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青島銀行趙建:存款保險制度可能引發存款大搬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07 11:21


按照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頂層設計,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和定價自律機制是存款利率放開之前必做的兩大功課。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存款保險制度在年內甚至是在第三季度推出已經是大概率事件。

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初衷有兩層含義,一是保護存款人,為存款人尤其是小額存款人提供一層商業保險,以免其在商業銀行發生極端事件如擠兌和破產時,保險限額內的個人存款受到損害。二是保護中小商業銀行,為中小銀行尤其是經營管理不夠規範的小銀行存款提供一層商業信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銀行與國有大型銀行相比缺乏國家信用的地位不對稱問題。基於這兩層含義,政策層認為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是一種金融福利的帕累托改進,沒有人會損失,所有涉及的主體都是在做“加法”。


上述論斷在理論上無懈可擊,在實證上也得到了部分國外經驗的支援。但是,若將中國金融市場特有的制度稟賦和社會心理因素考慮在內,我們就會發現情況可能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樂觀。

根據制度變遷理論,現有的制度稟賦或者歷史情境的初始點,對於制度變遷的路徑走向及后果至關重要,由此所引發的路徑依賴和多重均衡一直是發展經濟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具體到存款保險制度,如果改革的初始點是西方式的市場主導的歷史場景,那么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在過濾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不利因素后,確實可以通過保險原理來對沖個別銀行和個別存款人的尾部風險(無法對沖系統性風險,因此重大金融危機時存款保險制度作用不大),提高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帶來社會福利的帕累托改進。

但是,中國具有發達金融市場所不同的初始制度場景,那就是以國家信用背書為主導的金融交易結構。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這么多年,除了金融要素價格也就是利率市場化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還有個棘手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國家信用對銀行信用的終極替代,當前熱議的“剛性兌付”就是其中的一個后果。最近幾十年,政府在處理金融風險事件中的種種表現已經讓廣大老百姓相信,在政府社會維穩機制和國家信用的擔保下,不僅國有大型銀行不會破產,就連那些可能帶來區域性風險的中小銀行也不會破產。當銀行出現問題的時候,廣大儲戶不會考慮銀行本身的信用能力,而是期望國家信用的救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金融交易尤其是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行為,都是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因此在國家信用為背書的剛性兌付保證下,幾乎沒有存款人會關心銀行破產問題,只關心放到銀行的資金收益,因此才出現了去年以來無風險利率中樞快速上移的不尋常現象。

在這種制度稟賦下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雖然在制度設計層面為存款的商業信用方面填補了空白,但實際上卻會給存款人產生一種特有的社會心理暗示,那就是國家信用將退出讓位於銀行信用,不僅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將被打破,存款的“剛性兌付”也將會打破!如果存款人產生這樣的心理變換,存款保險制度產生的效應將不再是金融制度學層面的,而變為金融心理的問題了。

根據金融心理學理論,在經濟下行和風險暴露時期,投資人往往會放大負面訊息的心理預期。因此可以料想的直接后果是,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后,儲戶關心的首先不是自己的存款加了一層保險,而是自己的存款失去了國家信用的兜底。當存款失去國家信用背書后,銀行信用就至關重要,因此選擇更加安全的大銀行尤其是國有大型銀行估計將成為各個儲戶的共同選擇。如果再考慮到50萬元的賠付限額,超過50萬元的儲戶會由於賬戶轉換的成本,可能會將所有的存款轉移到大型國有銀行,而不僅僅是超出50萬的那一部分。

如果儲戶的這種個人選擇行為上升為集體行為,就會從整體上發生存款從中小銀行向大型國有銀行搬家的現象。如果存款搬家的速度過快,很可能會產生惡性循環直到系統性大風險:小銀行的存款由於搬離過快產生擠兌——擠兌進一步加劇小銀行儲戶的恐慌——小銀行擠兌加劇——部分小銀行破產——多米諾骨牌效應——系統性風險。

因此,在當前的宏觀環境和風險形勢下,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很可能會引致相反的后果。造成這樣的原因不是存款制度本身,而是當前我國特有的金融制度稟賦和歷史場景。相信政策層也考慮到了這種風險的存在,希望在此制度推出時,有相關的社會心理引導方面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前期對投資者金融理性方面的知識普及。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