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證金公司浮虧7.7%無須大驚小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2 17:36
日前,據21世紀經濟報道,證金公司已向參加救市的券商告知了投資收益情況,證金公司一季度救市資金的浮虧約為7.7%。另一家上市券商則稱,截至3月28日浮虧是在5%左右。
實際上,證金公司救市資金一季度的浮虧不論是7.7%還是5%,無論是對於證金公司還是對於整個市場來說,都沒必要糾結於救市資金的盈虧特別是浮虧情況。
首先,從救市資金本身的浮虧來說,只是階段性虧損,從長期來看,救市資金獲利出局乃是大概率事件。參考國外市場救市資金的運作歷史來看,救市資金的運作周期很漫長。《證券時報》有數據稱,其他國家救市資金從進入運作到退出往往要花7-14年,而救市資金絕大多都以獲利而出局。實際上,接下來遲早要到來的新一輪牛市的出現,也將使得證金公司的救市資金獲利出局成為大慨率事件。
其次,以證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資金在關鍵時刻入場救市,體現的是政府部門對股市的一種責任,是不同於正常投資的行為。結合美國股市的救市來看,在股市出現持續非理性暴跌的時候,為了防范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政府部門對於采取多種救市舉措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以證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救市資金在緊要時期入場責無旁貸,是履行職責之舉,不能簡單地用盈虧來予以衡量。
在股災爆發之時,以證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救市資金入場,也是充當「接盤俠」的角色,在短期內出現虧損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對此,如果簡單地以一定時期的盈虧來衡量證金公司救市的成敗,拿證金公司救市浮虧來大肆說事,對證金公司有失公道。
最後,證金公司在股市出現非理性暴跌,「千股跌停」接連出現,市場參與者的信心遭到毀滅性打擊,整個市場近乎崩潰狀態,系統性金融風險隨時有爆發可能之時入場救市,甘當「接盤俠」,從而避免了股市風險進一步延伸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出現。實際上,單就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出現,就是包括證金公司入場資金在內的救市資金所取得的一大成果,這份成果的價值遠遠地超過了救市資金的浮虧。
在看淡證金公司救市資金浮虧的同時,對於證金公司來說,需要總結去年救市資金運作的得失,以求制訂出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救市資金運作制度。使得救市資金在避免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也避免盲目買股的行為發生。力求使得救市資金的運作,成為一種規范的救市行為,不僅取得救市的成果,而且盡可能地減少損失,起到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的表率作用。
作者姓名:李勇作者身份: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