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誰再講私募元年 我馬上死給他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18 16:46


  這兩天私募大佬在北京開基金業協會年會,作為基金行業重要一部分,私募終於也參與進來,有了可以探討一下的未來。我們深入私募行業這么多年以來,還沒有見到哪位私募業內人士有那種奮發向上,春天到來的感覺,特別是在私募行業喜迎監管后,更多人前笑顏背后抹淚。

  金融市場是個生態系統,時刻都在不斷變化中,沒有所謂決定性因素,天天金融給你新角度。


  有一篇關於私募行業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私募新紀元:邁入私募元年開啟私募之春--文章誕生時間是2007年,到現在私募行業至少已經被“元年”了7次,可以被稱為中國金融史上“元年”最多的行業。

  公募人才紛紛轉做私募,私募元年來了;證券賬戶放開,私募元年來了;金融衍生品增多,私募元年來了;納入監管了有身份,私募元年來了。對陽光私募行業用過的稱號共計有,陽光私募之春、對沖基金元年、對沖基金新紀元等等,這幾個詞組再相互組合一下就更多啦。行情好的時候當然會一美遮百丑,問題是現在行情也不好。

  曾經有位管理規模30多億的私募大佬拍著桌子說,私募納你媽個頭監管啊(這不是小天說的,是大佬原話啊)?納入監管了那還是私募嗎?不過現在無論多大的大佬都老老實實的,上面一個電話,就屁顛屁顛過去參會了。據銀河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目前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1629家,注冊資本合計929.17億元,員工數量達到28486人。

  不少業內人士一直擔心納入監管(官方喜歡稱作登記備案)后的三個問題是:第一、未來是否會按規模收費。雖然目前每家收費2萬並不貴,但是未來會不會有所變動?無論大小私募一刀切的方式很難長久延續下去,有私募怕收費按規模計提一開始都沒敢把規模報全。(小天算了一下,一家收費2萬,目前登記的有1629家,這太復雜,算不清楚了。)

  第二、未來是否要向協會上報投資者資訊,理由或許是要滿足合格投資者制度。不過這個小天覺得很難落實,即使實行也會不了了之,因為客戶資源是私募的衣食父母,如果執行會導致報一堆假資訊的情況。第三、私募發行產品名為備案,實際上變成審批制。比如私募產品報上去,過了20天說你報備不成功,急死你也沒辦法。

  其實,什么樹立品牌,法制規範,渠道拓展之類的都是浮云,都不重要,能不能沾點公家光才最重要。可以獨立發行產品著實讓很多私募激動一陣,但為什么直到現在動靜並不大?

  問題就在於稅收。

  公募基金是有法律明文規定減免稅措施,私募以前借道的信托在稅收上一直在打擦邊球,信托行業力量大可以擦一擦,私募行業還弱小,不敢擦得太快,怕扯到蛋。現在私募行業各家機構都跪著盼望稅收問題能早點解決,但短時間內很難很難。雖然私募已經有法律身份,也算得上是金融機構,但沒有哪條法律條文指明私募稅收待遇和公募一樣。按照正常的稅務理解,沒有政策說免稅,那就是要收稅。其實稅務局也不清楚,這樣獨立發行的私募產品算什么,適用什么稅率,究竟該怎么收,目前只能按公司投資行為去收稅。

  稅收問題的解決不是基金業協會能搞定的,也不是證監會能搞定的,要更高層面的共識才行。目前已經成立的所謂獨立發行的私募產品,多是把自己的百八十萬放進去,為了搶個彩頭而已。小天問私募行業大佬,估計私募元年究竟何時到來?大佬嘬了口煙,緩緩的說道,猴年。

  私募行業合法性得到解決后,私募身上的枷鎖並沒有得到完全擺脫,目前至少還存在四大問題。

  第一,合伙人內斗。私募公司內部產生矛盾乃至分家仿佛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2010年的私募冠軍常士杉另立門戶;2011年的冠軍呈瑞投資芮崑的公司已經解散;2012年私募冠軍銀帆投資王濤也已經隱退;2013年冠軍創世翔分家門事件也鬧得勢不兩立。除了冠軍機構之外,從容投資等老牌大型私募也不安寧,而每次分家、核心人員離職無疑都會對公司發展帶來不小的打擊。

  第二,產品創新問題。私募產品創新步履維艱,以往主要以普通管理型產品為主。近些年股市低迷,同時隨著一批海外人才的回歸,量化產品以及市場中性產品開始迅速發展,但是經過一系列嘗試之后,這些類似“黑匣子”的投資規則並不都能保證業績的穩定持續。創新的不成功折射出國內金融生態環境的艱難和管理者經驗的不足,也從更深的層面對私募行業造成了打擊。

  第三,投研模式畸形。私募並沒有豐富的賣方資源,往往存在博弈短期化的現象,特別是一些頻繁交易的私募機構,“打聽訊息”幾乎成了研究的代名詞,嚴重擾亂了市場的秩序和發展。同時大多數私募基金公司出於成本等方面的考慮,並沒有成熟的人才培養計劃,投研模式呈現短期化和畸形化狀態,導致私募行業發展的后勁不足,同時也埋下很多隱患。

  第四,運營有待進一步規範。在以前通過信托平臺發行的模式上,作為投顧的私募機構與投資者的關係責任和權利並不對等,例如更換投顧往往並不召集法律規定的持有人大會,存在侵犯投資者利益的隱患。而隨著私募機構的合法性轉變,公司和產品都需要在有關部門登記備案,規範化運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客戶服務、風險提示和規範投資等方面嚴於律己,著眼於長遠發展。(文章來源:天天金融)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