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十堰市服務南水北調工作情況匯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24 12:13


一、十堰概況

(一)基本市情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上游,全市轄五縣一市四區(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丹江口市、茅箭區、張灣區、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國土面積2368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347萬,其中城區常住人口79萬人。

十堰山川秀美,歷史悠久,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共生共存,擁有“仙山、秀水、汽車城”三張舉世聞名的城市名片。武當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從唐代開始建設,歷經一千多年,宏大的古建筑群與武當山的自然風景和諧交融,是中國道教文化的發源地和太極功夫的誕生地。正在建設的世界奇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以后丹江口水庫將形成290.5億立方米庫容、105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成為亞洲最大的人工湖。十堰因車而建、因車而興,是“東風車”的發祥地、東風公司的“延安”,是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東風公司正與沃爾沃緊密攜手,在十堰共同打造國際商用車之都和百萬量級汽車城。近年來,十堰先后榮膺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當前正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城市。

(二)水源區概況

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壩區、庫區、移民安置區和核心水源區,地位突出,功能重要,貢獻巨大,使命光榮而艱巨。

一是水源區面積最大。十堰市所轄五縣一市兩區,均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匯入丹江口水庫的成雨面積為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圖面積的88.1%,是核心水源區。

二是水域范圍最寬。大壩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庫在十堰境內的水域面積將由目前的450平方公里增至620平方公里,占水庫水域總面積1050平方公里的60%,是主要庫區。

三是匯入水量最多。大壩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庫庫容將由174.5億立方米增至290.5億立方米。匯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主要支流中,有10條在十堰境內。其中,漢江流經我市5個縣市區,過境長度216公里,年均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328億立方米,占全庫年均匯入總量的90%,是水質敏感區。

四是庫岸線最長。丹江口水庫在十堰境內的庫岸線長度為3524.8公里,占水庫庫岸線4610.6公里的76.4%,是庫區主要守護區。

五是淹沒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庫一期工程淹沒我市土地30萬畝,占淹沒面積的60.6%;大壩加高蓄水后,再次淹沒我市土地25.2萬畝,占庫區淹沒土地總面積46.16萬畝的54.6%。兩次共淹沒土地55.2萬畝,占總淹沒面積的57.7%,是主要淹沒區。

六是移民安置任務最重。丹江口大壩一期工程移民搬遷28.7萬人,十堰移民占一期移民總數的58.7%;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十堰再次移民搬遷18.2萬人,占二期移民總數的58.4%。我市先后兩次移民共計46.9萬人,占移民總數的58.6%,是移民主要安置區。

七是稅源損失最大。為確保庫區水質安全,關停“十五小”企業329家,關閉106家黃姜加工企業,遷建125家,導致職工下崗6萬人。丹江口水庫轉而以蓄水為主,發電量和發電收入隨之減少。初步測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每年將直接減少十堰財政收入8.29億元,每年配套支出15億元用於生態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財政增支減收數額巨大,是主要貢獻區。

十堰市是丹江水庫壩上唯一地級市區,是水質保障區、水源控制區,是守護“水庫”不用水的純奉獻區。

二、十堰移民工作情況

(一)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水庫移民情況

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於1958年9月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工程淹沒涉及丹江口市、鄖縣2個縣市,淹沒鄖陽和均州兩座古縣城,淹沒耕地29.7萬畝,動遷移民5.95萬戶、28.7萬人,其中外遷安置9.1萬人。

(二)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實施后庫區移民工作情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大壩從160米加高到176.6米,將再次淹沒我市面積158.7平方公里,涉及5個縣市區、29個鄉鎮街辦、257個村居委會、1096個村民小組,淹沒房屋362.8萬平方米。淹沒耕園地12.5萬畝、公路827公里、橋梁25座、碼頭72座;淹沒影響城鎮13個、單位443個、工業企業125家;淹沒及影響人口需動遷18.2萬人,其中農村移民15.56萬人。

(三)南水北調移民任務完成情況

南水北調,關鍵在移民。在2010年的外遷工作中,全市干群團結協作,忍辱負重,連續作戰,共組織動員7100名干部、119批次,共搬遷1.8萬戶、7.7萬移民,轉運貨物12萬噸,累計行程超過850萬公里,平均每天出動車輛32車次、外遷237人。為了確保移民搬遷安全,還組織警車維護運輸安全,動用醫護人員1000人(次),政府統一采購運輸車輛1萬余臺次,整個移民外遷工作做到了無一起安全事故、無一人傷亡、無一件物品丟失,實現了安全、順利、和諧搬遷的目標,這是我省水庫外遷移民工作史上年度搬遷強度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短、情況最為復雜的一次人口大遷徙。

