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馬蔚華:互聯網金融顛覆不了商業銀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6 14:53


編者按:福布斯中文網刊發了5月22日,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前行長馬蔚華在中歐商學院“大師課堂”上發表演講,詳解“互聯網時代下的金融創新”。

談起“創新”一詞,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鵝》一書。所謂“黑天鵝”,是指那些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因為歐洲人曾堅信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這一信念隨著第一只黑天鵝的出現而崩潰。塔勒布認為,現代世界恰恰是由那些極端的、未知的和非常不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所主導的。《黑天鵝》一書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不確定性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人類所處的是一個不確定性的社會環境。塔勒布強調指出,面對不確定性環境,人類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可以進行有效的管理,否則,就會被一只只“黑天鵝”所打倒。


那么,如何對不確定性進行有效管理?管理大師德魯克指出,“不確定性中包含確定性,未來既是不可預測的也是可預測的。不可預測的是未來的精確圖景,可預測的則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也就是說,面對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企業要主動求變而不墨守成規,勇於創新而不消極對待;但企業的變革創新不是盲目的、無序的,必須符合時代發展的基本趨勢,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符合市場客戶的本質需求。這就是不確定性背景下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

對金融機構而言,所謂的創新就是金融創新。而說起金融創新,不能不談到華爾街。華爾街長期以來是世人矚目的焦點,人們對它抱有一種愛恨交加的復雜情緒。對於華爾街,我比較贊同幾年前曾熱播的一部央視紀錄片《華爾街》所宣傳和敘述的主題,即華爾街創造財富的力量遠大於其破壞財富的力量。一方面,由於華爾街貪婪、逐利的本性,不斷引發金融危機,對財富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華爾街是撬動美國經濟的杠桿,從美國的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世紀末美國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末新經濟(310358,基金吧)轉軌,華爾街在美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

從某種意義上講,華爾街創造了現代美國。華爾街創造財富的秘訣就在於不斷創新。一位華爾街的金融高管曾經說過:“跟著客戶的需求走,迅速轉型,一直是華爾街長盛不衰的秘密。華爾街永遠不會死去。”從資產支援證券到貨幣市場基金,從浮動利率債券到遠期利率協定,從外匯期貨到貨幣互換,從利率掉期到各式各樣的信用衍生品,可以說,正是金融創新促成了華爾街金融財富的快速增值,並催生了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巨擘。

作為我國銀行金融業的一份子,招商銀行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揮金融創新的原動力作用。下面我想從招行的創新實踐談起,逐步展開今天的話題。

招行27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作為中國境內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行1987年4月成立於深圳,成立27年來,招行艱苦創業,從當初只有1億元資本金、1個營業網點和30余名員工的小銀行,發展成為了目前資本凈額超過3,000億元、資產總額突破4萬億元、機構網點超過1,000家、員工超過5萬人,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全國第6大、全球第44大商業銀行及世界500強企業。

進入新世紀以來,截至2013年末招行凈利潤和股東權益分別增長了超過93倍和68倍,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42%和69%,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年均分別達0.8%和19%,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增長均超過21倍;不良率下降至0.85%,撥備覆蓋率上升至268%。招行現已成長為中國境內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商業銀行之一。在金融危機的特殊背景下,招行曾被波士頓咨詢公司評為凈資產收益率全球銀行之首,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市凈率全球銀行之首、品牌價值增幅全球第一並入圍中國世界級品牌,榮膺《亞洲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第一名。同時,還獲得了《歐洲貨幣》、美國《環球金融》、英國《銀行家》等權威媒體和機構授予的“中國最佳銀行”、“中國最佳零售銀行”、“中國最佳私人銀行”等多項殊榮。

回顧27年的成長歷程,招行之所以發展得比較好、比較快,首先得益於改革開放帶來的良好的外部經濟金融環境。就自身情況而言,歸根結底在於堅持不懈地追求創新。招行始終把創新作為成長的生命線,這源於招行的出身與基因。由於沒有政府的背景與厚愛,只有在市場上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只有做到自身的產品比別人強,比別人好,才能贏得市場,贏得客戶;只有堅持不懈地創新,才能贏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具體而言,招行的創新活動主要體現在戰略、管理和文化等三個層面。

1、戰略創新

“不知未來者無以評判當下,不知世界者無以理解中國,不知宏觀者無以處理微觀”。銀行應善於從未來的、世界的、宏觀的視野中來研究和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在戰略層面上比別人看得早一點、變得快一點、做得好一點。招行之所以僅憑借1000家營業網點,卻能夠連續多次獲得國內外權威媒體授予的“中國最佳零售銀行”和“中國最佳股份制零售銀行”殊榮,創造了令國內外矚目的零售金融品牌,就是我們追求持續的戰略創新的結果。

· 1995年,招行率先推出第一個基於客戶號管理、集本外幣與定活期儲蓄於一體的借記卡——一卡通,被譽為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一卡通累計發卡6,300萬張,卡均存款超過1萬元人民幣,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 1999年,招行抓住互聯網興起帶來的歷史機遇,在中國境內首家全面啟動了網上銀行——一網通,適應了客戶足不出戶就能快速、便捷辦理金融業務的需求;近年來網上個人銀行業務交易量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00%,電子銀行綜合替代率超過88%,有效彌補了物理網點的不足。

· 2002年,招行基於對中國消費革命趨勢的前瞻性判斷,推出中國境內第一張國際標準雙幣信用卡,成功取得了國內市場領跑地位;目前累計流通戶數超過1,700萬戶,境外刷卡額居同業第一,並且提前實現了盈利,被譽為國際信用卡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被哈佛大學編寫成mba教學案例。

· 同年,我們針對國內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高漲的歷史機遇,推出了國內第一個面向高階客戶的金融理財服務品牌——金葵花理財,在剛剛興起的個人理財市場上贏得了主動,並開啟了細分市場與客戶的差異化服務之路。目前招行金葵花客戶達90萬戶,管理客戶總資產達到1.65萬億元人民幣

· 2007年,招行在境內股份制銀行中率先推出了頂級金融服務即私人銀行,為高凈值客戶提供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的專業化一攬子高層次金融服務;私人銀行客戶數目前已近2萬戶,年均增速超過30%,管理客戶總資產超過4,20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超過43%,戶均資產居於境內同業首位;招行私人銀行業務開辦三年即盈利,並三度蟬聯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的“中國最佳私人銀行”大獎。可以說,招行僅用五年的時間就實現了西方銀行業耕耘了百年的夢想。

· 2012年以來,順應移動互聯及移動支付產業蓬勃興起的歷史趨勢,招行又積極探索移動金融發展,分別與手機制造商htc和移動網絡運營商中國聯通(600050,股吧)聯手發布了“招商銀行手機錢包”產品,為中國消費者提供與世界最新科技同步的移動支付服務。這是中國境內商業銀行在移動支付產業新標準下推出的首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支付產品,開創了中國金融業近場移動支付領域的先河。

總之,回顧招行27年來的發展歷程,如果不能保持持續的戰略領先,如果與其他銀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做同樣的事情,招行就不一定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

