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硅谷和華爾街誰更邪惡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魏德納(David Weidner)撰文對銀行業與科技行業進行了比較,指出在大心理層面,其實持續存在一種對硅谷的寬容與放縱,對他們問題的選擇性失明。

以下即魏德納的評論文章全文:


近年來,我們許多人都會近乎本能地鄙視華爾街,同時,推崇硅谷。

難道不該是這樣嗎?的確,第一眼看上去,硅谷簡直就是一個理想國,到處都是令人敬佩的新鮮理念和神奇交易。硅谷為我們提供各種有用的品和服務,能夠改進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企業精神滿心崇敬,並堅信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工作也好,社交生活也罷,甚至我們的健康,都在得到他們的新工具的幫助。他們信心十足,果斷大膽。

相反,華爾街卻只知道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的所謂創造性,都集中在如何才能獲取更多費用,更多佣金,從消費者身上榨取更大的油水。他們所謂承擔風險的理念,更是讓人無法不起疑。那裏有的,都是被操控的市場,大而不倒的銀行,交易的崩盤,剝奪贖回權的騙子,遊說集團,以及由前述所有而生的天文數字一般的薪酬。

硅谷給了我們喬布斯(Steve Jobs)和谷歌(GOOG),而華爾街給了我們麥道夫(Bernie Madoff)和雷曼兄弟。

於是乎,我們就有了這種硅谷是好的,而華爾街是壞的觀感,這當然不能完全錯誤,但其實同樣也不是對正確。科技行業其實也有空頭支票,也有過分吹噓和炒作的問題。相反,華爾街的銀行家們盡管不是特麗莎嬤嬤,但是他們確實提供了大量金錢,幫助企業和消費者融資,確保經濟繼續前進,讓很多人因此得到了就業機會。

對於這兩個不同行業的印象,確實有不盡公平之處。比如,華爾街被認為是醜聞頻發之地,但實際上,很多重量級的科技公司如蘋果(AAPL)、惠普(HPQ)和雅虎(YHOO)等,其實同樣遭遇類似的動蕩、管理層混亂的折磨,甚至也不乏因為勞工問題被告上法庭的例子。

大家都指責華爾街,他們採用極端槓桿手段,過度承擔風險,才觸發了2008年的大衰退,可是我們不該忘記,這個新千年幕之時,科技行業同樣造成了一場噩夢。WebVan、Pets.com、Etoys和Go.com等公司都以不可理喻的身價紛紛湧入市場。在這瘋狂的場面當中,這些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早期投資者沒有一個站出來警告大,估值已經嚴重過高了。最終,股價從天上掉到了地下,觸發了2001年衰退。

還有,銀行業的錯誤,比如美國銀行(BAC)2008年收購美林的交易被大家口誅筆伐,但是科技行業的過失卻被忘卻了。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000年美國在與時代華納1620億美元的合併交易,當時被吹捧為媒體與硬件的舊經濟和社交網絡與互聯網的新經濟完美融合的典範。這一2002年的交易最終讓股東們損失了創紀錄的990億美元,還有數以千計的員工被裁撤。

最近,似曾相識的場面我們也見了不少。比如Facebook Inc。(FB)花了20億美元收購Oculus VR,又花了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

事實上,在硅谷同樣存在金融方面的不當行為,只是我們同樣容易忽視。惠普在2011年減記了88億美元,在軟件公司Autonomy收購交易爆出巨大問題之后,惠普首席執行官惠特曼(Meg Whitman)對市場解釋,看起來,似乎是有人“蓄意持續做局”來人為誇大Autonomy的營收和利潤,“這些被有意隱藏了”。

其實,惠特曼本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因為她身上正體現了一個存在於硅谷,卻被忽視的問題。惠特曼是很少數在那裏工作的女性之一。事實上,在硅谷工作的女性只占25%的比例,而華爾街卻有53%。性別失衡是如此嚴重,也就難怪硅谷不時被批評是男性文化占統治地位的地方了,比如推特(TWTR)就受到這樣的批評,甚至性別歧視訴訟也不乏其例,比如風險投資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and Byers所遇到的。

不過,要起大家對科技和銀行兩大領域所持有的雙重標準,最好的例子還是比特幣。這種虛擬貨幣可謂是硅谷的自大與自欺的最直觀體現。比特幣的目標就是要排擠掉華爾街的資金系統,其擁護者為其賦予了解放者的光環——就像當初的互聯網一樣。在煞有介事的講道當中,安德生(Marc Andreessen)這樣的業界領袖極力頌揚比特幣替代傳統銀行支付系統的潛力。

然而,現實卻不是那麼發展的。投機造成了戲劇性的波動,虛擬貨幣更成為了欺詐、洗錢和犯罪的溫床。當然,銀行業有他們的問題,但是J.P. Morgan Chase & Co。(JPM)和Mt. Gox,你該知道哪裏的賬戶更安全。

歸根結底,比特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終極例證,告訴我們所謂硅谷理想主義可以幫助科技行業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得到怎樣程度的嬌縱。至於銀行,則是千千萬萬人的怒火所向。當然,即便如此,華爾街或許並不冤枉,但是至少——華爾街從來沒有信誓旦旦地過自己要拯救世界。

其實,兩個行業都不完美。華爾街的過失令人失望,因為他們未能達成我們公平交易和誠實的期望。

可是硅谷,無論做出了怎樣巨大的貢獻,也同樣讓我們失望,因為他們沒能達到自己設定的期望。他們不斷吹噓自己的理念有多麼完美,弔高了我們的胃口,因此最終的失望還是雙份的。(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