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華為涅槃:中國IT3.0的新起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02 11:21


劉燚

盡管華為早已是中國IT業的旗幟,但是,它依然是一家被低估的企業。在BAT們大行其道、互聯網企業站在舞台中央的時候,這種低估就更為明顯了。


在電信設備、企業網和手機三個領域,華為已經是電信設備領域的王者無人爭議,與愛立信共同處於業鏈最頂端。2013年華為來自電信領域的營收僅次於愛立信,總收入則超過了愛立信,利潤更是高居行業第一。對華為的低估,主要源自企業網和手機領域。大多數人只看到華為的手機,對它的低估顯得很正常。畢竟,它在這個領域還顯得有些蹩腳,對消費者的把握能力還顯得簡單粗暴,雖然也正在初步找到感覺。但是,一旦回到B2B領域,華為的實力就顯得那麼可怕,像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IT戰場的幼獅

先看一組不怎麼被媒體關注的數字。

伺服器市場。2014年Q1,華為伺服器出貨量已經躋身全球第五,同比增長61%,市場佔有率達到3.6%。在華為前面的只有HP、Dell、IBM三強。位居第三的IBM市場佔有率為7.0%,HP和Dell分別為22.6%和19.7%。很多人可能,華為不過是低端而已!畢竟,在伺服器銷售額上,還落后於Cisco、富士通等“二流公司”。但是,你要知道,華為正式大規模進軍這個領域不過短短三年,就已經把國內的聯想、浪潮和曙光輕鬆超越了。聯想通過收購IBM的x86伺服器,可能在今年反超華為,但是,從內功上、執行力上華為無疑更強。

企業存儲市場。Gartner數據顯示,華為存儲2013Q1首次進入全球主流廠家發貨套數、容量及收入,均排名第9,到Q2及Q3,華為存儲全球發貨套數及容量超越Fujitsu和Oracle,排名第7,全球銷售收入超越Oracle,排名第8。如果只算中國區,2013年,華為的發貨量已經是第一,營收躋身第三,Q4則營收躋身第一!需要注意的是,華為2008年才躋身存儲領域,這個領域的技術壁壘要明顯高於伺服器。當然,華為存儲距離EMC、IBM、NetApp三強還有較大差距,華為2013年Q4市場份額“僅有”1.9%,而EMC高達36%,IBM為14.3%,NetApp為10.5%。但是,第六名Dell市場份額也僅有5.4%,第五名日立為8.8%,HP則為9.6%——這個距離並非遙不可及。

全球IT市場中,B2B市場有2.6萬億美金,B2C市場近1萬億美金。其中,B2B市場中,電信設備、路由器&交換機、存儲、伺服器是四大品,綜合市場份額約為2600-2800億美金(其它主要為電信服務、IT服務、半導體、軟件)。除去電信設備市場的1100-1200億美金左右,其它市場還有超過1500億美金的市場。思科、EMC、HP、IBM和Dell是市場上的主要玩家。華為,正在強勢介入IT,曾經處於該市場二流的日本日立、富士通們,正在被超越的路上。

這不是全部。如果再向上游追溯,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2013年在全球無晶圓IC設計公司當中,華為已經上升到了全球第12名,年收入13.55億美金,位居國內第一,2014年有較大概率成為全球前十。盡管它很多晶片服務於自身的設備,但是,從中也不難看到它的執行能力。這些競爭,都是全球性競爭。如果視野拉回到國內,華為2013年才介入光伏逆變器領域,一年時間就已經躋身中國第三,實恐怖。

在這些市場,它已經很難用狼性形容,而是饑餓的幼獅。華為在伺服器、存儲市場的成功可以預見,這是一次蛻變;就算它在晶片、手機市場沒有太大建樹,也足以讓公司從現有的395億美金成長到500億美金-600億美金

開啟中國IT的3.0

在過去,華為是一個特例。因為同時代的IT企業中,除了華為之外,只有聯想、中興兩家做到了100億美金的“全球準一流”企業的規模。其中,聯想強於運營和收購,雖然做到了全球PC銷量第一,但是在技術積累上差強人意;中興雖然也成為全球第五大設備商,但是在歐美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上不足。這是八十年代一批中國IT人奮鬥的結果,任正非、柳傳志、侯為貴都是從體制內辭職創業者,都是不惑之后才投身市場的追隨者,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績。盡管相比之下,華為更顯得卓爾不群,但是,中興畢竟一道在電信設備領域塑造了一家準世界級企業;聯想畢竟在PC領域做到了第一。

它們一起奠定了中國IT革命的1.0時代。日本IT行業有東芝、日立、富士通,韓國IT企業有三星、LG,我國台灣有台積電、鴻海、聯發科,我們有華為、聯想和中興。但是,我們比日本整整晚起步30年,比台灣地區和韓國晚起步近20年,對美國更是望塵莫及,殊為不易。中國IT1.0都是逆襲,一批生於解放前的創業逆襲者。

但是,時代在變化。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不同,在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排行榜上,目前中國已經有騰訊和百度兩家,加上即將上市的阿里,肯定可以確保有三家,其它七家都是美國企業,中國在互聯網市場上的對手有、且只有美國。整個歐洲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躋身前十,除了軟銀這個特例外,前二十名裏,也僅有俄羅斯的Yandex、韓國的Naver、Nexon、日本的樂天、Gungho等“非中、非美”企業。

它們依靠的是一批解放后的創業者,是60后和70后們的天下。同時,互聯網很大程度上憑藉了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與歐美不同的文化和文字系統,少部分原因還源自早期政策的蔭庇。這可以看做是中國的IT2.0,借助中國GDP的增長和巨大的人口紅利取得成功。

接下來呢?中國IT的3.0來自於誰,80后、90后的創業者嗎?不,更應該是新的時代和際遇。未來無法預測,但是現在可以評估,可見範圍內機會來自現有紅海市場的爭奪。比如,在現有的伺服器、存儲、路由器市場上,比如,在現有的全球網絡游戲、電商和搜索市場上,只剩下少數巨頭。它們的名單分別是:蘋果、Google、微軟、IBM、Oracle、高通、Intel、EMC、HP、Cisco、Facebook、Amazon、德州儀器。沒錯,它們都是美國企業,美國之外還有三星、SAP、愛立信、台積電、聯發科……超級強者加起來不超過20家,它們掌控整個的IT業鏈。靠新的創業企業去顛覆它們?看起來,華為、聯想、中興和BAT們有更多機會,當然,也是極為艱苦的。

實際上,不顛覆,就沒有中國IT3.0。顛覆的起點,目前最可見的就是伺服器、存儲,華為、聯想、中興依然是硬件的主力軍,BAT們則是雲端的主力軍。對了,其實Amazon、Google們也在顛覆HP、IBM、Dell們的硬件市場,五年后是什麼景象?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