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司要聞回顧:華潤收購北藥或存利益輸送
鉅亨網新聞中心
華潤醫藥收購北藥股份或存利益輸送
6月20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華潤集團2012年度的財務收支審計結果,與之一起披露的還有中石油、中國海運等10家央企的審計報告。
“兩周前,華潤各業務板塊的領導都已經被叫去學習了審計報告,要求各自針對審計結果整改。似乎並未涉及重大問題。”6月20日,華潤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
華潤集團也隨后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說明,稱“衷心感謝國家審計署的指導和幫助”,並公布了整改情況的報告。
華潤方面稱通過整改,共挽回經濟損失4.33億元,其中包括增加稅收1.29億元、企業收回資金1.55億元、壓縮“三公”經費1.2億元,同時問責追究相關人員38名。
社會普遍關注的宋林問題並未在此次審計結果中完全披露。2013年7月,針對王文志第一次對宋林的實名舉報,華潤集團發出內部信稱,“為了粉碎各種謠言和惡意誹謗,在集團的請求下,國家審計署已於2013年5月進駐華潤。”
從審計署的公告中看,此次審計結果正是2013年5月-7月審計署入駐華潤的那次。而由於宋林已經被中紀委調查,審計結果中未披露相應細節,似不尋常。
收購北藥股份多付4.2億元
華潤醫藥集團是此次審計的重點企業之一,在此次審計內容中,華潤醫藥涉及違規的金額雖然不是最大,但問題較為奇特。
審計報告顯示,2012年,華潤醫藥在收購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藥股份)的股份過程中,依據不具備資產評估資質的財務顧問對北醫股份凈資產的估值116.9億元,比其另行聘請具備資質中介機構所作評估值高66.36%,出資10.54億元收購了其9.02%的股權。
按照審計署公布的數字推算,華潤醫藥實際在此收購案中多支付了4.2億元。
北京市工商資料資訊查詢可以得知,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現更名為“華潤醫藥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在2007年10月24日進行過一次投資變更,2013年4月11日又進行過一次投資變更,並未涉及上述股權轉讓的內容。
但在雙鶴藥業(600062)2011年11月8日的一份公告中,清晰地記錄了北藥股份的股權變更脈絡,所披露的正是雙鶴向華潤轉讓其所持北藥股份3.95%的資訊。
公告顯示,當時具有證券業務資格的北京中天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為北藥股份進行了價值評估。評估報告(2011第1161號)稱,北藥股份全部權益價值為15.48億元,對應雙鶴3.95%股權的價格是6114萬元。
雙鶴最終以7926萬元的價格將上述3.95%股權轉讓給了華潤方面,這是華潤收購北京醫藥集團后,對其旗下子公司股權的一次成功調整。
然而一年之后,北藥股份的價值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按照審計署報告,華潤依據無資質的財務顧問,對北藥的凈資產做出了116.9億元的估值,較2011年時增長7倍有余。相應的9.02%股權的價值,也提高到了10.54億元。
從華潤的這次操作來看,雙鶴藥業實際上賤賣了北藥股份的股權,華潤集團或涉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但華潤集團的整改說明中,僅提到“華潤醫藥建立完善了《投資管理辦法(試行)》、《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進一步規範了投資管理和資產評估流程”,並未提及多余出資的處理以及雙鶴藥業被侵占利益的問題。
或存變相利益輸送
上述的10.54億資金流向了哪里?
