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星展:國企改革路難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財華社新聞中心
近日國資委公佈一系列關於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控股將成為首批實行民營資本控股的企業。新興際華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也將在高級管理層人員招聘、績效審查、薪酬管理等方面實行放權,進行自主管理。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將繼續以國資絕對控股形式繼續存在。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三十年國企改革中初次實行,必定困難重重。國資委監管範圍內有113間國企,在2013 年創造全國GDP增長總值的160%。
國資國企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一直佔據主導低位。在市場准入限制政策保護下,國企在諸多戰略產業中受到 來自非國有制企業競爭壓力,收到包括低稅率、低股息支付率以及低資源附加稅在內的政府補貼。2009年,國資國企從銀行獲得的貸款,佔中國銀行貸款總額85%。然而2013年博鼇論壇報告顯示62%的中國中小企業無法獲得銀行貸款。
但中小型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已達國資國企的兩倍。中糧集團旗下的八家公司中有五家處於虧損或盈利低迷。在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屬的六家公司中有四家曾面臨相同問題。國資國企的資本充足率通常達到65%,也遠遠超過一般個人投資者可接受的40%到60%範圍。
但振興國企遠不止一句口號這麼簡單。政府的政策報告中只給出了改革的大方向和主要方針。涉及國企和政府雙方的高官高官導致的結構複雜性是國企改革的重要阻礙,許多國企高層同時也是中國中央委員會內部的重要官員。
過 去二十年的國企改革歷程也證明了要解決所有制結構的難度之大。給予國企更多的激勵機制有助於國企在市場競爭中的表現,面向社會進行私人集資也是促進改革進 展的好方法。如果能真正做到自主經營和自主決策,更大程度參與市場競爭,以資本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勢必有利於國資國企未來的發展。中國政府在國企改革 中實施的擴大企業自主權政策無疑是國企改革的正確出發點。
在過去的國企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出現過因企業擁有自主權而帶來的高層管理人員濫 用職權的問題,對此中央政府以紀檢委調查派遣的做法進行應對。擴大自主權可能為國企改革帶來好處,但職權濫用無疑可能阻礙企業盈利。但這不應成為國企改革 擴大自主權的阻力,真正尋找解決方案才是促進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
總言而之,中國若需實現國企改革的成功,必須建立國資國企同中小企業公平競爭、平衡發展的機制。政府應當逐步減少多國企的干預,建立高效率高盈利的新型國企經營模式。國企改革將成為影響中國體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或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 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FINT[PFSTBMX,MRKT,MRKT,MACRO]
X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