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研報看空伊利股份 多家機構反向看多打擂臺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界網站訊 6月3日,光大證券(行情,問診)拋出一份長達62頁的伊利股份(行情,問診)看空報告,同時有媒體報導在國家公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中,伊利股份的4家企業並未上榜,在雙重打擊下,股伊利股份當日股價大跌近8%,市值蒸發約53億元。
雖然伊利股份當天便發布公告澄清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工廠全部第一批通過新細則審核,媒體提到的4家企業不在公司commit的生產許可審查名單中,但是空頭氛圍已經形成,伊利股份的解釋很快淹沒在空單的拋壓之中。
隨后很多乳業專家與機構分析師紛紛接棒,力挺伊利股份,對光大證券的研報進行駁斥,針對光大證券研報中三大唱空理由,從市場分析角度提出了質疑,金融界網站記者整理雙方觀點如下:
光大證券看空觀點1:低溫奶形成了快速增長趨勢,對常溫奶的替代性已經愈發強烈。
反方意見:低溫奶營養價值高,但也有不易保存的特點,只適合即買即用,或在特定的環境中較短時間的保存,而這個特點導致很多人無法消費低溫奶或很少消費。以中國目前的消費現狀,常溫奶仍然是主要的消費品,常溫奶更符合目前國內液態奶加工運輸等現狀。
光大證券看空觀點2:常溫酸奶將大幅度替代高階常溫奶,推動酸奶品類快速下沉擴張。在光明莫斯利安帶動下,行業三大龍頭+區域乳業公司如皇氏、晨光、君樂寶全面進入,直接壓制常溫高階奶伊利經典、特侖蘇等。
反方意見:常溫酸奶與常溫奶是兩個不同的品類,人們會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選擇,常溫酸奶空間從過去100億元預計到2015年提升為300億元,而同期高階白奶年均35%增長,並未萎縮。
光大證券看空觀點3:進口液奶預計2014年達到30萬噸,在電商渠道只求規模不求短期盈利的商業模式下低價快速滲透,並激發全渠道加快版面進口奶。
反方意見:電商低價規則不能長久,絕大部分的進口常溫奶價格高於國產常溫奶,這注定是屬於較高消費層次人群。從價格上來看,對國產奶的殺傷力並沒有那么大;從類型上來看,進口常溫奶只有一種,就是普通的常溫奶,沒有伊利蒙牛等衍生出來的更高毛利的如金典、QQ星、舒化奶等,也就是說進口奶沖擊的是最低階的常溫奶;中國一年消費常溫奶在千萬噸以上,區區30萬噸進口奶,影響太小了。
作為基金重倉股的伊利股份今年已有二十多家機構給出“買入”評級,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共有242只基金重倉伊利股份,共持有60948.75萬股,而僅6月3日當天的股價跌幅計算,這242只基金賬面價值便縮水16億元,可見光大證券的研報殺傷力之強。
雖然很多分析師與研究人士認為光大證券的研報結論有些不夠公允,不排除是借此事件配合某些機構規則做空建倉,但也表示最有力的反擊是伊利股份自身的業績數據,金融界網站記者就此連線伊利股份董秘辦公室,卻無人接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