2、管理創新

轉型不是簡單的業務發展方式的轉變,其實質是一場管理的革命。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中國銀行業最大的差距不在於產品、服務,而在於管理。不彌補管理的短板,沒有國際化管理的變革,銀行轉型就難以取得成功。而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體制、機制、手段、方法等,但最重要的是管理的理念。有鑒於此,我們一直高度重視管理理念的突破與更新,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了“因勢而變、因您而變”、“一三五理念”、“十變”等一系列管理理念,並通過各種形式反復地在員工中進行宣導,使之成為全行上下共同的行為準則。

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傳感器等現代通訊設備的全面普及,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等新型網絡應用的蓬勃發展,以及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廣泛運用,人類社會正邁入一個嶄新的大數據時代。為此,我們提出,要加快實施與大數據時代相適應的管理變革,以大數據技術為利器不斷提升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3、文化創新

ibm咨詢公司對世界500強的調查結果表明,這些企業出類拔萃的根本原因是具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它們令人矚目的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根植於其優秀和獨特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最高層次的管理手段,具有相對獨立性;制度可以不斷修訂,但文化相對穩定,不因企業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招行自成立以來一直高度注重企業文化建設,重點圍繞“服務、創新、穩健”的核心價值觀,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服務文化、創新文化(300336,股吧)、風險文化和人本文化,進而為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在招行長期的經營實踐中,我的一個深刻體會是,創新只有緊跟市場需求,特別是年輕一代的需求,才能獲得成功;而客戶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往往引致客戶需求的變化。因此,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創新需要與時俱進。就技術的發展變化而言,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智慧終端的蓬勃發展,人類正邁入一個網民24小時在線、資訊全面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必然帶來客戶需求的變化,作為銀行金融機構,無疑需要主動適應這樣的變化及早采取創新應變的舉措。

全解互聯網金融:發展演進、基本業態與背景動因

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新的商業規律和遊戲規則,過去的做法和熟悉的管理辦法已經不再靈驗,所有行業和企業都要隨時做好顛覆與被顛覆的準備,於是,加快創新變革變得至關重要。對於金融業而言,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正是互聯網時代下最大的金融創新。

什么是“互聯網金融”?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定義。業界之所以對這個詞的內涵與外延難以形成共識,根本原因是這個事物尚處於持續的進化與演變之中,傳統金融機構與新生互聯網力量正處於相互融合之中。當前業內有一種傾向,就是認為只有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而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習慣性地界定為“金融互聯網”。這種單純地就主體進行劃分,習慣性地將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立起來,其實質意義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其人為地排斥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在我看來,所謂互聯網金融,是指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活動。它不是一種脫離金融本質的全新金融范疇,而是互聯網與金融交叉結合的產物。從廣義上理解,互聯網金融的范疇實質上包括三類:一是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這是狹義上的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二是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業務,這個很早就開始了,從金融系統的電子化建設到金融業務的電子化受理,再到今天電子化金融商業模式的建立,每一次資訊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金融業的變革;三是純粹的互聯網金融,如1995年正式開業、1998年被加拿大皇家銀行收購的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以及完全以互聯網為平臺在線上開展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美國互聯網銀行(bofi)等。

1、互聯網企業滲透金融領域的演進邏輯

實際上,it企業想做金融業務遠非今日才開始。上世紀80年代,比爾·蓋茨感覺到與其把it系統租給商業銀行使用,不如自己辦銀行,但這一想法由於受到當時美國銀行業公會對美聯儲的游說而落空。彼時,蓋茨的那句名言深深震撼了銀行界,“如果傳統銀行不改變的話,就會成為21世紀一群將要滅亡的恐龍。”如今,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業務已成為熱潮,特別是對商業銀行的業務進行了全面滲透。

這一滲透歷程主要按以下軌跡演進:首先藉由蓬勃興起的電子商務介入支付領域,在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金和客戶以后,逐步向融資領域、財富管理和綜合金融服務領域滲透。阿里金融正是上述滲透邏輯的完美演繹者。阿里巴巴在2004年憑借支付寶成功解決了網絡買賣雙方之間信任度的問題,打入了傳統銀行壟斷的支付市場,取得了網上第三方支付的霸主地位,沉淀了大量的客戶及其交易數據;基於對客戶數據的深入分析,阿里巴巴找到了一條新的風險管理道路,破解了融資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降低交易成本的優勢,成立阿里小貸公司介入融資領域,並取得成功,目前阿里小貸已累計為70萬客戶發放貸款1,800余億元,不良率不足1%,而貸款年利率達到18%-22%,遠超商業銀行7%-8%左右的利率水平。

與此同時,大量黏性極強的客戶,以及客戶在交易過程中沉淀的結算資金,為阿里巴巴打開了通向財富管理的大門,2012年,阿里集團推出余額寶,開啟了碎片化理財的新時代,目前其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用戶數超過8,100萬,其對接的天弘基金已成長為全球第三大貨幣基金。

相似的滲透邏輯在國外同樣成立。比如美國貝寶(paypal)。貝寶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在線支付公司之一,於1998年12月創立。2002年2月,貝寶成功上市,並於當年10月被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在線交易平臺易貝(ebay)以15億美元收購。貝寶以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務為基礎,通過產品創新、並購以及合作等手段奠定了其在支付領域的領導地位。截至2012年底,貝寶業務支援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的25種貨幣交易,用戶超過1.28億人,單美國境內就有超過2,000家實體零售店支援貝寶支付;營業收入規模達55.7億美元,占易貝總營業收入的39.6%,其中處理支付業務交易額為1,449.4億美元。通過提供支付服務,貝寶成功綁定了一大批優質的客戶資源,並以支付業務服務費和沉淀資金利息為主要盈利來源,提供包括延期付款、買方信貸、信用卡、貨幣市場基金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產品與服務。

分析互聯網企業向金融領域的滲透邏輯,其之所以能夠介入長期以來銀行占絕對壟斷地位的支付領域,是市場需求和便捷支付特征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以支付寶等為代表的虛擬賬戶,較好地解決了傳統線上支付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錢貨當面兩清”的問題,增強了網絡交易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借助虛擬賬戶,第三方支付平臺進一步整合了各家商業銀行的支付網關介面,成為眾多商戶和眾多銀行之間的橋梁,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網上的銀聯”。這種一站式的接入服務,既具備銀行網銀安全、穩定的特性,又使銀行和商戶都避免了一對一開設支付網關介面的高昂成本,以高效率、低成本、支援多種銀行卡的優勢,滿足了一大批銀行無暇顧及的小微企業和小型商戶的支付管理需求。而互聯網企業能夠進軍融資領域,則是信用數據化的必然結果。信用數據化的核心在於實物抵押演化為虛擬信用抵押,利用資訊流、資金流和社交網絡的非結構化大數據,破解融資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完成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過程。

2、互聯網企業滲透金融領域的基本業態

互聯網企業進軍金融業務,即狹義的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業態:

