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漲工資有百利而無一害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納廷(Rex Nutting)撰文批駁了那些認為美國工資增長速度過快,將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的觀點,指出工資增長恰恰是當前經濟急需的,開啟良性循環大門的鑰匙。

以下即納廷的評論文章全文:


對於經濟,我們從來就不缺乏各種誤讀和誤解,而其中最離譜的還是得數這條——工資的增長速度可能過快了。

他們,工資增長就意味企業必須提高自己品的價格,而這將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所以,美國可能很快就會變成……津巴布韋。

一些人將工資上漲當成了問題。當然,某個角度來,他們是正確的——對於支付工資的人而言,這確實是個問題。這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不過,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更高的工資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這需要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個人的財務狀況,同樣也是因為由此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購買力,讓我們的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現在失業人口已經降低到充分水平以下,不顧一切拿多低工資都願意的人不足,就意味通貨膨脹很快將大規模卷土重來。如果勞動者不足,企業就將不得不開始拼命爭奪人才,競相支付更高的工資,於是很快……津巴布韋。

天哪!有人認為現在美國失業人口不足了!至少是他們認為合適的,被經年累月失業狀態摧垮了尊嚴的失業人口不足。

如果條件理想,到底可以有多少人能夠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家和決策者當中確實存在巨大的分歧。耶倫和她聯儲的鴿派同僚們認為,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已經停止了找工作的努力,但是如果經濟足夠強勢,他們還是願意出來工作的,就像1990年代晚期那樣。

從這個角度來,他們認為6.3%的官方失業率數字未免有輕描淡寫,不足以反映現實之嫌。我最近做過一次估算,根據表示想要工作的人數,“真實”失業率應該在14.5%左右。

可是,費爾德斯坦和其他擔心工資漲得太快的人卻認為,官方失業率其實是誇大了經濟的疲軟程度,因為這指標計入了很多其實永遠不會再工作的人。他們認為,將這部分人扣除掉,“真實”失業率只有4.1%上下。

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學院派研究課題的分歧,不是什麼可以大家各自保留意見的事情。如果決策者判斷失誤,他們的錯誤政策將讓我們付出慘痛代價。

幸運的是,我們有個辦法來判斷孰是孰非:我們只要看看工資是否真的在上漲就可以了。如果全美範圍內,工資都在加速上漲,這就意味勞動力市場呈現緊張狀態,聯儲應該加息了。反過來,如果工資增長速度遲緩,這就意味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依然不理想,而聯儲很可能有必要採取進一步的措施。

政府從若幹個不同角度去度量工資的現狀,而所有這些指標都在講述一個同樣的故事——收入的增長速度是遲緩的,只是比通貨膨脹略快那麼一點點而已。

比如平均時薪去年上漲了2.1%,而同期消費者價格也上漲了2%。在失業率較低的經濟周期當中,比如1998年和2007年,平均時薪的年增長速度都有4%以上。

耶倫也明確表示過,工資的年增長速度應該有3%到4%才對。

類似的,在就業成本指數當中,總薪酬成本去年的增長幅度也只有1.8%。

只有一個指標揭示的工資增長情況略略強勢一點。全職勞工周薪中值去年上漲了2.7%,最后兩個季度漲速尤其可觀,值得密切關注。

可是,必須指出的是,這和其極低的起點有很大關係,哪怕在最近的上漲之后,根據物價進行調整,周薪中值現在的水平也並不高於2001年。與此同時,生率卻猛增了31%。

生率迅猛成長,勞動力成本卻止步不前,於是,企業的利潤便得到了可觀的增長。單位出利潤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還多。

我們完全可以,如果談論通貨膨脹壓力的話,利潤增長的影響顯然要大大超過工資增長。

經濟政策研究所研究主管比文斯(Josh Bivens)最近就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大衰退以來几乎全部的價格上漲都可以由資本價格上漲來明。

大衰退結束至今,非金融部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速度為年平均1%,恰好和單位出利潤增長速度一致。這段時間之內,勞動力成本几乎是毫無變化。

換言之,過去五年間,更高價格所帶來的進項几乎是完全變成了企業的利潤。企業並沒有因為員工要求更高工資而不得不漲價的情況,漲價其實是因為企業所有者想要更高的利潤。

這就意味,未來幾年當中,哪怕工資增長速度略有加快,企業也沒有理由被迫將這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他們完全可以自己負擔起這部分成本,而且他們的利潤還會依然處於歷史性的高水平。

工資增長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而是一件大好事。(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