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真的已下定決心跟俄羅斯結盟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3 08:53


編者按:在《智谷趨勢》刊文中,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就中俄有關能源合作分析,中俄能源關係的所謂“互補”,其實是當俄羅斯極為需要時才和你“互補”,不需要時就無需“互補”。這種現象如果用當下的網絡流行語來概括,中國只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一個“備胎”。

【1】


雖然中俄元首互訪早已不算新鮮,但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上海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仍然獲得了全球性的關注。

這是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之后,普京的第一次出國訪問。在俄羅斯與美歐因烏克蘭僵局陷於對峙的當下,俄羅斯和中國的相向而行,足以成為影響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大事件。中國在烏克蘭事件后選邊站,站在了俄羅斯一邊。

5月20日,習近平和普京會晤后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除談及中俄在經貿領域的務實合作外,還涉及到敘利亞、巴以衝突、朝鮮半島和問題、阿富汗局勢和烏克蘭危機,以及對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信機制等“網狀伙伴外交”的看法。雙方聲明在上述所有問題上保持一致。今天,習普兩人又見證了中俄天然氣協議的簽署,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在為期三十年中對華供氣380億立方米。普京訪華,在政治和能源領域,都取得實質性收獲。

有識者指出,中俄之間不再是僅僅是相機合作,短期合作,在國際重大政治事件發生時偶爾同聲相應,而是正加速做實為真正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這條路再走遠一步,就是沒有盟約的盟友關係。

【2】

當中國、俄羅斯等亞洲國家領導人在上海舉行“亞信峰會”的同時,世界經濟論壇的東亞峰會也於今天(21日)在菲律賓開幕。

中國和世界經濟論壇關係密切,是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的永久承辦地,本月初中國總理李克強甚至專程到尼日利亞參加世界經濟論壇的非洲峰會。但因為中國和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南海問題等方面的摩擦,中國沒有領導人參加此次世界經濟論壇東亞峰會(越南總理阮晉勇將參加這次峰會)。亞信峰會和世界經濟論壇東亞峰會,客觀上形成“對壘”之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俄關係的不斷強化實質上是冷戰結束二十多年后全球格局重現“兩極化”的一個苗頭。上海和馬尼拉的兩場會議的分野,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這種趨勢的注腳。

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正在逐漸調整外交上的“韜光養晦”規則,外交上的立場趨於強硬;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更使得中國感受到自己的戰略空間在受到擠壓;而在同時,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俄羅斯並吞克里米亞,也使得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瀕於破裂。在這種情況下,中俄雙方都迫切需要找到一個在政治上可以相互支援的伙伴。

【3】

中俄兩國在發展雙邊關係時,對地緣政治的考慮優先於實際的經濟利益,雙方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政熱經冷”關係。兩國在政治上結成近似“準結盟”的關係,僅僅是為了抗衡美國、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但兩國的經濟互信相當有限,經貿關係遠遠落后於政治關係。

在軍火交易之外,中俄雙方在能源、經貿等領域的實質合作進展緩慢。

一方面,俄羅斯更傾向於向西方輸出能源,尤其是對歐洲。俄羅斯認為西方國家可以提供急需的投資和技術。相反,俄羅斯並不認為同中國的合作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俄羅斯國內事實上也一直對中國普通商人的投資持排斥態度,尤其是2007年以來,多次關閉華商聚集的市場,驅逐在俄經營的華商。

俄國國內的民族主義聲音也不斷提醒,由於靠近中國的俄羅斯遠東地區(這一部分地區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屬於中國)人口不斷減少,中國在遠東經貿活動的增加將會對該地區產生“滲透”進而影響俄國家安全。

至少在經貿領域,俄羅斯始終保有對中國勢力的高度警惕,歐盟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的一項報告明確指出,俄羅斯擔心成為中國的“能源附屬”。

另一方面,中國也不愿意在中俄能源貿易中充當“冤大頭”。中俄在油氣交易領域分歧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價格。中國的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是和煤炭價格掛鉤的,而國際市場的天然氣價格則是同石油掛鉤,因而中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出價曾低於歐洲國家,直到最近中俄雙方才在價格問題上取得共識。

【4】

能源方面的格局近來出現了較大變化。俄歐關係出現變數。經過了兩次“俄烏天然氣斷氣風波”,歐洲力圖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追求能源來源的多元化。