· 第三方支付

其最早起源於美國1980年代,得益於良好的第基礎設施建設,美國的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突飛猛進。美國的網上支付,是在發展成熟的線下信用卡和自助票據交換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延伸到互聯網的,它的前提是信用卡和銀行支票已經成為美國用戶支付線下交易最熟悉的工具。

在國內,目前第三方支付整體業務發展日趨規範。截至目前,共有250余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得了央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電商企業、傳統行業集團、互聯網巨頭、電商運營商、獨立第三方支付企業等紛紛完成行業版面。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06至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企業網上支付交易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10%,2012年市場交易規模高達12.9萬億元;預計到2016年,整體市場交易規模將突破50萬億元。

按照業務劃分,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是平臺依托型。此類第三方支付平臺擁有成熟的電商平臺和龐大的用戶基礎,通過與各大銀行、通信服務商等合作,搭建“網上線下”全覆蓋的支付渠道,在牢牢把握支付終端的基礎上,經過整合、包裝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從中賺取手續費和息差,並進一步推廣其他增值金融服務。代表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騰訊集團旗下的財付通、盛大集團旗下的盛付通等。二是行業應用型。此類第三方支付平臺面向企業用戶,通過深度行業挖掘,為供應鏈上下游提供包括金融服務、營銷推廣、行業解決方案等一攬子服務,獲取服務費、信貸滯納金等收入。代表企業包括匯付天下、快錢和易寶。三是銀行卡收單型。此類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發展初期通過電子賬單處理平臺和銀聯pos終端為線上商戶提供賬單號收款等服務,獲得支付牌照后轉為銀行卡收單盈利模式。拉卡拉為其中較為成功的典型。根據拉卡拉公司規劃,到2014年底,拉卡拉的網點要達到10萬個,商戶要達到100萬,個人終端要達到1000萬。四是預付卡型。此類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發行面向企業或者個人的預付卡,向購買人收取手續費,與銀行產品形成替代,擠占銀行用戶資源。代表企業包括資和信、商服通、百聯集團等。

· 移動支付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企業向移動互聯網業務模式的不斷推進,移動應用商店的快速普及,nfc等近場支付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消費者對安全便捷移動支付的需求增加,移動支付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增長。數據顯示,2010至2013年,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增速有較明顯的下滑,但移動支付市場增速卻出現大幅上升的趨勢。據來自一家國外咨詢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伴隨著實體商品銷售的遠程采購和nfc交易帶動,全球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將在未來5年增長近4倍,支付金額將超過1.3萬億美元。目前國際移動支付的市場格局依然未定。美國貝寶2013年移動支付的交易額達到270億美元,已經取得了先機。但谷歌、蘋果、臉譜、移動支付公司、銀行、運營商等都來搶食,使貝寶難以安然度日。最為典型的是廣場公司(square )的崛起。

廣場公司產品的支付原理簡單,商家和用戶可以免費獲得相應的刷卡終端,刷卡費率為2.75%,遠低於信用卡刷卡費率,同時由於其良好的便捷性和豐富的增值服務,備受商家和消費者歡迎。2013 年廣場公司年處理交易規模達200 億美元,預計2014年將超過300億美元,目前公司估值超過32 億美元,是2009 年底估值的70倍。

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主要有三類參與主體,分別為通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企業,以及銀聯與銀行金融機構。商業模式上也出現三類主體各自主導及合作的多種模式。商業銀行目前主要通過和運營商及生產商合作推出支付產品來占領市場,而第三方支付通過開發諸如二維碼(騰訊的微信)、聲波當面付(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移動端)、近端nfc等新渠道培養客戶新的支付習慣。2012年移動支付標準確定為中國銀聯主推的13.56兆赫后,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大大減小,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據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手機購物、網上銀行、手機支付等移動金融相關業務的用戶規模增速均超過了80%。其中,手機網上購物的使用率從2011年的6.6%上升至2013年的15.2%,使用人數從2347萬上升到6549萬;手機在線支付的使用率從8.6%上升至15.5%,手機網上銀行的使用率則從8.2%上升至16.9%。

· 網絡借貸

這是指資金借入者和借出者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借貸的“在線交易”。網絡借貸的認證、記賬、清算和交割等流程均通過網絡完成,借貸雙方足不出戶即可實現借貸目的,而且一般額度都不高,無抵押,純屬信用借貸。

在國外,網絡借貸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以美國普羅斯珀(prosper)為代表的單純平台中介模式。普羅斯珀成立於2006年,是美國第一家網絡借貸公司,會員超過150萬,累計借貸額4.08億美元。借款人可以在網站提起2000-25000美元的借款需求,投資者針對單個借款人最低借款額度為25美元。通過競標機制來確定利率,通過分散貸款來降低風險。二是以英國悠帕(zopa)為代表的復合型中介模式。悠帕成立於2005年3月,是全球首家網絡借貸公司。其特點在於:劃分信用等級、強制按月還款、雇傭代理機構追債等,較好地控制了風險。三是以美國貸款俱樂部(lending club)為代表的借貸與社交平臺結合模式。貸款俱樂部成立於2007年5月,使用臉譜、其他社區網絡及在線社區將出借人和借款人聚合。出借人可以瀏覽借款人的資料,並根據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等級或是否是自己的朋友來進行借款交易。

我國的網絡借貸大體可分為兩大陣營。一是基於電子商務的網貸平臺。除了“阿里小貸”以外,“京東商城”的做法也很有代表性。京東針對供應商和消費者均提供網絡融資服務。針對供應商,京東開發設計了供應鏈金融和“京保貝”兩種模式,前者於2012年6月正式啟動,該模式下京東不直接進行貸款發放,而是與金融機構合作,通過提供融資資訊和技術服務,讓金融機構篩選客戶並發放貸款,因此京東只是資訊中介,不承擔融資風險;“京保貝”模式下的風險管理與資金提供則完全由京東一手包辦,原理與阿里小貸類似,都是基於對客戶交易類大數據的深入分析之上,區別在於“京保貝”運用了銀行保理業務的原理,只要貿易項下單據經過驗證,可以實現“三分鐘放款”。上述兩種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具體服務內容包括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委派貸款融資、協同投資、信托計劃等,涵蓋了采購、物流和結算等多個環節。針對個人消費者,京東推出了“京東白條”,實質類似於銀行信用卡消費,額度最高1.5萬元,具有30天免息期和相關分期服務,但費率僅為信用卡的一半左右。

二是p2p網絡貸款平臺。p2p信貸是一種個人對個人,不以傳統金融機構作為媒介的借貸模式。它通過p2p信貸公司搭建網絡平臺,借款人和出借人可在平臺進行注冊,需要錢的人發布資訊(簡稱發標),有閑錢的人參與競標,一旦雙方在額度、期限和利率方面達成一致,交易即告達成。p2p信貸公司負責對借款人資信狀況進行考察,並收取賬戶管理費和服務費等,其本質是一種民間借貸方式。p2p平臺的具體形式有很多,較為主流的主要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無擔保模式和以“人人貸”為代表的有擔保模式。在無擔保模式下,網絡平臺不履行擔保職責,只作為單純的中介,幫助資金借貸雙方進行資金匹配,是最“正宗”的p2p模式,也是不少國外監管機構唯一允許存在的p2p模式。拍拍貸成立於2007年8月,號稱“私人借貸領域的淘寶”,已有200萬注冊用戶,2013年拍拍貸線上交易額突破10億元,較2012年增長4倍,預計2014年交易額繼續超高速增長,達到50億元。