在內安工作中,南水北調10.5萬、25000戶移民、249個安置點、380萬平米房屋建設同時開工,所有單位、企業、專業項目同步遷復建,工作強度之大、工程任務之重在全國水利移民史上絕無僅有。加之受旱澇雨雪等惡劣天氣影響,有效遷建時間十分有限,用工荒、建材荒、監管難、物價飛漲、機械緊缺等矛盾異常突出。全市上下全力以赴,開拓進取,克服了建材緊缺、物價上漲、惡劣天氣等諸多難題,繼2011年完成9.2萬農村移民內安之后,2012年又完成了1.3萬人的集鎮移民搬遷任務,至此,10.5萬人的內安移民任務全部完成。同時,13個城集鎮按期遷復建到位;新建移民安置點249個、優先解決了公共服務、功能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改造新增耕地6萬畝,改造低丘崗地3萬畝,農村移民生產安置設定到位。整個南水北調18.2萬人的移民搬遷任務於2012年9月底全面完成,圓滿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的莊嚴承諾和安全、有序、穩定、和諧的移民目標,譜寫了新時期移民安置的新篇章,創造了移民工作史上的奇跡,獲得了中央領導、國調辦、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偉大的實踐,凝聚偉大的精神。在南水北調移民工作中,廣大移民群眾顧大體、識大局,舍小家、為國家,棄故土,離親人,扶老攜幼,遠走他鄉,大部分移民都經歷了兩次以上搬遷,為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家業難立,生活艱辛,但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難,不等不靠不爭,將搬遷當作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實物指標確認、居民點選擇、宅基地分配、自籌建房資金等方面,他們積極配合黨委、政府,全力支援搬遷安置。為了早日搬遷,占地移民率先拆除舊房,三伏天住工棚;面對庫區大面積建房、工價飛漲的不利條件,他們積極籌措資金,變賣家產也要把房子蓋起來。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偉大的移民精神,充分展示了十堰人民的高尚品格,集中表現為“顧全大局、甘於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移民精神。

全市1.5萬名黨員干部自覺服從移民工作大局,懷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真正沉下身子,長期奮戰在移民工作一線、包保在每家每戶、工作協調在每個安置點,與移民坦誠交流、用心溝通,將移民視同親人,想群眾之所想,幫群眾之所需,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淚水。“不講條件,不講代價,盡心盡力為父老鄉親服務,爭當移民內安攻堅先鋒”是他們的共同心聲;“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成為每一位移民工作者的真實寫照。兩年多的移民工作中,全市有6名干部永遠倒在移民工作一線,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移民黨員干部的承諾,用汗水、淚水和血水鋪就了移民搬遷的和諧之路,集中表現為“傾心盡責、細致務實、團結奉獻、勇於擔當”的移民工作者精神。

三、十堰保水質工作情況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近年來,十堰市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政治任務和艱巨歷史使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水質工作,提出了“外修生態、內修人文”,開展“五城聯創”的科學發展思路,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始終堅持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全面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狠抓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大力保護生態資源,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舉全市之力,確保水源區水質安全。

(一)全面實施綜合治理,大力推進生態建設。一是超常規加強生態建設。自2000年以來,十堰市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91萬畝、退耕還林220萬畝,建成國家省市三級保護區面積22.4萬公頃,有效管護森林1059萬畝,活林木蓄積量637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4.7%。二是消滅點源污染。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對5家礦產企業停產整頓,對329家 “十五小”企業、106家黃姜加工企業強制性關閉,對160個有污染風險項目拒批,轉型升級125家搬遷企業。三是嚴控面源污染。全面推廣有機肥、沼渣沼液應用,全面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積極控制農業殘留物污染。在建集中式畜禽垃圾處理站18個。大力實施“長治”工程(長江中上游丹江口庫區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坡改梯專項治理工程和生態修復試點等工程,綜合治理小流域154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20平方公里。四是做好污染防治。建成污水處理廠13座,垃圾處理廠6座,新建垃圾集中處理池9.7萬個,整治排污口800個,在線監測47家重點工業企業排污。