2010年底,北藥股份的股東方包括北京醫藥集團、雙鶴藥業、北京眾濟生保健品有限公司、謝勇、陳濟生、陳崇年、翟應中,共計三個法人、四個自然人。其中,雙鶴占股為上文提及的3.95%,眾濟生公司持股0.49%,謝勇持股4.44%,陳濟生持股3.02%,陳崇年和翟應中持股分別為0.49%和0.69%。
也就是說,審計署報告中提到的9.02%的股權,正是2012年眾濟生公司和謝勇等四個自然人所持有的北藥股份股權之和。華潤集團違規高價收購其所持有的股權,存在變相向他們輸送利益的可能。
尤其是在2010年12月份,北藥股份進行了一輪增資,謝勇增加投資666.67萬元,陳濟生增資364.14萬元,翟應中增資66.67萬元。增資完成后,四個自然人合計出資3012萬元。而短短的一年多之后,3000多萬元就變成了近10億元。
這恐怕是每一個vc都夢寐以求的投資業績,偏偏在華潤系內部就變成了現實。
陳濟生是現任華潤醫藥總裁、原北藥股份董事長,曾在2013年獲得華潤“朱友蘭”獎;陳崇年是原北藥股份副總經理,謝勇和翟應中的資料不詳。眾濟生藥業的負責人為王坤,已經於2013年注銷。
通過無資質的評估機構做高估值,再以集團收購的方式,華潤實際向四個自然人和眾濟生輸送了至少4.2億元的利益。
華潤醫藥的違規並不只此一例,審計署報告顯示,2010年7月至2011年,所屬華潤醫藥在重組過渡期內,有8個投資收購項目未經過渡期管委會批復,即對外簽訂合作或股權轉讓協議,收購價款共計29.8億元,其中6個項目收購價高於資產評估值約57%。
上述違規收購的細節並未披露,外界也無法窺其全貌。但可以想見,華潤醫藥在這些收購和合作中存在個別人員侵占國有資產的可能。
華潤醫藥曾被宋林寄予厚望,計劃在香港上市,實現華潤集團醫藥業務的整體上市。華潤醫藥2013年業績已經過1000億,其中華潤醫藥商業(即原來的北藥股份)貢獻了700億以上的流通銷售額。
華潤集團對華潤醫藥商業的支援也是不遺余力。2011年,華潤醫藥商業收購11家企業,2012年,又至少收購了26家商業企業。
國壽閃跌界定烏龍指 中金被疑賣股籌錢打新
虛驚一場
6月19日下午,上交所在官方微博發布對中國人壽(601602.sh)18日盤中異動的核查結果,確定為是某專業機構交易員錯誤輸入價格所致。
不過,從市場反饋看,似乎一個“烏龍指”的解釋,並未消除投資者的疑團,究竟是哪家機構所為,“烏龍指”表象的背后是否存在故意的可能性?
上交所核查結果公告表示,若發現新情況,將進一步調查。多位市場人士認為,頗有對當事方進行警告,及為后續可能出現的可能性留有余地的意味。
初定為交易員烏龍指
上交所在公告中稱,已對中國人壽6月18日疑似烏龍指事件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日股價異動為某專業機構低價賣出申報所致。據該機構的書面報告,是其交易員在下單時人為錯誤輸入價格。不過,上交所並沒有公開該機構的名稱。
至此,中國人壽“6·18烏龍指事件”似乎確以“烏龍指”結案。但是,從投資者隨后對該微博的評論看,依然存在疑團。
有私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盡管界定中國人壽的異動交易是“烏龍指”,但這只是表象,以交易所的角度,也只能調查到這里,“人家說是人為輸錯,總不能給人亂扣帽子”。
“烏龍指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該私募人士指出,上交所公告顯示,該賣出機構承認的是價格輸入錯誤,並沒有說其拋售的數量也出現“烏龍”,單筆9000多手的拋單,在a股市場極為罕見,即使是大盤權重股,也鮮少出現在盤面平穩時如此巨量的賣出,對於專業的機構來說,這么大的單筆交易很可能是通盤考慮的結果。
上交所在核查結果中表態,后續若發現新情況會進一步調查。多位市場人士在此微博的評論中建議,應一並檢查及數據分析相關的融資融券數據、證券與期指訂單記錄、預埋單、相關機構的個人交易賬戶等。
6月18日中國人壽在異動交易發生前,股價走勢一直較為平穩,略有上漲,最大波幅不足0.1元。然而,上午11點剛過,隨著一筆9045手的賣單拋出,窄幅波動的平靜局面驟然打破,股價瞬間從14.29元打跌至13元,跌幅超過9%。雖然隨即其股價迅速回升至14.25元,但中國人壽的走勢“元氣大傷”,加之大盤亦逐漸走弱,至收盤時,股價下跌1.26%。
一個驚人的數字是,若以13元/股對應的市值計算,從14.29元/股砸盤下來,中國人壽流通市值瞬間蒸發近270億元。作為一只流通市值在a股市場位居前六的超級大盤股,又是一只滬深300成份股,其對當日股市及期指市場的影響都不容小覷。