在有擔保模式下,網貸公司不再是單純的中介,一方面要對出借人的資金提供擔保,另一方面也重視貸后資金的管理,同時扮演了擔保人、聯合追款人的復合中介角色,這種模式的風險控制力度較大,投資風險比較小,而投資收益也相對較低,代表企業有“紅嶺創投”、“人人貸”等。人人貸成立於2010年,三年多來實現快速發展,2013年平臺成交量達16億元,增長340%,注冊用戶達到50萬戶,年末還完成了1.3億美元的融資,更新了此前美國貸款俱樂部的紀錄,成為p2p領域全球最大的一筆融資。

需要警惕的是,p2p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操作不合規、借款人惡意欺詐、平臺風控手段不完善等原因,埋下了不小的風險隱患,特別是不少公司已觸及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大“紅線”,還有不少公司采取違規的資金池模式導致流動性困難而倒閉。據統計,目前全國正在運行中的p2p網貸平臺共有400多家,已關閉的平臺至少55家以上,分析人士表示年內可能會有上百家機構倒閉。鑒於此,人民銀行等管理部門已多次警示p2p領域金融風險,並將其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點調研和監督對象,以確保規範穩健發展。

· 眾籌融資

這是指通過互聯網為投資項目募集股本金,最早起源於美國大眾籌資網站凱士達(kickstarter),該網站將資金供給者由傳統的風險投資者擴展到所有大眾個體,從而最大限度地拓寬了資金來源。通過4年多的發展,凱士達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眾籌資金平臺以及最有效率的募集資金平臺之一,參與投資項目的人數已經超過了300萬,commit的項目已經有10萬個,成功融到的資金為6億美元。

除凱士達外,全球范圍內還有很多成功的眾籌融資平臺。如2011年創辦於英國的全球第一家股權融資網站“叢集”(crowdcube)。“叢集”鼓勵投資者通過購買處於初創期企業的部分股權來為企業融資,成立僅一年時間就累計為企業籌資達256萬英鎊。當前,眾籌融資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小企業獲取資金的首選方式。2012年4月份,美國正式頒布《創業企業融資法案》,為小企業通過眾籌方式進行融資奠定了法律基礎,未來眾籌融資勢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傳統的投資業務,並掀起一場改變傳統投融資模式的巨大變革。我國目前也出現了眾籌融資平臺,如“點名時間”、“追夢網”、“淘夢網”、“樂童音樂”、“眾籌網”等。其中,“點名時間”是我國最大的眾籌融資網站,自2011年成立起至目前,已發起項目80余個,完成融資項目50余個,成功籌資項目近30個,成功率超過55%。

眾籌融資的項目選擇極為廣泛,音樂、遊戲、初創企業、應用程式、時尚設計、創意產品等,都在眾籌融資的涉獵范圍之內。眾籌融資的逐漸興起,不僅為小企業、藝術家或有特殊才華的個人建立了向公眾展示他們產品和創意的平臺,也為普遍投資者提供了 “從加入社區、尋找創意、見證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的全過程”的一種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全新體驗。可以不夸張地說,眾籌融資可能會掀起一場去精英化的大眾融資革命。如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在一個半月內通過網絡籌集到158.26萬元制作資金,這筆錢來自3593位網民,最少的給了10元,最多一個網友拿出了50萬元。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眾籌融資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做大做強。這不僅是因為國內對公開募資的限制性規定及“非法集資”的紅線限制了眾籌性股權的發展,也因為眾籌融資項目優劣評判困難、回報率不確定性強。自2013年中以來,以“創投圈”、“天使匯”為代表的一批針對種子期企業的創業服務平臺,以“眾籌眾投”的模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但由於上述原因,目前其參與者還僅限於少量天使投資人和投資機構,涉及金額也相對較小。未來,眾籌融資網站要避免出現當年團購網站由於運營模式和內容上的千篇一律,呈現出一窩蜂的興起,而又一大片的倒下的局面。這就要求眾籌融資網站必須堅持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 互聯網理財與保險

這里所提的互聯網理財和保險(放心保)有別於借助互聯網渠道銷售的傳統理財和保險,而是既有的金融產品與互聯網特點相結合而形成的投資理財產品或保險產品,以“余額寶”和“眾安在線”為代表。“余額寶”的創新在於將“交易”和“增值”有機結合,實現了“碎片資金”的理財化。客戶將支付寶余額轉入余額寶會自動購買貨幣基金,而且可隨時使用余額寶內的資金進行消費支付或轉賬,相當於基金可t+0日實時贖回。通過這種創新,投資者能將第三方支付工具余額、股票賬戶余額這類“碎片資金”全線激活。“基金1元賣”打破了人們對“大額資產的保值增值才是理財”的理解,實現了高、中、低階客戶理財的無差異化,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

余額寶的成功引發了“現金寶”、“活期寶”等“百寶”大戰,碎片化理財市場異常火爆。“眾安在線”是國內乃至全球第一家獲得網絡保險牌照的保險公司,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保險銷售和理賠,目標客戶群是互聯網經濟的參與方,包括互聯網平臺、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商家、網絡購物消費者、社交網絡參與者等公司和個人客戶。目前專攻責任險和保證險,並且已在研發包括虛擬貨幣盜失險、網絡支付安全保障責任險、運費保險、阿里巴巴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保險產品,這些保險產品具有明顯的互聯網特征,能夠較好的契合互聯網用戶的保險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 互聯網金融門戶

這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以及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臺。它的核心就是“搜尋+比價”的模式,采用金融產品垂直比價的方式,將各家金融機構或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產品放在平臺上,用戶通過對比挑選合適的金融產品。目前針對信貸、理財、保險、p2p等細分行業分布,互聯網金融門戶領域已有融360、91金融超市、好貸網、銀率網、格上理財、大童網、網貸之家等眾多公司。互聯網金融門戶既不負責金融產品的實際銷售,也不承擔任何風險,無論是資金流動還是交易簽約均不通過門戶本身完成。互聯網金融門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其渠道價值和資訊價值。

· 互聯網貨幣

互聯網金融時代將會出現一種新的貨幣形態,即互聯網貨幣。在傳統銀行體系下,銀行體系是貨幣的唯一發行與創造者,貨幣形式也很單一,除了現金,幾乎都在銀行體系循環。而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電子商務則不斷創新貨幣的形式,很多信譽良好、有支付功能的網絡社區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稱為“互聯網貨幣”。互聯網貨幣將廣泛用於網絡經濟活動,人類社會將重新回到中央銀行法定貨幣與私人貨幣並存的狀態。目前已經出現了互聯網貨幣的雛形,即虛擬貨幣,如騰訊q幣、新浪u幣、魔獸世界g幣、亞馬遜幣、臉譜幣等,其中最著名的比特幣目前的流通數量已達1100萬,總值達到20多億美元。