(二)全面推進《規劃》實施,全面提高治污能力。為保護好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改善庫區及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於2012年批復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共安排我市“十二五”期間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項目10大類283個,規劃總投資35.3億元。我們積極克服項目前期工作環節多、周期長,規劃項目資金到位滯后、開工程式繁多,且地方配套資金困難等不利因素,積極創造條件,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截止今年5月底,中央已下達投資計劃的項目137個,已完工項目136個,完工率48%;累計完成投資15.63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44.3%。

(三)全面治理五條河流,務求水質穩定達標。十堰市轄區內共有12條直接入庫河流,其中7條河流水質穩定達標,但仍有神定河、泗河、犟河、劍河、官山河(以下簡稱“五條河流”)由於歷史原因,水質處於不達標狀態。為從根本上抓好五條河流綜合治理工作,市委書記周霽創造性地提出了“九先九后” (即先治本后治標,先治污后治河,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先建設地下管涵再建護坡搞綠化,先整治主河道再整治支流,先建主管網再建支線管網,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再治理周邊區域,先建好示范段再全面鋪開)的治理方針,我市成立了以市長為指揮長的五條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建立了由市級領導掛帥負責的河長負責制,編制了五條河流綜合治理“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調度通報、日常監管、責任追究等綜合整治工作督辦制度。全市上下不等不靠、千方百計自籌資金開展五河綜合治理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先九后”原則,全力構建了“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綜合治理體系(全力實施以排污口整治和清污分流管網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截污工程,全力實施以河道清淤和生態修復為主要內容的清污工程,全力實施以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和達標排放為主要內容的減污工程,全力實施以農村環境整治為主要內容的控污工程,全力實施以污水處理廠達標達產改造為主要內容的治污工程),五措並舉,重點突破,整體推進。截至目前,五河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實際完成投資6.86億元。神定河、泗河、犟河水質明顯改善,劍河、官山河水質改善,連續兩個月達到三類水質。

(四)全面開展“清水行動”,強力整治環境污染。為確保水源區水質安全,實現“一江清水入庫,一庫清水送京”,自2013年7月中旬開始,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清水行動”,對水源區水質從源頭上嚴格把關。市政府將“清水北送”納入市重點工作目標考核,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長效機制長期實施。一是開展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專項整治行動。對已建成的13座污水處理廠實行24小時全天候實時監控。加強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監管,嚴肅查處偷排和超標排放行為。二是開展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行動。對集中式水源地依法依規嚴格控制,在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無關的建設一律強制拆除;對現有農家樂、網箱養殖、營運碼頭、旅遊船只、畜禽養殖場和對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筑設施,進行專項集中整治;三是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專項整治行動。嚴肅查處建設項目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切實提高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四是開展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對違法用地、違法開山(含違法采伐)、違法建設(簡稱“三違”)問題進行全面整治。拆除各類違法建筑400余起、78萬多平方米,依法從重從嚴處理了一批“三違”案件。為進一步加強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市委於6月6日召開了全市五城聯創工作推進暨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動員視頻會議,進行了全面部署。在全市開展歷時6個月的“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向三大污染宣戰”專項行動,徹底解決垃圾、污水及空氣污染問題。全面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簡稱“五城聯創”)工作,城市綠化、美化、凈化、亮化水平正不斷攀升。

(五)全面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轉型發展。轉型發展是鞏固水源區生態環境優勢的必然要求。特殊的戰略區位、特殊的功能定位、特殊的歷史使命,倒逼我市必須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進程,走科學發展、轉型發展之路。我市牢固樹立“生態立市”戰略,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轉型發展。一是全力服務東風公司。支援東風公司實施“61”行動計劃和大商用車戰略,與沃爾沃進行戰略合作,努力做強做大汽車主導產業,不斷提升我市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水平。二是大力實施“一城兩帶”戰略。堅持把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第二大支柱產業來培育,充分發揮大山、大水、大人文優勢,主打武當仙山、丹江秀水、汽車名城三大品牌,加快山水城、文旅農一體化旅遊開發,大力培植水電能源、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大力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努力打造綠色十堰、生態十堰。三是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積極開展“三城聯創”、生態文明村鎮創建和十星農戶創建,著力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群眾生態文明素養。當前,全市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太極湖為引擎、以“三區三線”為中心的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以潘口電站為龍頭的水電能源產業,以武當道茶為龍頭農產品(000061,股吧)加工產業,以十堰生物醫藥產業園為基地的生物醫藥產業正快速發展壯大。全市產業結構正由單一產業結構向汽車、旅遊、水電、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多元支撐體系發展。目前,全市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25%提高到48%;生態綠色產業面積已占農業種植總面積的70%以上,產值占農業總產值80%以上;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2.7%,第三產業占比提高到36%;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生態家園、享受低碳生活的氛圍日漸濃厚。