背后原因仍存在疑點
6月19日,中國人壽股價走勢似乎沒有受到烏龍指事件的影響,開盤正常,盤中也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全日成交量亦未出現明顯放大,收盤時,股價報於13.88元,下跌1.35%,因此,上交所落定了此事系烏龍事件。
不過,從市場反饋看,許多投資者並不認同純“烏龍”的說法,對於異動交易背后的原因,截至目前仍是眾說紛紜。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除了烏龍指說法外,此前有投資者認為存在利益輸送。
是誰賣了中國人壽,又是誰買了,並沒有公開數據。即便中國人壽當日股價異動,但並未達到登上龍虎榜的標準,交易數據仍是謎團。
“其實難怪有投資者會如此猜測,連機構都這樣想”,6月19日,上海某公募基金人士坦言,中國人壽股價異動發生在比較敏感的時期。中國人壽最近正在為200億元資產進行管理人招標,面對這一塊巨大的蛋糕,各個投資機構都虎視眈眈。
“有入圍自然有落選,這筆異動交易是入圍者利益輸送,還是落選者有意"報復"?不過這些只是市場的瞎猜,難有定論”,他指出,上交所已澄清,核查過中國人壽異動交易期間的買方情況,未發現異常,其實當日盤面未現巨量買單,由此,利益輸送的可能性較小。
但對於有機構惡意賣出的說法,該基金人士認為,存在這種可能。
中國人壽機構持股數據顯示,至2014年一季度末,共有7家基金合計持股2853.24萬股,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基金只有華夏的上證50etf,持股1509.13萬股;券商方面,中金持股最多,位列第三大流通股東,共持有4076.10萬股。
據某私募對沖基金負責人閻濤表示,一般來說,排除誤操作,機構單筆巨量拋售的目的不外乎故意打壓或是試盤,即測試接盤支撐力度及市場的關注度。在他看來,中國人壽的這單“烏龍”操作,可能是借此掩護期指的空單。
還有市場人士認為,該賣出機構不應只是輸錯價格,還應該用了市價委派方式,但不管怎樣,其大量拋售都是事實。
烏龍指事件發生后,有很多投資者猜測該機構為中金,認為該公司為自己或給客戶籌錢打新。6月18日,國債逆回購1至3天期限品種漲幅分別達484.03%、379.35%以及144.91%,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機構以股換錢也不稀奇。
華星創業會計偷窺訊息涉嫌內幕交易被罰
只因和財務總監座位相距不到1米,兩人共用一臺電話,華星創業(300025,股吧)(300025,股吧)財務部主辦會計陸沈良輕而易舉地得到了該公司的並購重組訊息。
證監會公布的《行政處罰書》顯示,2012年7月23日至10月30日,華星創業啟動了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確定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遠利、上海鑫眾和浙江明訊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的預案。在這期間,公司董事長程某彥、總經理陳某光、財務總監鮑某、董秘方某英、財務經理陳某榮為內幕訊息知情人。
由於要具體了解收購公司的財務情況,陳某榮開始寫盡職調查報告,並多次在辦公室用固定電話、手機和qq等方式與相關公司人員聯系,要求其補充提供財務數據。
這一切都被“有心人”陸沈良看在眼里,因為與陳某榮座位相近,他能夠很方便地看到陳的電腦螢幕,且兩人共用一臺固定電話。
證監會調查后指出,“陸沈良”賬戶在特定期間頻繁買賣,其友人金剛也在涉嫌交易期間買賣華星創業,兩人電話聯絡時點與涉嫌交易時點的高度吻合,同時,當事人對於交易原因未能作出合理解釋。
證監會認定陸沈良、金剛利用相關資訊進行內幕交易。因此對陸沈良處以3萬元罰款;沒收金剛違法所得56214元,並處以56214元罰款。
涉嫌優道投資非法集資 “資本狂人”成清波被批捕
《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近日多方獲悉,在被上海公安局經偵總隊羈押近一個月后,中技系控制人成清波已於6月15日被正式批捕,原因是其涉嫌上海優道投資的非法集資項目(詳見本報2月底《國創能源定增擱淺後遺症:4億理財產品違約索款無門》系列報導)。