在網絡遊戲、社交網絡和網絡虛擬世界等網絡社區中,這些虛擬貨幣被用於與應用程式、虛擬商品和服務有關的交易,已經發展出非常復雜的市場機制。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雖然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由於不具有內在價值,比特幣價格經常大漲大跌,有時一天的波幅可高達40%,2013年12月央行聯合五部委下發通知監管比特幣,導致其價格當天下跌20%。

3、互聯網金融興起發展的背景動因

上述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之所以蓬勃發展、快速壯大,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的。首先是金融生態環境的悄然變化。金融的創新發展始終是與技術進步相伴而行的,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與興起,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搜尋引擎和云計算解決了互聯網金融必須面對的資訊處理問題,使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夠準確、高效、經濟地處理海量數據,從中找到有價值的決策資訊,並使很多實時金融創新成為可能;社交網絡平臺的興起,使得互聯網金融能夠通過驗證和分析平臺上客戶積累的信用數據及行為數據,形成客戶的資訊視圖和評價體系,並據此作出決策。

與此同時,網絡普及率不斷提高,網民數量快速增長,線上生活、網上消費成為一種時尚而蔚然成風。據3g門戶網站調研顯示,國內手機銀行用戶中18至34歲的年輕人群占比近94%,其中近45%的手機銀行用戶使用過網上支付。金融生態環境的變化,孕育出了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的物種。

其次是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弱勢群體方面的明顯不足。按照克里斯·安德遜2004年所提出的“長尾理論”,傳統銀行由於追求規模經濟性,總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對利潤貢獻最大的客戶群體和業務領域,即大企業、大客戶和中高階零售客戶,也就是銷量品類平面圖當中銷售曲線的頭部。而對於向小微企業貸款、小額理財、p2p、個人借貸擔保等“尾部”業務,銀行或者無暇顧及,或者由於成本、風險與收益不匹配而不愿涉足。這就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了市場空間。可以說,互聯網金融是順應市場需求的結果,只不過這些需求在傳統銀行業看來屬於小眾市場。

再次是互聯網企業自身的不懈努力。互聯網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於解決流量變現的問題,即如何讓流量產生最大價值。在初期,互聯網企業主要是通過建立門戶網站、提供搜尋服務以及打造社區平臺等方式積累流量,並通過廣告的形成讓流量變現。后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蓬勃發展,特別是電子商務快速崛起,互聯網企業意識到可以將互聯網流量和金融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做支付、融資中介使流量變現,漸漸創新出諸多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企業這種不斷進取、持續創新的精神值得傳統銀行學習。

最後是監管當局的鼓勵與扶植。監管當局沒有在互聯網金融剛剛起步時就一棍子打死,而是鼓勵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再因勢利導、規範發展,這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制度環境。

4、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構成的影響

銀行業本身具有it屬性,資訊技術之於銀行業如同空氣一樣,須臾不可或缺;歷史上每一次通訊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銀行的變革。當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憑借著“一紙之符信遙傳,萬兩之白銀立集”的承諾取信於天下的時代,他們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后的銀行已經實現了網上匯兌;當喬致墉坐在喬家大院里雄心壯志地籌劃“匯通天下”的藍圖時,他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后的銀行網上銀行竟如此神奇。同樣地,100多年前的美國,運輸現金需要長途旅行,走過沙漠、草原和山嶺;在黃金潮時期,富國銀行為顧客運輸重要的商品,將未加工的黃金運送到加工地點制成金幣,這項業務采用的方式則先后經歷了馬車、輪船、鐵路、電報等多個階段,如今富國銀行可以實時通過自動取款機、電話、個人電腦為顧客提供金融服務。

如今,商業銀行履行支付中介、融資中介和財富管理中介的職能,已須臾離不開it系統的支援。從實踐看,商業銀行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業務,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致力於金融服務電子化探索的階段,即加快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等電子化渠道建設的階段。據調查顯示,美國銀行業自1993至2000年7年間,營業網點辦理的業務比重由42%降至22%,電話銀行辦理的業務比重從23%升至35%,而網絡銀行辦理的業務比重則從0上升到13%。

2013 年第1 季度中國網上銀行市場整體交易規模接近292 萬億元,目前已有近70%的用戶使用網上銀行替代了一半以上的柜臺業務,部分銀行網銀替代率甚至超過85%,如招行目前個人業務電子渠道柜面替代率超過90%,網上個人銀行業務交易量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00%。

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致力於金融服務方式創新的階段,即商業銀行不再僅僅將互聯網看成一種渠道,而是圍繞互聯網不斷嘗試創新金融業務與服務方式,逐漸將之作為創造客戶、發現新型客戶的業態的階段。這具體體現為近年來銀行競相拓展手機銀行和移動支付業務,積極探索開展網絡貸款,創新推出網絡互動銀行及微客服、微支付等。比如,招行iphone版和安卓版手機銀行自2010年推出以來,客戶端下載量和已簽約客戶均已超過1400萬,年交易額突破近萬億元;2012年,招行還分別與手機制造商htc和移動網絡運營商中國聯通聯手發布了“招商銀行手機錢包”產品,為中國消費者提供與世界最新科技同步的移動支付服務。

三是利用商務流大數據致力於市場營銷模式創新的階段,即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發展電子商務業務的階段。目前,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興業、華夏等近十家銀行都在電子商務領域有所涉足。由於基於不同的戰略定位和導向,各家銀行涉足電子商務的業務模式也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格局,這當中既有與第三方電商積極合作、借道擴張的借力者,也有專注構建金融產品網絡電商平臺的“以守為攻者”,更有自建綜合電商平臺、意圖顛覆行業格局的強勢擴張者。

盡管商業銀行不斷利用互聯網技術以促進自身的創新發展,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迅猛發展,仍對其構成了諸多挑戰。這既體現在對銀行業務層面的直接影響,還體現在對銀行商業模式與商業思維的深層次影響。

·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構成的直接影響

對銀行職能端的挑戰

作為金融中介,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是資金融通和支付結算,但目前,這一中介職能已經受到了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平臺等互聯網企業的挑戰,並出現逐步弱化趨勢。一方面,互聯網技術降低了資訊獲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流了商業銀行融資中介服務需求。作為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金融中介,商業銀行一直作為資金供求的資訊匯集中心而存在,並在長期經營中形成了資訊收集和處理的規模經濟效應。借助這一優勢,商業銀行可以促進融資過程的完成。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臉譜類社交網絡的出現,改變了資訊的傳遞方式和傳播途徑,可以匯集大量資訊,為金融交易奠定了資訊基礎。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改變了支付渠道,商業銀行作為支付中介的地位受到很大沖擊。尤其是面對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以物理網點和網銀為主要渠道的傳統商業銀行支付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

