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智能打車軟件普及:考驗政府管理能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04 09:19


本報日前推出報導,反映了市民對電召叫車難的困惑與矛盾,報導在出租車司機和市民中引發連鎖反應。而近日,交通部門回應稱,目前佛山電召成功率有三成,相比開通首月時變化不大。記者採訪發現,在選擇電召還是軟件叫車時,廣大司機和市民已習慣於“用腳投票”,選擇更便利的、市場化的軟件叫車。但在出租車市場上,還有一些不具備條件使用智能手機,或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如何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要,正視出租車市場的公共服務屬性,這個問題亟需得到重視。佛山科技學院交通專家蔣忠海表示,如何將智能化軟件出現的“監管盲區”和覆蓋的“服務盲區”融入到政府管理,如何協調政府的手與市場的腳,持續考驗政府的管理智慧。

回應 電召熱線難召車 成功率只有三成多


從今年7月1日起,佛山市統一四區電召電話,對於廣大市民來,這本身是件好事,尤其是對於五區長期割裂發展的佛山來,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但是多市民發現,統一以后的電召熱線,很難叫到車的問題長期存在,但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等市場化的打車軟件卻很“靈光”,無奈之下,一些市民和司機都不得不放棄電召,轉而選擇打車軟件。

佛山交通部門日前對外公佈數據,從今年7月1日佛山統一電召平台運營后至9月,相關部門已接到約70萬個電召電話,其中成功應召約為25萬個,應召成功率約為三成半。

值得注意的是,這與該電召台公佈后首月的統一應召成功率34.6%相比,變化仍不大。

在對電召成功率作出分析時,佛山交通部門表示,盡管全市統一出租車電召平台推出后,仍未改變應召成功率,但各出租車企業已大大節省了人手。另外,統一電召平台能隨時掌握全市2000多輛出租車的運營里程、服務質量、空載率、應召率等信息,更有利於對行業的管理。交通部門認為,電召成功率不高,主要與出租車司機對新平台使用不熟悉、街客太多司機不應台有關,這些都直接影響出租車司機應召積極性。

關注 被互聯網改變的出租車市場

記者走訪發現,佛山不少的士司機認為,僅僅一年多時間,市場化的叫車軟件在佛山的出租車上迅速普及,現在,叫車軟件與電召熱線分庭抗禮,乃至切分去佛山電召熱線的相當大一塊“蛋糕”,一些難以通過電召叫到車、又不會使用智能軟件的市民叫苦不迭。

定點候車空載減少一天至少節省20元油費

一個事實是,智能互聯網正悄悄改變佛山的出租市場,之所以青睞打車軟件,有三位司機分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的士司機大部分時間在路上等客、兜客,其中有一部分時間是需要空車、空載的。現在,依托打車軟件點對點地尋找乘客,空車運行的時間成本和油費成本節省下來了,一天甚至可以節省空載油費20元。

10月30日中午14時,司機嚴師傅就已經通過滴滴打車成功搶單6單。他告訴記者,現在大部分時間不再空車行駛。他認為,每月只需要付出20多元的流量費用即可,相比於依靠軟件的接單量、便捷程度和空載省去的費用,流量費可以承受。

“這樣算下來,一個月至少可以節省五六百元,相比每月居高不下的出租車‘份子錢’,這個節省下的幾百元成本,大部分人還是很看重的。”一位已經運營了六年的士的司機師傅告訴記者,有時候,這部分節省下來的成本相當於在禪城區跑兩天的收益。

在司機師傅們看來,這種定點候車的模式,就是互聯網智能軟件帶給佛山出租車行業的“甜頭”。“我們已經體會到了智能軟件的魅力,再加上此前滴滴、快的打車軟件的打車補貼,司機當然青睞這種新模式。”

“我希望有關部門在制定管理政策的時候,不要一味加強對司機的禁止或者約束,因為其實佛山市民對智能軟件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滴滴打車的乘客群體已經非常龐大了。”司機羅師傅告訴記者,鑒於打車軟件使用的便利性,以及還有紅包贈送,有的短途乘客在使用微信支付時,甚至直接使用送券。多種因素作用下,打車軟件迅速普及,並且佛山乘客也越來越多樣化。

有司機透露:“甚至在廣交會期間,外國客人也開始使用滴滴這類打車軟件。在南海大瀝、禪城等賓館酒店集中的地方,不少外國客人都開始使用這些打車軟件。至少明,在佛山市場上大家的接受度已經較高。”

佛山科技學院交通專家蔣忠海表示,作為市場化導向的智能打車軟件,經過了較長的培育期,並通過商業化的引導、宣傳和推動,在佛山年輕人當中已經普遍形成了手機軟件叫車的習慣,傳統的電召方式不是定點候車的首選,智能化打車軟件的便民性和市場接受度更高、更明顯。

服務主體雙方平等司機也可投訴乘客

“我認為,其實並不是政府管理的電召熱線對司機管理太嚴格。”日前本報報導一出,有司機向記者反映稱,司機和乘客,一方是服務提供者,另一方是接受服務者,“現在政府的管理要扭轉觀念,司機和乘客並不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兩種角色,司機與乘客是平等的。這一點在智能打車軟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司機也同樣是被尊重的。”