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此前有十數億元經過相關上市公司賬戶流向中技實業實控人成清波和其他用款方;中技實業曾被各方要求盡快給出投資人可接受的解決方案,但自去年底案發至今,身陷囹圄的成清波及中技系難以拿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
據多位與經偵總隊保持聯系的受害者向記者表述,公安正全力在封存成清波旗下資產,但資產后續的工作復雜。但這一說法未得到警方證實。
昨日(6月17日),有法律界人士向記者分析,成清波本次涉嫌的案件或不止於優道投資的非法集資,同時卷入的還有*st國恒(000594,前收盤價1.53元)等多起案件,而經其一手打造的中技系其實早已崩塌。
成清波等人涉非法集資
今年2月底至3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對“以參與國創能源(現為*st國創,600145,收盤價3.32元)及成城股份(現為st成城,600247,前收盤價3.63元)定增項目的旗號,在定增未能成行,上海優道投資多款有限合伙產品卻均遭遇無法兌付,共涉資10多億元”的理財騙局跟蹤報導,資金去向直指上述兩家公司;彼時,*st國創董秘王強對本報堅稱對此 “不知情”並否認與優道投資有關。
期間,多地受害者陸續趕赴上海經偵總隊報案,並向證監會舉報國創能源等涉嫌資訊披露違規以及非法集資。
上海經偵方面則對優道投資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行正式立案偵查並趕赴貴州等地。
至3月19日,證監局責令改正的決定下發至國創能源。同時,國創能源承認曾與優道投資等簽訂了《委派融資協議書》、《融資服務框架協議》,但未依法披露,並且從優道投資劃入上市公司賬戶共計11.9億元資金,后委派劃出。
根據上述公告,國創能源承認目前至少欠上海優道投資7.7億元。與此同時,成城股份亦發布公告承認“曾應優道投資監管要求由乾灝投資打入公司設立的賬戶,不久后又全額轉出。”
有受害投資者透露,上述兩家公司均為中技系所染指,轉出資金的去向,最終都流向了深圳中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技實業)實際控制人成清波和其他用款方。
此前有受害投資者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資料亦顯示,去年10月,參與成城股份“定增基金”的投資人收到一份由成城股份控股股東中技實業、優道投資簽字蓋章的三方補充協議,成清波承諾兌付上述投資人購買的理財產品。但至2013年底,大部分投資者除了收到小部分利息外,並沒有收到投資本金,並且中技實業至今也未如約回購。
在本次成清波遭批捕前,涉事各方均已受到不同的處罰,國創能源也因此披星戴帽,貴州證監局對公司董事長周劍云(現已辭任)等相關人員做出處罰;成城股份則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5月22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
近日多位與經偵總隊保持聯系的受害投資者向記者口述,“從案發至今已有半年多,中技系一直在畫餅,由於資金鏈斷裂,拿不出實際解決方案,現下的一些資產,公安正全力在封存,但資產后續的工作很復雜。”
據記者了解,除了優道投資的非法集資無法兌付,2011年前后,中技系通過國聯、中航信托等信托公司合計融資約22億元,上述所涉信托產品均已違約。此外,深圳信用網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技系共有14筆債務糾紛被深圳中院強制執行,涉案金額高達18億元,未執行完畢的約16.9億元。
成清波遭批捕有先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以中技系為主體,現年52歲的成清波,為中技實業董事長,被外界譽為“資本狂人”,旗下資產曾一度囊括地產、電力、鐵路等多個版圖,並一度控制st成城、*st國恒、四維控股 (現為*st國創)及恒立實業(000622,股吧)(000622,股吧)(000622,收盤價4.33元)等多家上市公司。
成清波也因此多次登上胡潤中國富豪榜,2013年他以63億元的身家排名第314位。