對銀行負債端的挑戰

第三方支付會帶來銀行活期儲蓄存款的轉換、流動與流失,最終導致非備付金存管銀行活期存款的外流。以支付寶為例,2012 年支付寶日均交易額已突破60億元,假設買方付款與賣方收款的時間差平均為5 天,則保守估計沉淀在支付寶的資金余額超過300 億元。根據有關規定,支付寶只能將這筆錢存到其備付金銀行即工商銀行(601398,股吧)處存管,出於收益率考慮,支付寶完全可能將其存為定期存款。其結果必然導致非備付金存管銀行活期存款的外流。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第三方理財銷售平臺如余額寶、陸金所等的興起,將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銀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財資金。特別是陸金所背靠平安金融集團,擁有平安擔保的全額本息保障,資金安全性遠高於其他網貸平臺,已與銀行理財相差不大,加之8%以上的收益率又顯著高出銀行理財產品,將全面搶奪對回報率要求較高、不排斥網貸平臺的銀行年輕客戶的定期存款和理財資金。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末居民儲蓄存款在銀行業總存款中占比45%;若進一步假設年末1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余額中50%為個人理財,則銀行全部存款及理財資金中可能受沖擊的比例約為46%。隨著對互聯網金融接受程度的提高、客戶理財觀念的轉變,以及年輕客戶群體財富的積累,銀行受威脅的負債資金范圍擴大是必然趨勢,銀行資金成本趨於提高亦不可避免。

對銀行客戶端的挑戰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從支付領域入手,逐漸拓展到融資、理財等傳統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領域,其客戶群與商業銀行的重疊范圍越來越大。客戶是銀行最大的財富,如果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龐大的優質客群,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將受到很大制約。

對銀行盈利端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企業對商業銀行核心業務領域的不斷侵蝕,銀行的盈利來源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比如,網絡借貸發展迅速,對銀行的利差收入構成了影響;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業務類型逐漸由線上走向線下,對銀行的pos刷卡手續費收入構成了影響;基金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對銀行的基金代銷手續費收入帶來了一些沖擊;以余額寶、陸金所為代表的綜合產品或平臺會對銀行理財資金造成分流,進而影響銀行理財業務的收入。

·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構成的深層次影響

上述挑戰還只停留在市場份額與業務發展層面,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更深層次、更實質性的挑戰,則體現在商業模式與思維方式上。

商業模式的挑戰

德魯克曾經指出:“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在互聯網大潮席卷一切的新時代,德魯克眼中的“未來”無疑已經到來。互聯網企業種種匪夷所思而又令人嘆為觀止的商業模式,對傳統銀行業提出了重大拷問。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資訊是金融的核心,金融企業各項經營活動實際上就是圍繞資訊的收集、挖掘、撮合與轉移展開的。過去,銀行之所以能夠發揮中介職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訊不對稱的存在。但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極大提高了客戶數據在網絡上的共用性,所有市場參與者已經可以越來越充分地了解資訊。這樣一來,傳統銀行業的業務疆界和區域格局就很有可能被打破,有互聯網運營基礎的非金融企業就能夠以網絡為主要渠道、在數據開發的基礎上挖掘出金融業務的商業價值。資訊不對稱性的逐漸彌合,已經動搖了傳統商業銀行的生存基礎,依靠資訊不對稱來賺取中介費用的商業模式正面臨嚴峻挑戰。

未來商業銀行若想生存發展,必須主動擁抱資訊時代的浪潮,將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核心業務深度融合,在數據資訊積累與挖掘方面下更多的苦功夫。比如,要能通過對客戶身份資訊、社會關係資訊、交易資訊、生活資訊和行為資訊等各類數據的深入分析,還原出一個個活生生的客戶,準確洞察他們的需求、偏好及其變動趨勢,從而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進而獲取持續、穩定的超額利潤;又如,要能利用大數據技術有效破解介入長尾市場所面臨的風險、成本與收益匹配難的問題,開展一對多的、制導式的精準營銷,實現長尾市場的批次獲客;再如,要能通過打造集中、統一、實時的數據倉庫,將用戶行為數據轉化為信用數據,並以此作為依據控制信用風險,憑借海量數據,對客戶的交易行為進行全程、動態、實時地觀察和監測,在第一時間發現風險行為並做出反應。

平臺與流量的作用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典型的平臺型商業模式,其精髓在於通過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力大的開放型、包容性的生態圈,讓更多的利益相關參與進來產生流量,然后平臺企業將流量變現創造商業價值。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余額寶、理財通、百發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其背后恰恰是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巴巴、社交平臺騰訊和網絡搜尋平臺百度,將自身所積累的電商流量、社交流量和搜尋流量變現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平臺型商業模式中,無論平臺企業連接的哪一方市場規模擴大,都會賦予平臺企業更大的話語權,進而帶動其客戶流量呈現出幾何級數的增長態勢。當下互聯網巨頭之所以頻繁開展收購,實質上就是平臺之爭。

對銀行而言,客戶流量意味著數據積累和市場機會,如果沒有足夠的客戶流量,銀行的客群增長和價值創造也就無從談起。因此,面對互聯網金融在平臺與流量方面的強有力沖擊,銀行必須學會基於客戶細分領域的強需求、硬需求,著力打造多層次的平臺,哪里有集中的交易流,就跟哪里對接,不僅與線上電商合作,也與線下商圈合作,不僅重視自身業務平臺的打造,也積極地合縱連橫,開展跨業、異業的合作,逐步建設成為交易流的樞紐平臺,在大流量數據中尋找客戶、批次獲客、發現機會、精準營銷、嵌入服務。

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

傳統的金融消費以“推”為主,依靠客戶經理的推銷和柜面人員的推介,而互聯網金融開創了以“拉”為主的金融消費模式,通過網上交易、移動支付等手段增強金融服務的可獲性、及時性和便利性,從而自發地吸引客戶。而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看似無關的金融應用與具體的生活場景連接在一起,實現了線上金融服務與線下客戶需求的有機結合,即做到了線上線下一體化,也被稱為應用場景化。應用場景化的威力,已經在年初的“微信支付馬年紅包”活動中得到了很好展示。據統計,微信紅包僅用兩天時間就綁定了2億張銀行卡;從2013年除夕開始至大年初一下午四點,參與微信搶紅包的用戶超過500萬,總計搶紅包7500萬次以上,領取到的紅包總計超過2000萬個,平均每分鐘領取的紅包超過9400個。這些數字的背后,實際上就是互聯網金融通過場景化的應用,成功實現了在支付業務前端對銀行支付職能的替代。

更為關鍵的是,如果銀行一旦淪為虛擬賬號間資金流通的管道,就失去了與客戶的直接聯系;而銀行若沒有足夠的客戶資訊,就不能及時掌握客戶需求的變化,其產品研發、市場營銷、交叉銷售都將成為無源之水,最終喪失對市場的敏感以及滲透其他行業的機會。如何避免這種厄運?關鍵是要主動貼近客戶,將金融服務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將現有的電子銀行業務按照應用場景進行整合與分類,然后通過對業務的融合與打包,推送給用戶;另一方面要加快物理網點由支付結算為主向營銷服務為主、由業務處理為主向應用體驗為主的轉型,同時通過線上與客戶的實時互動,引導客戶到線下體驗更好的服務。