(六)全面健全長效機制,努力保障水質安全。多年來,十堰市嚴格按照國家提出的“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建立完善了一套工作制度,以制度來約束、固化、保障生態建設,努力把南水北調庫區建設成為“綠色走廊”、“清水走廓”,全力確保“清水入庫,清水北送”。成立了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組織協調機構,編制完善了《十堰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十堰市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十堰市泗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出臺了《十堰市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十堰市環保目標考核辦法》、《十堰市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規章和管理措施。在全市推行環保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強力推行“一退(退耕還林)、二關(關閉污染企業和礦山)、三建(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沼氣池)、四防(防治農藥和化肥超標使用、水土流失、地質災害)、五查(查究市、縣、鄉、村領導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六保(保規劃實施、保項目建設、保資金配套、保政策落實、保生態恢復,確保庫區水質指標優於ⅱ類)”等工作舉措,取得明顯成效。

總之,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3年8月5日至7日,丹江口水庫庫底清理、移民安置和文物保護順利通過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組織的蓄水前技術性、行政性終驗。2013年8月底,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及陶岔渠首大壩通過蓄水驗收,這些標志著丹江口水庫正式具備蓄水條件。2013年10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已開始正式蓄水,並計劃於2014年10月份汛后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一期工程年調水量將達95億立方米(河南37億m3、河北35億m3、北京11億m3、天津12億m3)。當前,根據國控、省控和市控等32個水環境監測斷面常年監測反映,丹江口庫區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矛盾突出。一方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水質要求很高,生態保護任務艱巨;另一方面,庫區發展受限,發展難度增大,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較為困難。

二是保護水質與生態建設任務艱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成敗在水質。加強生態建設是水質安全的根本保障,而生態建設需要大量、長期投入,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僅靠地方力量難以為繼。

三是水庫安全與庫周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十堰地質災害點達670處,其中涉水地質災害167處,不穩定庫岸長度約904 公里,極易誘發地質災害。隨著調水時間日益臨近,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四是水量保障與永續供水存在隱憂。丹江口水庫近期年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遠期將達130-145億立方米,調水量占丹江口壩址斷面來水量的43%,超過國際公認的河道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40%的標準勢必造成漢江水量減少、流速減緩、水體自凈能力降低、水體富營養化增加,污染控制難度增大。

五是移民穩定與脫貧致富困難很大。全市處於秦巴山扶貧開發的核心區,整體脫貧致富特別是移民脫貧致富的壓力巨大。按照國家新一輪的建檔立卡工作部署(貧困標準為2736元),全市還有貧困人口82.98萬,占全市農業人口的33.9%,高於全國25.4個百分點,高於全省19.5個百分點。丹江口庫區移民的貧困人口占比21.03%。農民收入水平低,201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226.34元,丹江口庫區移民人均純收入僅3849元。十堰城區既是庫區也是人口聚集區還是汽車產業轉型試驗區,經濟轉型發展十分困難。其他各縣市區也面臨著淘汰落后產能、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諸多壓力。

六是移民工程遺留下來的工程款拖欠、線上資源補償、3.5萬留滯人口等問題亟待解決。“兩淹、兩退”(兩次淹沒耕園地、退耕還林、退種消落地)造成我市耕地減少285萬畝,淹沒公路826公里、橋梁碼頭97座,淹沒10kv及以上電力線路157公里,復建任務十分繁重。

五、幾點建議

(一)建議全方位加強北京市與十堰市的對口協作。一是北京的區縣加大對口協作十堰縣市區的協作力度。二是北京市直部門對口協作十堰市直部門。三是鼓勵北京市的環保企業參加十堰市的五河治理。四是鼓勵北京企業參與庫區和水源區的資源開發特別是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五是鼓勵北京的高校院所對口協作支援十堰市人才智力。六是鼓勵北京的社會單位和各界人士參與對口協作十堰。