據此前媒體報導,成清波的主要運作模式是,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后大講資本故事,並向上市公司溢價高增發注入盈利質量低下的資產,由此既轉移了經營風險又實現了套利。但是,在被“中技系”控制之后,這些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均是每況愈下,而“中技系”自身的資金鏈也越來越緊。由於“中技系”四處騰挪資金,其風險也在市場中通過融資鏈條向其他資金出借方傳導。
目前這些公司均麻煩不斷,幕后控制人成清波難逃干系。
值得注意的是,成清波本人以及中技實業大多並不直接參股控制這些上市公司,而是成立一系列空殼公司,由相關人員代持。
*st國恒(原國恒鐵路)則是一個常被提及的中技系資本騰挪樣本:2006年8月,成清波控制的中技實業直接以4186萬元的掛牌價格買入廣東羅定中技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技鐵路)100%產權。3個月后,中技鐵路旗下的羅定鐵路59%股權被以4.11億元的天價轉讓給了沒有任何鐵路建設和運營經驗的*st國恒,在此過程中,成清波輕松凈賺3個多億,資產價格3個月便膨脹了10倍之多。
2009年,*st國恒募集資金1.64億元、3.48億元,分別從深中技手中收購中鐵羅定24.43%和中鐵羅岑99.4%的股權。僅此,深中技便套現9.23億元,並較收購價格增長20倍以上。然而,建設羅岑鐵路是中技實業低價拍得中技鐵路股權時的一項捆綁條件,但實際上中技實業入主后並未按約動工。由此,本應由中技承擔的出資便被轉移給上市公司,而其則在大賺一筆之后繼續操控著項目建設資金。自2012年4月14日起,*st國恒陸續公告了19宗法律糾紛,這些糾紛大部分被業內質疑為中技實業資本運作所留下的窟窿。
再至2014年1月15日,*st國恒原第一大股東深圳國恒(由成清波實際控制)以1.72元/股向泰興市力元投資轉讓了1.80億股,交易完成后公司第一大股東變更為力元投資。隨著控股股東變更,隱藏在*st國恒身上的問題亦相繼爆出,其中引發關注的便是9億定增募集資金消失和內幕交易案。
在上述2009年*st國恒定增中實際共募資21.13億元,據2012年年報,*st國恒在春羅鐵路等3個項目上已投入逾12億元,應該剩下募集資金約9億元,但是2014年5月19日,公司卻稱這9億元“消失”,*st國恒董事會稱,這近9億元的資金很可能已於2010年被全部挪用。
5月23日,證監會對*st國恒立案調查。再至5月26日晚間,*st國恒曝光了新舊實際控制人簽署的3份秘密協議,控訴現任大股東泰興力元涉嫌內幕交易、虛假陳述侵犯上市公司獨立運營等八大 “罪狀”,公司已對此進行了舉報並獲受理。董事會明確披露,協議的相關方是指*st國恒原實際控制人成清波。
實際上,本次成清波遭批捕並非沒有先兆,繼st成城、*st國恒之后,6月11日晚,恒立實業公告,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這已是中技系染指的上市公司中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第三家。
昨日,有法律界人士向記者分析,成清波本次涉嫌的案件或不止於優道投資的非法集資,同時卷入的還有*st國恒等多起案件,而經其一手打造的中技系其實早已崩塌。
恒立被查或涉優道黑洞 華陽控股趁亂加速奪權
作為中技系旗下上市公司之一,恒立實業(000622,股吧)(000622.sz)終究還是未能獨善其身。
繼st成城(600247.sh)和*st國恒(000594.sz)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后,恒立實業6月12日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據媒體報導,中技系掌舵人、中技實業董事長成清波今年5月被上海公安局經偵部門拘捕,原因是其涉嫌上海優道投資的非法集資項目。
一位接近恒立實業的資本市場人士透露:“恒立被查,或涉及優道投資的"資金黑洞"。此前,中技系控制的*st國創已承認參與了為優道投資"走賬",而恒立對此一直保持沉默;此外,傲盛霞持有的其中4800萬股恒立股份,2013年底質押作為債務擔保,在中技系資金鏈將斷裂的背景下,或存在較大問題,這些事項,恒立均未進行公告。”
而在恒立多事之秋,各相關方則極力撇清關係:3位獨立董事閃電辭職,岳陽市國資委緊急撤離。而二股東華陽控股卻在加速爭奪恒立實業的控制權。
4億募資去向不明