同時,頁岩氣革命的發生,使得歐洲有了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的現實可能。頁岩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在美國已獲得大規模商業開發,由於美國不再需要進口天然氣,使得國際上的天然氣供應趨於寬鬆,歐洲可以更多地從國際市場獲得液化天然氣,隨著北美油砂和深水油田開發,伊拉克石油產量增加,伊朗制裁松動,全球能源供給已趨於寬鬆。

當歐洲減少對俄羅斯資源依賴時,俄羅斯迫切需要鎖定新的能源買家,中國在此時才開始替代歐洲,成為俄國能源出口的優先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的態度時有反復。2011年在經濟形勢緩和后,停止了通過鐵路運往中國的每年1500萬噸原油出口。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就此分析,中俄能源關係的所謂“互補”,其實是當俄羅斯極為需要時才和你“互補”,不需要時就無需“互補”。這種現象如果用當下的網絡流行語來概括,中國只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一個“備胎”。

【5】

俄羅斯和中國具有經濟和能源上的“互補性”,但中蘇(俄)關係正常化25年以來這種“互補性”的體現非常有限。至今,中國進口石油中仍然只有8%來自於俄羅斯,中國不得不到其他地區尋求亟需的油氣資源。

中亞地區正成為俄羅斯和中國爭奪的焦點。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普遍維持了威權政體,在意識形態上同中、俄沒有大的衝突。俄羅斯長期以來一直把中亞國家視為自己的后院。中亞國家富含油氣資源,過去其油氣資源主要通過過境俄羅斯輸往歐洲,俄羅斯一度壟斷了中亞國家向歐洲地區的油氣轉運渠道。然而近年來,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版面日益清晰,中俄在中亞的戰略競爭態勢更趨明顯。

中國希望中亞成為新的石油和天然氣的來源地。中亞天然氣管道系統是中國拓展能源來源的重要戰略版面,通過相關的管道,中亞國家和中國的經濟聯系更為緊密,也不再把歐洲和俄羅斯作為唯一的能源輸出目的地。

中國的中亞戰略,已對俄羅斯構成兩大實質性影響。其一,俄羅斯並不希望中國在其“后花園”獲得較大的影響力,於是利用“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討論中亞事務,希望將中國排除在外;其二,中國在中亞的存在也使得俄羅斯面臨新的焦慮,如果中國在能源問題上更大程度依靠中亞國家,是否會影響中國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進口,近年來俄羅斯在中俄能源合作問題上更趨積極,也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對中國中亞合作進一步強化的擔憂。

習近平執政后,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該戰略全面覆蓋了中亞地區。中國和中亞國家的互動頻密。

此次中俄聯合聲明中,俄方表示中國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非常重要,並表示將尋找與之對接的契合點。這一表態釋出對中國中亞地區戰略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理解。在當前世界形勢面臨“兩極化”苗頭的當下,中俄雙方在中亞的戰略競爭可能趨向緩和,轉而尋求戰略妥協,這對中國企業在中亞的投資將是利好。

【6】

中俄兩國從未在戰略上如此接近,但兩國離真正的全面同盟關係還有很長的距離。

從當前形勢來看,中俄在政治上的長期合作機制有望得到維持,但在經濟合作領域變數較大。由烏克蘭危機引爆的冷戰之后的最大規模東西方對立,雖然可能在未來得到緩和,但俄羅斯同美國、歐洲的關係復甦恐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另一方面,中國在外交領域的戰略調整步伐不會停止,隨著實力上升,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對峙情勢也有升高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中俄雙方的政治、軍事合作沒有太大的冷卻可能,至少在習近平、普京兩人執政期間,雙方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將會保持相當高的緊密度。

但中俄的經貿關係走向依然前途未卜。在俄羅斯國內,普京的治理正在激發越來越強大的民族主義浪潮,加之俄羅斯本身的腐敗和法治缺失,中國一般企業的在俄投資環境恐很難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俄羅斯在和中國能源合作領域的實用主義乃至於機會主義態度,也使得目前達成的油氣協議將來的履行情況存在變數。

對於中國而言,在和俄羅斯謀求能源領域務實合作的同時,不會停止在全球范圍內尋覓資源的行動。中亞地區和非洲、拉美的能源產地,將持續成為中國的戰略版面重點,美國在“頁岩氣革命”中所獲的明顯收益,也可能刺激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在國內發展頁岩氣等清潔能源的力度。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