商業思維的挑戰

如果說來自商業模式的沖擊是對傳統商業銀行競爭力本源的拷問,那么來自思維方式的沖擊則是對傳統商業銀行經營靈魂的洗禮。“互聯網思維”是一筆真正的財富,不在於它打造了多么精妙的互聯網產品,而是它就如歐洲16世紀的“文藝復興”一樣,雖然開始只是少數藝術家與匠人對文學、藝術、建筑一種“人文主義”的思辨,但是這種思維的核心最終被擴散開去,影響了經濟、宗教、政治乃至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最終顛覆了整個時代。對傳統銀行業而言,只有加快用互聯網的思維武裝自己、改造自己,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立於不敗之地。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盡管社會各方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不盡相同,但以下三個核心支柱已被廣泛認同:

一是客戶體驗至上。互聯網思維之根在於尊重客戶體驗。在互聯網時代,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服務做得好,好得超出客戶的預期,即使你一分錢廣告都不投放,消費者也會愿意在網上去分享,免費為你創造口碑,免費為你做廣告,甚至讓你變成一個社會話題。蘋果公司很少做廣告,但它每次推出新產品,都會有大量顧客排隊購買。互聯網金融也是如此。為什么銀行線上支付的支配權會旁落?原因就在於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創新無一不是為了更加方便地為服務客戶,而相比之下,銀行恰恰欠缺這種接地氣的姿態。盡管銀行其實一直在努力改進客戶服務,但與互聯網企業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究其根本,主要是兩者在經營邏輯上存在差異,銀行講究的是通過規範的制度流程和嚴密的風險控制,最大化地提高投入產出效率,而互聯網企業則通過提升客戶體驗盡可能地為客戶創造價值,財務目標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因此,對傳統銀行而言,想要真正做到客戶體驗至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從經營邏輯層面出發,對既有的產品設計理念、客戶服務理念、品牌價值理念等進行全方位的變革。比如,在產品設計理念上,要以客戶需求為起點,以客戶體驗為終點,快速響應,把金融交易過程變成數據互動過程,通過與客戶的金融交易不斷收集、分析客戶數據,並在此基礎上為其提供更加貼身的綜合服務,打造極致的客戶體驗。又如,在客戶服務理念上,不僅要為客戶提供溫馨舒適、便捷時尚的網點環境,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將服務下沉、走進社區、貼近居民;比硬體服務更重要的是服務意識,銀行要真正把客戶滿意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這方面銀行可以向互聯網企業認真學習,如淘寶賣家“見面就是親,有心就是愛”是其真實的情緒,他們所有客戶服務工作都是圍繞客戶好評展開的。

二是開放包容。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可以充分利用眾包、眾籌以及眾創的模式,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創造普世價值。互聯網企業習慣於主動邀請顧客參與到從創意、設計、生產到銷售的整個價值鏈創造中來,在用戶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精益求精。比如微信在推出后1年內迭代開發44次,小米手機每周都要修改四五十個系統漏洞,正是這種獨特的“快速迭代,隨做隨發”的模式,保證微信和小米每天以幾萬的規模實現用戶增長,而且90%都是活躍用戶。相比之下,傳統銀行更多是封閉的思維方式,如體現在產品創新中,就是采用分工明確、高度協同、相互牽制的模式,通過機械式的運動研制產品,這已經很難滿足互聯網時代的創新要求。

如何具備開放的思維?首先,要在多維度整合客戶資訊和業務數據的基礎上,建立開放的服務平臺,聯合所有可以合作的機構組織,實現跨業跨界、線上線下、近場遠場服務的融合,構建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環境。其次,要利用互聯網充分發揮眾包、眾籌以及眾創的力量,在創設產品與服務時,不僅僅局限於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而是廣泛吸納普通員工以及非專業客戶的創意,甚至讓他們參與其中,用眾創的形式對產品服務加以改進和完善。

三是平等普惠。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更為民主、更為普惠,而非少數專業精英控制的金融服務模式,因此更容易得到社會大眾的擁戴。比如碎片理財,傳統銀行出於成本的考慮,不會研發設計門檻1元錢的理財產品,而余額寶等現金管理產品則可以借助互聯網,以“團購”的形式將客戶零散資金低成本地聚集起來開展理財活動,這無疑內在體現了普惠金融的精神內核。可以說,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插上了翅膀。

因此,看待互聯網金融,並不能簡單地認為其是把金融產品平移到互聯網平臺,其最大意義在於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改進服務效率,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使邊遠貧困地區、小微企業和低社會收入人群能夠獲得價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使得人人都有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事實上,金融作為一種服務業本身並不直接創造價值,實體經濟才是國民財富增長的源泉。因此,傳統金融必須始終堅守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基本原則,並積極學習互聯網金融的普惠思維,廣泛應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盡可能地提升自身的服務半徑與水平。

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共生共榮

1、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可以做到優勢互補、相互相成

互聯網金融的實質是金融,互聯網只是工具。互聯網金融顛覆的是商業銀行的傳統運行方式,而不是金融的本質。金融的本質在於提高社會資金設定效率。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各有優勢。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服務半徑更廣。互聯網金融能夠突破時空局限,依托全天候覆蓋全球的虛擬網點網絡,讓消費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動動手指頭,敲敲鍵盤,點點鼠標,就能支取任何地點的資金,辦理遠程銀行業務,這是傳統銀行所望塵莫及的。而正是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很多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為消費者大幅度節約時間成本,可以滿足一直被忽視的“長尾”群體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戶覆蓋率。二是服務成本更低。互聯網金融可大幅降低業務成本。早在2000年時,歐洲銀行業測算其單筆業務的成本,營業網點為1.07美元,電話銀行為0.54美元,atm為0.27美元,而通過互聯網則只需0.1美元;一般而言,銀行業通過在線虛擬支付的成本是通過物理分支機構支付的1/16到1/6。三是客戶體驗更優。用戶體驗是互聯網平臺存活和發展的基石。好的用戶體驗首先需要對客戶本身個性化特征的深入了解,在互聯網平臺上,企業聚焦於每個參與主體的個性化需求特征,客戶需求因此得到了充分關注與滿足。與此同時,客戶在享受資源的同時也留下了供他人分享的資訊,通過對這些資訊源的收集與分析,互聯網企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供與改進自身服務。四是資訊處理能力更強。互聯網將金融主體的金融行為變得更有邏輯和更容易辨別。比如,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新的資訊獲取方式。互聯網金融是以非常民主化的方式來生產和處理資訊。