早在3月13日晚,*st國創(原名國創能源)承認參與了優道投資募集資金,且未履行審批手續;而st成城則承認募集資金存在存入和轉出的事實,但是否認使用過任何與優道投資有關的募集資金。
據悉,上海優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優盈系列一共發行了3個產品,涉及三家上市公司:“優盈1號·國創能源定增投資基金”,共發行兩期,募集5.6億元;“優盈2號·博元投資(600656,股吧)(600656,股吧)定增投資基金”,發行了一期,募資規模1.5億元;“優盈3號·岳陽恒立定增投資基金”,募資規模4億元。
上述接近公司的人士透露,“與恒立有關的優盈3號於2013年8月6日開始發售,信托期限是12個月,預期最高收益是13%,認購門檻是50萬,由深圳市華陽經融信融資擔保公司為有限合伙客戶提供本金及收益差額補足擔保。產品最後發行還不錯,去年8月就已經打款結束,但此后這筆錢卻不知去向。”
而事實上,去年恒立實業增資溇水公司以及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的定增方案並未獲得證監會批復,彼時該方案預計募集資金42.73億元。
但對於上述事項,公司沒有任何公告提及,一直保持沉默。同時,在其財務報表中,也未見上述資金進出痕跡。
恒立實業2013年報顯示,公司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為零,流出也僅1940萬。此外貨幣資金總額為2.24億,但這些資金是去年股權分置改革引入的股東所贈與的貨幣資金。
上述接近恒立實業人士稱,其信披違規可能還與珠海洲際航運的債務擔保有關。據他透露,此前,中技系與深圳利明泰股權投資基金存在債務糾紛,后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將傲盛霞持有的恒立實業4800萬法人股質押給后者,為洲際航運的債務提供擔保。
“目前,中技系資金鏈瀕臨崩潰,一旦還不起相關債務,傲盛霞質押的4800萬股恒立實業股票可能會被凍結。屆時,公司股權結構將有變化,對於這些事項,恒立實業既未進行公告,也未進行風險提示。”該人士分析道。
華陽控股趁亂奪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本次立案調查之前,恒立實業股價即大幅異動,先知先覺的資金已趁機逃離。自5月23日開始,公司股價連拉9連陽,股價從4.27元大漲至5.59元,然而6月初,股價卻突然連續暴跌,短短幾天又跌回原點。
在此期間,華泰證券(601688,股吧)(601688,股吧)勞動西路營業部相關資金4次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合計共減持240萬股,並同時通過二級市場賣出399萬,折合約73萬股,兩者合計共313萬股。
“對比公司一季報前十大流通股東情況,這個持股量和岳陽市國資委最為接近。而且恒立最新公告的新一屆董事會已無岳陽市國資代表。”滬上一位私募經理認為岳陽市國資委已經撤離。
此外,6月13日恒立實業公告的新一屆董事會班子中,三個獨立董事已全部變更:此前公司的獨立董事分別為李偉德、吳戰箎和劉定華,三人任期均未到期即離職,其中劉定華任期到2014年9月為止,而李偉德和吳戰箎則均為去年10月才當選的。
“雖說獨董是花瓶,上市公司無事時可裝點門面,但一旦公司出事,獨董也是要擔責任的,所以出事時獨董們往往避之不及。”上述私募經理指出。
在岳陽國資逃離,獨董辭職回避的情況下,原公司二股東華陽控股則趁亂強化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加速搶班奪權步伐。
在上屆董事會中,華陽控股已基本掌控了上市公司董事會,6個非獨立董事席位中,華陽方占3席,其中劉炬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慶杰任副總,呂友幫任董事。
而新一屆董事會變更后,岳陽國資委代表賈雙彬退出,又新增了一個華陽控股方的代表施梁,施現任華陽控股董事長,至此華陽控股在董事會中占據4席,已牢牢把控恒立實業。
“這也給恒立日后的重組埋下了伏筆。”上述私募經理表示,華陽控股本來就是恒立實業的潛在重組方,只是因傲盛霞背后中技系的強勢,華陽控股進來后一直在資產重組方面進展遲緩,此次成清波出事及恒立實業被查,或為華陽控股進階大股東的良機。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