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夾縫中的美國香蕉人 不中不西身份認同陷尷尬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美國出生的華人,有意識或無意識都要面臨的難題是,「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無論生在何處,長在何地,在哪生活和工作,都要面臨「歸屬」的問題。

中新網報導,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後代身處兩個世界碰撞交融的疊加地帶。出了家門是撲面而來的西方世界,成長於此深受浸染;回家卻又是父輩耳濡目染的神秘中國,隔靴搔癢終覺疏離。在家裏,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有文化和種族的隔膜。


對於從小生長在美國的華裔青少年(American-BornChinese,ABC)來說,中華文化既神秘又陌生。

ABC們自嘲為「香蕉人」。因為很多第三代及以後的華人,雖然有中國人的黃皮膚外表,內在卻是地道的美國白人。

「香蕉人」的特徵是,黑頭髮、黃皮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漢字卻不識幾個。中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那你怎麼不會說漢語?」外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你的英語怎麼說這麼好?」

儘管他們的英語說得同美國人一樣好,甚至還更好。但在美國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國人,難以建立起關係較密切的朋友圈子。這種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間。

大學不比中學,範圍大「香蕉人」少,這時的「香蕉人」就體會到孤獨,找不到歸宿的孤獨。尋求文化認同的渴望,使許多「香蕉人」在成年時開始滿懷熱情地學起中文,大學裏開設中文班,成員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

「香蕉人」的思維與生活習慣與他們的父母完全不同。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已經和西方人全無二致,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基礎,而這顯然是其父母、擁有中式傳統思維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

「香蕉人」在美國接受教育,穿Polo襯衫,聽HipHop和R&B音樂,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質生活,並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這一輩持有的「品位」。在他們看來,父母的品位是老舊而落伍的。「香蕉人」看不慣父母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父輩們也搞不懂子女張揚外露的價值選擇。(接下頁)

[NT:PAGE=$]

不僅是思維習慣,「香蕉人」的飲食習慣也是完全西化的。也有移民帶子女回國遊覽名勝古跡,誰知他們除了對美食和美景感興趣以外,對其他的一切都很排斥。

語言、思維習慣、飲食習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文化上。對中華文化的認可程度是「香蕉人」與其父母爭論的最大焦點。

作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備。然而,在說英語、看美劇的大環境下成長的「香蕉人」,脫離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身處在美國的大環境中,「香蕉人」可以從學校、新聞和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當下中國大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但這樣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中國遠比他們在美國所了解得更加豐富和多元。生長在海外的華裔後代,身處兩種文化碰撞交融的疊加地帶,處在夾縫之中,有時並不好受。

「我很可憐那些『香蕉人』,他們既不能得到華人的認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認同,猶如兩頭不到岸……」這是一位網友在網上發表的評論。事實上,類似的言論為數不少,可以說代表了國內年輕一代對「香蕉人」的普遍看法。

旅美女作家查可欣這樣描述自己的身份:「夾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是一個矛盾,小的時候我很掙扎,因為別人看到的你永遠不是你認為的你自己。但是現在我可以舒服地面對自己了。」

然而,文化的問題也許不能操之過急。有家長這樣講:「我的孩子都可以講漢語,這是我給他們的一把鑰匙。有一天,當他們自己有了慾望要進入中國文化時,他們的鑰匙可以開啟那個世界。」,「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們會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圖上的那一點。」

華人作為少數族裔在別國生活,不能固步自封,須與人交流互動,在保留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單接受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而且最好能融入主流社會。

美國媒體稱,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以至中國人的形象曝光率在國際上比以前大為增加,在倫敦、曼城、伯明翰、巴黎、紐約等大都市,人們對華人多少有所改觀。儘管如此,在大城市以外的偏遠地區,尤其是華人人口不多的小鄉鎮,當地人對華人的態度仍是漠視和歧視始終如一。這是因為他們大多仍昧于中國事物,且往往無緣接觸。而最關鍵的還是,所見所聞者通常也只是華人餐館外賣店,在美加等地則還有華人洗衣店,難怪被人定型。

海外華人孩子的學業成績多比白人優勝,但這並不表示就能自動獲得尊重,因為不少華人孩子每每獨自成群,或我行我素,讀書溫習鮮與其他族裔的人玩在一起,所以往往被定型為與世無爭,不惹事生非,但也因此容易被視為怕事甚至好欺負。

華人孩子在學校受歧視,有些家長其實也與加害者同樣難逃其責。事實上,華人父母越早能與主流社會人士增加接觸,子女在學校或社會上的疏離感必會相對減少,越有利於融入,歧視也越易於避免。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