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調整壓力仍在 防御為先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內實體經濟數據難樂觀。上周公布的9月數據基本驗證了我們周報提到的外需超預期回升而物價超預期回落的判斷,而本周公布的實體經濟數據整體難樂觀。預計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接近市場預測的7.2%~7.3%區間下限,而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雖有反彈,卻可能低於市場預期的7.5%。外需是9月經濟重要的支撐,而內需依然疲弱。經濟失速的風險難排除,雖然市場短期對經濟數據不敏感,但卻難以長期脫離基本面。另一方面,市場開始關注2015年的經濟目標、投資版面以及改革落實,對於本周的政策焦點十八屆四中全會,我們預計輿情將圍繞依法治國展開,在經濟制度方面的涉獵較少,政策兌現的過程可能也是前期主題投資收益兌現的過程。
風險偏好短期面臨不確定性。宏觀流動性層面,上周末傳聞央行向股份制銀行定向發放了2000億3個月期的抵押貸款,其性質可能類似於slf,主要意圖在於釋放流動性,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同時可能為對沖10月底財政繳款。在其影響下,長端利率下降可能更明顯,但是對於股市未必為利好,因為調降利率意味著經濟還存在下行風險,流動性被動寬鬆只是實體經濟資金面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從投資者情緒來看,上周海外投資金流出接近歷史最高點,流出中國股市14億美元。預計如果再疊加滬港通未按期宣布,可能會對市場情緒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國內投資者情緒層面,雖然融資買入額、成交活躍度還持續在高位,但是節后公募基金倉位有小幅主動減倉。短期來看,風險偏好依然面臨不確定性,短期的影響因素包括國內經濟數據公布、滬港通推進情況、十八屆四中全會政策兌現等。
市場判斷:調整壓力仍在。在本周,一方面,21日公布的實體經濟數據可能弱於市場預期,而從業績快報和疲弱的生產價格分析,正在公布中的上市公司三季報盈利增速也不樂觀;另一方面,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會逐步兌現前期政策預期,料難有驚喜。在風險偏好層面,一方面,外資出現加速流出a股市場的趨勢,並在上周創下尖峰;另一方面,上周市場流傳的央行對商業銀行流動性注入的傳聞可能對市場情緒有一定支撐。另外,短期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滬港通的進度。整體來看,10月影響市場運行的主線演進基本在我們預判之內,而市場沖高略有回落后,調整壓力仍在;我們建議控制倉位,並逐步兌現收益。
設定建議:防御為先,兌現收益。10月初影響市場行情的關鍵事件開始變得多元化,四中全會召開、滬港通推出、三季度經濟數據和上市公司業績出爐等關鍵事件在10月這一個月的時間視窗內接連發生,它們對市場的綜合影響將變得多元化。考慮到投資者在10月之前已不斷推高對改革加速和滬港通開通的預期,上述關鍵事件的落地更容易被解讀為符合或低於預期,再進一步超預期的可能性已較小。結構上,由於經濟基本面乏善可陳、流動性保持中性偏松的總量特征大概率將延續,投資的亮點仍然集中在政策發力和事件驅動等局部領域。10月前兩周,亮馬行業組合設定的7個行業中有醫藥、環保等2個行業跑贏了基準滬深300指數。市場運行由強變弱、回調壓力漸顯,都符合我們月初的預判。只是市場風格在上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唯金融地產板塊相對抗跌,其余如成長、穩定、周期、消費類板塊均大幅下挫,行業層面也僅有權重行業非銀金融逆市收漲。這樣的行情格局,使得組合處於相對大盤略為不利的位置,10月第一周累積的超額收益也在上周盡數吐回。展望10月第三周,我們仍然維持規則月報的設定觀點,操作上建議防御為先,兌現收益。短期可著重關注醫藥醫療/健康養老、“一帶一路”、建筑/鋼鐵等領域概念股的投資機會。
事件驅動規則:減持前期漲幅較高的標的。過去一周主要為強勢股回調、小盤股殺跌的行情,事件類規則普遍回調。本期建議繼續減持前期漲幅過高的股票,回避小盤股風險。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