(二)建議加大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治理扶持力度。一是比照三峽庫區的優惠政策,對丹江口庫區退耕還林工程實行計劃單列並重點予以傾斜(庫區內還有25度以上坡耕地,需要退耕還林面積107萬畝。還有庫邊、河邊、江邊55萬畝雖然在25度以下,但屬於農業面源污染的重點,仍需要退耕還林)。二是將十堰尚未納入治理規劃的512條小流域納入庫區水土流失防治規劃實施;將十堰五縣一市兩區整體納入“長治”工程范圍;擴大濕地保護范圍,強化石漠化治理。三是比照支援三峽的做法,支援丹江口庫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改造擴能,並對運行費用給予補助。對污水處理管網建設實行全覆蓋並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援,取消污水、垃圾處理等公益類項目建設地方配套資金,減少工業點源治理和尾礦庫地方配套資金比例。四是十堰市共有行政村1845個,已納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程155個,僅占全市村莊的8%。為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建議環保部將庫周1公里范圍內的334個村莊和266個移民安置點納入國家五年示范整治范圍。

(三)建議支援五條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時限日益臨近,為確保五條入庫河流的水質穩定達標,2012年十堰市制定了《神定河、犟河、泗河、劍河和官山河等五條河流水質達標綜合治理方案》,明確了全流域截污導流、河道生態修復、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綜合治理措施。在治理措施中,除《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中五條入庫河流已列的項目資金外,亟待規劃實施5大類、47個項目、總投資17.43億元。根據達標需求,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收集系統新建與改造、神定河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尾水深度處理、西部垃圾處理場滲濾液提標改造、河道內源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等治理項目安排在2014-2015年實施;河道生態補水、中水回用等項目安排在“十三五”實施;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在2014-2020年實施。省政府對五河治理工作高度重視,分別在3月18日和4月11日,兩次召開五河治理專題會議,就《五河治理方案》批復、加快推進五河治理等進行安排部署。4月30日,受省政府委派,省發改委批復了《五河治理方案》(鄂發改地區【2014】183號)。

(四)建議增加對十堰核心水源區的生態補償資金比例。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補償政策,有效緩解了水源區地方財政的壓力,促進了中線水源區生態環保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和調動了庫區干部群眾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水質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保證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幾年來實施的實際情況看,生態補償資金分配重點尚不突出,對核心水源區補償資金額度偏小,未能體現生態補償的真實價值。吁請在南水北調生態補償資金分配上,充分考慮十堰“治污任務大、淹沒損失大、生態環保責任大、無私奉獻大”的特殊性,加大對十堰的補償額度。

(五)建議設立環庫區生態保護基金。建議參照三峽電站作法,設置中線水資源費征收主體,每立方水按0.2元向受水地區征收,作為環庫區生態保護基金。

(六)建議重點扶持庫區清理網箱和圍網養魚清理工作,並建立庫區漁民的利益補償制度。目前我市庫區從事專業養殖和捕撈的群眾達7650戶3.5萬人,漁業總產值6.5億元。水產業已經成為庫區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但為了防止水面富營養化,確保水質安全,必須抓緊取締庫區網箱養魚、圍網養魚,漁業發展和漁民生存難度較大。建議國家安排消除網箱和圍網養魚的補償資金並建立庫區漁民的利益補償制度,對漁民轉產轉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切實解決漁民生產生活困難問題,確保庫區社會穩定。

(七)建議爭取國家盡早實施“引江補漢工程”。為確保中線工程充足調水,確保漢江中下游補償下泄水量,改善漢江中下游的水生態環境,加強漢江流域綜合治理,必須盡早實施“引江補漢”工程。通過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多次從流域調水、工程技術、施工條件、生態保護、投資效益等方面比選論證,認為“神農溪引江補漢方案”優勢明顯、最為可行。該方案調水直線距離短、技術實施難度小、生態環境許可、經濟效益明顯、基本無移民任務,從取水口至丹江口庫區沿線均在湖北省境內,無需跨省協調。方案實施后,年可調水50億立方米以上,不僅可為中線調水提供可靠保證,還可直接增加堵河流域的五級水電站130萬千瓦裝機容量,年新增40億千瓦時發電量、16.5億元電力收入、3億元以上稅收。此方案,在2011年院士庫區行,已做了實地考察,7名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相關部門。吁請爭取國家相關部委繼續給予大力支援。

(八)建議支援我市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吁請國家相關部委加快《丹江口庫區(十堰)生態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修編)》具體項目的編制、整合和實施,並在項目研究經費和旅遊開發專項資金上繼續給予大力支援。以丹江口水庫和大壩景點為支撐,把我市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帶建設與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南水北調源頭旅遊文化品牌。

十堰市服務南水北調工作情況匯報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14年6月11號)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