多位司機向記者反映,佛山使用手機軟件打車的乘客,信譽度明顯很高,按照一些打車軟件的程序設定,如果叫車乘客不誠信,被司機投訴三次或以上,就要接受相應約束或者處。除了定點候車的新型服務模式,信息化手段帶來的新的市場服務規則,讓很多司機非常認同。

相比之下,撥打電召打車熱線的很多乘客,誠信度不高,往往在還沒有等到接單司機的情況下,乘客就搭乘便車離開。“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為司機有苦難言,但一旦司機錯接客人的話,就又會受到乘客的投訴,受到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門的嚴厲處,這種情況讓很多司機叫苦不迭。但在市場化的打車軟件中,司機和乘客雙方是平等的關係,相互都要講信譽,司機不飛客,乘客不爽約,這是一種更為平等的、良性的服務與被服務關係。”

司機電召可揀客挑客也憂黑車鑽空子

“以前固定在某個區域,禪城乘客習慣於撥打順安達、佛汽集團的的士,南海乘客習慣於撥打佛廣公司出租車,但目前,的士司機在市場化軟件的調配下,按照市場的需求熱點進行了重組,我覺得這是好事,也更方便了乘客打到車。” 有十多年駕齡的司機葉師傅告訴記者。

但記者採訪發現,在佛山的士司機們的圈子裏,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很多的士司機有多年的駕駛運營經驗,已經能夠熟練地根據電召信息做出直覺判斷——比如在工業區的電召電話,很多是可以回應的,因為工業區的客人,他們是因為公交車等交通工具的不足選擇電召的,而且一般都是需要遠距離出行的年輕人或者長途客。

但如果接到市區或者居民區、醫院周邊等乘客的電召電話,司機會作出一個簡單的判斷——這類乘客一般都是“老、弱、病、殘”,不僅耽誤時間,還可能要承擔此間的相關責任風險,在對此類電話作出類似的簡單判斷后,一些司機們棄用電召台,寧可選擇智能打車軟件。有司機表示:“這麼吧,佛山一般打電話叫車的基本都是40歲以上的人。”

“在方便市民的同時,打車軟件陸續暴露出一些管理的盲區,也由此帶來了服務覆蓋面的服務盲區。”蔣忠海認為。打車軟件在年輕人中迅速普及的同時,卻讓一些不慣常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比如老人、孩子等更難打到車了,司機挑單、搶客、拒載等問題更加凸顯。

“佛山出租車市場在一兩年時間中已經迅速被手機軟件改變了。此時推出統一電召熱線,政府在研究政府統籌究竟要發揮什麼作用,為哪部分人群提供便利的時候,我想還是要承認智能軟件的市場佔有率和使用習慣。”的士司機葉師傅坦陳,但他同時認為,智能化叫車軟件也容易給“黑車”、克隆車鑽空子,這會嚴重侵害到的士司機們的權益。

“在一些地方,市場化打車軟件提供的交易平台也為黑車鑽空子提供了便利。一些已經報廢的車輛經過噴漆改裝,製作假的營運資格證,就上路載客了,通過市場化的交易平台,乘客對出租車的身份是真假難辨,要是萬一出了問題,這中間交易平台、司機等各方的法律責任仍舊處於空白地帶。我想,發展到一定程度,佛山要能夠把智能軟件打車出現的監管盲區管起來,也有利於出租車市場的規範。”

■延伸

接受市場現狀 管好真空地帶

在蔣忠海看來,智能打車軟件是一種依托於信息化手段、以市場為導向的服務模式,前期已經通過大手筆的投入和商業化手段的推動,在佛山市民當中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市場影響力。相比之下,以政府幹預為主的政府統籌電召平台,其市場影響力明顯已經出現了不對稱的尷尬。

一個事實是,司機和廣大乘客是用腳來投票的,服務雙方的“腳”是自由的,叫車軟件優於電召,已然成為事實。互聯網“大佬”馬雲敏感地關注到,他的母親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城市裏就難以“搶”到車。而佛山電召台統一以后出現的矛盾就集中在於,智能軟件與電召台的這場博弈中,不是人人都使用智能手機,也不是人人都有條件通過智能化軟件打車,此間出現的監管真空與服務人群的空白地帶凸現出來。

出租車市場到底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面對信息化手段催生的行業服務新模式,在公共服務市場中,如何協調好政府的手與市場的腳,持續考驗政府的管理智慧。蔣忠海認為,在被互聯網打車軟件迅速改變行業規則之時,政府要迅速跟上這種新型手段,並繼續發揮作為資源統籌者和市場監管者的角色,一方面,致力於提供和搭建好便利性的資源整合平台,同時,現在智能化打車軟件已經出現並且成功佔有了市場,政府就應該接受它的使用現狀,並且通過自己的管理方式,對其間出現的管理盲區和服務盲區進行矯正。

但此間有一個基本前提,政府也不能再以傳統的思維方式統籌新的技術手段和行業規則。智能打車軟件備受市場歡迎的背后,作為地方政府,很難“一禁了之”,或者簡單“收編”了之,而應該致力於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尤其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是要承擔“兜底”責任的,那些信息化使用程度較低的市民,在新的公共服務模式中迅速被邊緣化,如何擔起這部分人群的服務責任,堵上市場化交易平台的管理漏洞,並厘清市場化交易平台的法律邊界等問題,對於政府來,這是一個系統問題,考驗政府在信息化時代提供公共服務的智慧和水平。

南方日報記者 閻鋒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