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們對通縮的擔心增長六倍 貨幣政策才是解決王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25 09:09
富人們對通縮的擔心增長六倍 貨幣政策才是解決王道
在新聞和數據提供商彭博(bloomberg)的報導中,“通脹”一詞在2011年年初每周出現大約3800次,到今年9月12日減少到僅1400次。另一方面,“通縮”一詞2011年初每周出現不到100次,但到了今年6月卻增加到700次。從中可以知道通脹仍然更受關注,這與金融市場有時予人的印象剛好相反。不過,當人們對通脹的恐懼減少逾半的同時,對通縮的擔心卻增長了六倍。 (所謂通縮即物價降低,而通脹的表現是價格上漲,通脹放緩則表現為物價仍然上漲,但漲幅降低。)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啟發性。
目前趨勢:從通脹放緩轉向通縮?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2005年一份涵蓋36個國家的工作檔案,對比1970-1989年與1990-2002年兩個時間段,就會發現通縮情況確實增多,發生機率中位數從1.1%上升到4.4%(這一指標衡量每段時期內,年度價格負值變化占所有可得價格指數的百分比)。然而,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通縮平均發生率高得多,達到10.7%。回顧1800年代,就會發現所有可知年度物價變動中,四成以上為負值變動。從歷史角度來看,目前的通縮情況雖然有所增多,但顯然仍屬罕有現象。另一方面,惡性通脹卻變得更加頻繁。一項關於1920年以來56次惡性通脹的研究顯示,其中15次發生在1920年至1950年之間。從1950年代起,出現39次惡性通脹,當中多達32次出現在1990年到現在之間。無論以什么標準來看,這樣的增幅都十分驚人,而且似乎仍在加速。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通脹放緩和惡性通脹,最具威脅的其實是后者,而非前者。
大部分通脹下行趨勢本質上都是全球性和結構性問題。自2011年以來,全球食品價格雖有波動,但一直呈下降趨勢。 2014年7月,全球食品價格同比下跌1.7%,創半年新低。自2013年7月以來,食品價格每月都明顯下降。很多人希望,受惡劣天氣困擾的地區以抗旱耐澇的新種子播種后,產量能夠增加一倍。這種結構性變化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目前,全世界有5.5億人每天的生活開支不到1.25美元。糧食供應量增加、價格走低,將有助這些人生存。如果說食品價格降低會導致通縮加劇,那么這對世界經濟是個極好的訊息。
在能源價格方面,也已出現明顯的通脹放緩現象。頁岩氣革命將對能源價格造成下行壓力,但地緣政治風險可能推動能源價格上升。假若歐洲頁岩氣行業發展規模達到美國的程度,或美國開始大量出口頁岩氣,能源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但與此同時,中東和烏克蘭軍事衝突如果不斷升級,則很自然會把能源價格推得更高。
商品價格漲勢放緩也是全球現象。這方面的通縮和通脹放緩情況,乃受到互聯網革命的推動。互聯網革命制造了一個多元領域的全球市場,而且競爭也加劇至互聯網誕生前聞所未聞的程度。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尚未完全理解這場不斷進展的變革會給經濟帶來什么影響,而且價格確實有可能進一步走低。
跨國服務貿易規模低於制造商品貿易規模,因此受互聯網和全球化競爭加劇的影響較低。不過,服務貿易正在穩步上升。世貿組織發布的幾份報告稱,2008年服務貿易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23%,但高達45%的服務貿易額是附加值,甚至超過制造業出口中附加值所占的比例(37%) 。因此,一個全球性的服務貿易市場無疑也正在形成。在許多國家,服務行業仍然受到過度管制。放開服務業,可能導致服務價格出現重大結構性下行調整。鑒於服務業在大多數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籃子中所占的權重最多,這一假設情況一旦成真,可能對未來消費價格變化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
通脹現在放緩,是因為農業生產力提高、商品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出現頁岩能源革命。從這些方面來考慮,很難認為通脹放緩會損害全球經濟。
通脹不能代替結構性改革
有人主張以通脹改善經濟,認為通脹是最有效的工具,可以減少2008年金融危機時政府累積下來的大量債務。只要市場保持信心、利率不提高,通脹就不僅能降低債務服務成本,也能削減整體債務規模。這種規則雖然看起來誘人,但若用之取代政府政策,卻是一種差勁且危險的代替品,只有弱勢或虛妄的政府有足夠理據使用。
避免通脹過度或不足的最好辦法,是采取可靠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如今,人人都想要更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因為除了央行,政府在經濟問題上並沒有展示強大的領導力。政府應制定結構性改革措施,以提高長期的潛在增速,讓疲弱經濟走上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借此達致理想目標。經濟增速偏低並非致命問題。政府如果放開服務業、解放勞動力市場、減少行政繁瑣程式、加強執法、培訓勞動力,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將有助改變情況,而且影響力持久。只有政府才有權力采取這些行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