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線下P2P理財”日趨活躍風險積聚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華社記者鄧中豪
天津(CNFIN.COM / XINHUA08.COM)--家住河北省的李女士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接觸到一家理財公司的P2P理財產品,盡管對協議中“債權轉讓”“P2P理財”等復雜條款並不明了,但在銷售人員“保本保息”的承諾和朋友的帶動下,李女士還是選擇了大膽投資。
眾多的“李女士”支撐起了一個新興行業。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財富的快速積聚,理財需求越發旺盛。在此情況下,各類民間理財機構應運而生,債權轉讓這一新興模式被越來越多的民間理財機構運用。
在天津市津塔寫字樓,安信普惠天津分公司工作人員周先生介紹了多款其公司推出的P2P理財產品:5萬元起投,分15天到1年及以上不同門檻,年化收益率從6%到13%不等,這些資金會以24%左右的年利率貸給資金需求方。
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君隆廣場的宜信公司天津分公司,咨詢者絡繹不絕。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了多款P2P理財產品。過去5年間,宜信公司累計的管理資產規模達到了500億元,全國員工數已接近4萬人。
而在許多專家看來,債權轉讓這一被諸多線下P2P理財公司采用的模式,有其難以避免的硬傷。
所謂債權轉讓,是指由一個“超級放貸人”先把自己的錢借給借款人,享有對借款人的債權,然后通過理財公司把這些債權打包重組成理財產品轉讓給理財人,由理財公司居間收取中介費。采取這一模式主要為了規避非法集資的法律風險。
在這一模式下,投資者作為債權的受讓人,對真正借款人資訊的了解極為有限,且無法辨別真偽。而“為了分散投資者的風險”,每個理財人的理財資金都對應著至少十幾個貸款人,這更加大了投資者了解真實情況的難度。
據《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數據粗略計算,2013年排名前5位的線下P2P借貸平臺的借貸總額為600億至800億元。
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債權轉讓模式被眾多民間理財公司采用,雖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但本質上並沒有互聯網金融平等、開放、透明的特點,操作復雜、透明度低,存在暗箱操作、資金被挪用的風險。
天津萬華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琳指出,超級放貸人先以個人的名義出借大量資金,再轉讓債權,這需要該自然人的資金實力十分雄厚。由於操作不透明,不排除一些公司只是以債權轉讓為名逃避法律,實際上是先吸收存款再放貸。
專家建議,出於維護金融穩定和保護投資者的目的,應對債權轉讓模式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范。對規模較大的、以債權轉讓為基礎的理財公司,通過統一要求在銀行設立資金監管賬戶等方式進行嚴格監管。盡快明確監管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劃定企業操作紅線。(完)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