就一個企業而言,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會和其他主體發生聯系的,互聯網通過多側面來搜集這個企業的資訊,將每一個主體產生的有限的資訊拼接起來,從而全面了解企業的信用狀況。阿里金融實際就是運用了這個原理。又如,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新的資訊處理方式。傳統金融模式下,資訊資源分散龐雜,數據難以有效處理應用。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社交網絡產生和傳播資訊,搜尋引擎組織和結構化資訊,云計算塑模和分析資訊,通過上述方式保障金融交易具有充分的資訊基礎,而這些資訊是傳統金融機構參與主體迫切需要但遠不能及的。五是資源設定效率更高。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更類似於一種直接融資方式,資金供需資訊直接在網上發布並達成供需完全匹配,就可以直接聯系和交易,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在無金融媒介參與的情況下高效解決企業融資和個人投資渠道等供需對接問題。同時,在這種資源設定方式下,雙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時進行,定價完全競爭,大幅提升資金效率,並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經歷了400余年的發展歷程后,也形成了很多難以替代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一是客戶基礎優勢。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客戶基礎與銀行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舉例來說,英國在線銀行愛格(egg)因經營困難於2007年被花旗銀行收購,事后花旗總結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客戶教育程度要求較高和互聯網行為習慣依賴性較強是愛格客戶稀少的重要原因。二是服務網絡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銀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客戶服務網絡,不僅有遍布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而且有不斷延伸的海外機構和代理行;不僅有實體營業網點、便捷銀行、樓層銀行,還有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日益多元化的電子渠道。憑借發達的服務網絡,商業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三是資金供給優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吸收存款、發行金融債、同業拆借等多種手段,為小企業與小微企業提供可持續的信貸資金來源。僅從存款方面看,商業銀行就可以吸收居民儲蓄、企業活期和定期存款、財政性存款、ipo資金存款、第三方支付資金、結構性存款等多渠道的資金。然而現階段在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籌資成本也相對較高。四是風險管控優勢。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商業銀行擁有較為領先的風險管理理念、比較成熟的風險控制手段、相對完善的企業征信體系以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能夠較好地控制業務風險,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例如,銀行可以運用技術手段對多年積累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挖掘,開發出各類小微貸款打分卡,進而提高信貸審批的效率和質量。五是產品組合優勢。

當前,客戶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和個性化,單一的信貸產品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面對新的形勢,商業銀行可以充分發揮其不同業務條線、不同產品部門、不同區域分行的整合聯動優勢,為企業提供貿易結算、信貸融資、現金管理、財務顧問、跨境金融等豐富多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客戶量身客製個性化、綜合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總之,互聯網能夠在虛擬的空間拉近距離,卻不能縮短現實間的距離,能夠提供海量的數據,卻不能解決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問題,有效的資訊、人性化的渠道和現實的信任,正是網絡時代最需要的。銀行擁有廣泛的客戶資源,有較受公眾認可的信賴感,還有相當完善的物理和電子渠道。憑借這些資源,銀行作為信用、支付和渠道媒介的功能將進一步強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可以優勢互補、相輔相成。

2、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之間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首先是經營領域的合作。在融資業務領域,商業銀行與網貸平臺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間。這是因為雙方目標市場和客戶定位存在較大差異,彼此競爭的程度遠遠低於互補的程度。比如,阿里小貸和p2p面對的分別是微型客戶和小微客戶,單筆授信額度在10萬元和2萬元左右,而商業銀行的目標客戶則是貸款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個人或小微企業,二者分別服務於不同的市場。網貸平臺客戶數量龐大,但自有資金有限,又無法通過吸收存款補充資金;商業銀行資金充足,但受成本限制觸角難以延伸至貸款金額較低的長尾市場,因此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合作實現雙贏。在支付業務領域,互聯網支付平臺與商業銀行各具優勢,銀行在線下支付占據壟斷地位,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很強的公信力;第三方支付企業則在線上支付占據優勢,資金結算周期短、支付介面相容性好、產品創新能力強、客戶體驗好。

目前,無論是網上第三方支付還是手機支付,暫時都還無法離開銀行而獨立存在,都要與銀行賬戶、銀行卡相連接才能發揮作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助力銀行支付媒介職能從現實世界延伸到了網絡世界的很多角落,對此銀行應以積極的態度互助並進。目前已有85家銀行及金融機構與支付寶合作,52 家銀行與財付通合作。商業銀行可以加大與電商平臺及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簽約合作,共同拓展支付結算的覆蓋領域。同樣,在財富管理業務領域,銀行可以擴大與第三方理財銷售平臺的支付合作,賺取交易手續費收入;同時,銀行自有的理財產品亦可以放到第三方理財銷售平臺銷售。

其次是管理領域的合作。隨著互聯網與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與資訊的大爆炸使企業面貌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企業的管理日益呈現出扁平化、柔性化、精細化的趨勢,而互聯網企業的管理特征恰恰與這樣的管理趨勢不謀而合。比如,在機構扁平化方面,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都構建起能夠敏銳捕捉市場變化,並快速反應的扁平化組織架構;在柔性化管理方面,互聯網企業更加突出,為了讓員工保持工作激情和創新熱情,微軟、蘋果、谷歌等公司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做到極致,允許員工上班時間聊天、睡覺、打遊戲,鼓勵員工打破匯報路線直接向高級管理人員匯報,等等;而以大數據和定量分析為特征的精細化管理更是互聯網企業的“看家本領”,其他行業難望其項背。

因此,商業銀行可以與互聯網企業加強管理方面的合作,以提升管理的扁平化、柔性化和精細化水平。比如,在風險管理方面,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采取自上而下,一般先研究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再研究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而確定國別、行別的風險限額,在這個限額范圍內選擇符合條件的客戶,授予相應的信貸額度。在互聯網時代,銀行的風險管理可以向互聯網網貸平臺學習,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浩如煙海的交易數據中,利用大數據技術,還原出一個活生生的客戶,掌握他們的行為方式,有效管控風險。又如,在流程管理方面,銀行可以借鑒互聯網企業“以客戶為中心”設計和管理流程的思路與作法,利用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前中后臺的有效分離,使前臺專注於客戶關係的管理,中臺直接進行客戶挖掘和分析,后臺實現運行的集中處理,前中后臺通過順暢的流程貫穿起來,高效率、高質量地為客戶服務,以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等等。

再如,在數據管理方面,通過數據合作共同開發市場。目前,花旗銀行與臉譜公司已在數據合作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並取得了良好成效。花旗銀行與臉譜合作,打通信用卡積分,允許用戶出讓自己的積分給他人,加強了客戶與銀行的互動,吸引更多人來辦理信用卡和注冊積分會員。花旗銀行不僅收集到了更多客戶的姓名、生日、住址等“硬數據”,還基於社交網絡收集到了客戶的消費習慣、消費意向等“軟數據”。更重要的是,花旗銀行得到了有著共同愛好或特定思維的一群或一類客戶,針對這些客戶完成精準營銷變得簡單。臉譜也得到了來自花旗銀行的眾多的優質客戶。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偉大的事業需要豐富的想象力。”當互聯網新時代的大幕揭開之際,傳統銀行應該做的,不是遠離自己熟悉的領域,而是理解新的規則,尋找新的伙伴,運用新的工具,將原有的業務做得更好。我相信,商業銀行只要攝入更多的“互聯網基因”,學習借鑒互聯網思維,從理念、體制、機制、流程、考核、產品和文化等方面入手堅持不懈地開展創新,商業銀行就不會終結,反而會借助互聯網實現新生、實現蝶變。互聯網金融顛覆不了商業銀行!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