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新股

龐劍鋒:ipo不是罪魁禍首 股市背后有真兇

鉅亨網新聞中心


ipo不是罪魁禍首,股市背后有真兇

——創業板結構性牛市的終結


作者:新飛狐名家 陽光私募浦來德資產管理 龐劍鋒

作者:陽光私募 浦來德資產管理 龐劍鋒
作者:陽光私募 浦來德資產管理 龐劍鋒

自從國泰君安4月8日發出400點大反彈研判系列之后,大盤節節敗退,截止4月28日,已下跌近100個點。因此也有人以戲謔的口吻說,“現在距離國泰君安400點大反彈僅差500點”,來表達對近一個月來大盤萎靡不振的無奈。許多蒙受損失的投資者把這一輪的下跌歸咎於密集的批次ipo預披露以及發審委重啟讓股市承壓。事實上,經過對近期的政策分析、財報解讀和邏輯論證,我們認為:ipo不是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創業板結構性牛市的終結才是始作俑者。

事實上,在這段大盤下跌期間,更令人錯愕的是創業板的連連跳水,連續6根陰線暴跌把投資者吹彈可破的耐心拋到了年線的崩潰邊緣。從2012年12月04日見底585點到2014年2月25見高1571點,創業板以168%的漲幅完成了超過一年驚艷的逆襲,而同期大盤上上下下,鎩羽而歸。這個階段也被譽為創業板獨樹一幟的“結構性牛市”。如今,在旗下基金沒有一只創業板倉位的預見性操作邏輯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創業板結構性牛市已終結,也是本輪殺跌的罪魁禍首。

(1)創業板股票業績無法支撐高估值

依據深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4月29日,收盤創業板平均市盈率仍高達53.29倍,而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6.97倍,滬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更是只有10.84倍。作為新興高速發展企業的風向標,創業板享受投資者高估值的狀況不無道理,但最終決定股價的還是白紙黑字的業績。而從最新發布的2014年度一季報來看,創業板股票大多差強人意,與市場給予的高估值嚴重背離的不在少數。

例如過去一年創業板的領漲龍頭傳媒股,光線傳媒(300251,股吧)(300251)輕松走出翻倍行情。而其最新公布的2014年一季報不禁讓人大跌眼鏡,每股收益0.05元,同比下降68.75%,凈利潤0.27億元,同比下降66.64%。業績如果無法令人信服,資本市場投資者自然會蜂擁地用腳投票。另外,年初開始借互聯網春風走出爆拉暴漲行情的科網股,也在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裂的種種懷疑聲中,紛紛下挫,跌幅超20%的一抓一把。

究其原因,就是業績不及預期,增長缺乏動力。一旦“假面”被摘下,沒有支撐的股價自然一瀉千里。這一部分資金的恐慌撤離,也會帶動大盤的萎靡不振。

(2)滬港通致使高估值創業板股票殺跌

滬港通的推出,有人對之5500億的額度不以為然,也有人對具體操作細節心存懷疑。而我們認為,滬港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的推出,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是管理層嘗試用市場化手段提升藍籌股估值的創新嘗試,而不再是通過不斷暫停重啟ipo來治標不治本地人為拯救弱市。滬港通的試點,會給未來深港通,甚至創業板互通等市場化的進程帶來充分的想象,也給廣大a股投資者一個獲利的視窗——ah折價股。

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完滬港通機制試點演講后,午盤訊息徹底引爆大盤股集體上漲,ah股折價的相關個股全線漲停,兩市量能創出新高。而反觀創業板指,當天扳指中午一瀉千里,留下長上影線,之后6條陰線暴跌至今,一蹶不振。滬港通被認為是挫傷創業板“無業績上漲“的利劍。

細致分析可以發現,滬港通試點對大盤藍籌股和創業板股票的影響是截然相反的。

  利好大盤:ah股價差會進一步縮小

關於a股折價股票會朝向h股股價靠攏的原因,我在《政策底堅不可摧》中已經提到,這里再提供一個證據。依據最新數據,在18只同時發行美國預托證券(adr)以及港股的股票中,有15只的相對溢價折價程度僅在2%以內,18只中最大價差也就在6%(華能國際電力股份)。同樣是在標的物無法自由轉換,金融環境不一致的背景下,美國和香港給了我們成熟市場的答案:對於相同資產標的兩地上市公司,長期看來價格水平會趨於一致。而在ah股清單中,大量銀行保險(放心保)股折價,幅度在3%-15%不等,折價幅度最大的海螺水泥(600585,股吧)甚至存在25%的折價。再結合恒生ah股溢價指數97左右的低位,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滬港通機制的不斷完善,a股折價股票向h股的回歸,是大勢所趨。

利空創業板:高估值股票將受重挫

由於滬股通的股票范圍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就標的來看,我們估計,滬股通主要會讓2種滬市藍籌股得到收益,第一是ah相對折價的股票,第二是香港主板市場缺少的特有標的,例如白酒板塊。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的高估值的中小盤個股容易被資金冷落,創業板股票得不到任何的關照,正面臨強烈的回調風險。

對比可見,目前a股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高達50倍,而港股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有的甚至低至2-3倍。數據顯示,在港交所約200只可交易的創業板股票中,股價低於1港元的“仙股”接近150家。因此,在滬港通利好滬市低估值藍籌股,冷落創業板,並觸發投資者對深港通甚至創業板互聯互通的市場化預期下,創業板的高估值股票必將得到強烈的回調和重挫。

在剖析近期下跌主要誘因之后,我們再來論證為什么ipo並不是此輪殺跌的罪魁禍首。

(1) 預披露與ipo節奏不可等同

按照證監會新修訂的首發審核工作流程,發行監管部在正式受理申報材料后,即按程式安排預披露,反饋意見回復后、初審前,企業要再按規定進行預披露更新。“申報即預披露”的做法,是在注冊制改革目標背景下,讓投資者與監管者同時審視企業的申報材料,考驗待上市公司的“家底”。至於預披露的100多家企業是否能在短期上市,我們應該認識到披露后還將有反饋會、見面會、初審會等一系列系統環節,預披露與ipo的節奏不可簡單等同。另外,對比預披露近200家和只有4家企業上發審會(其中一家公司未獲通過),這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未來真正ipo的優質企業數量或將有限。

(2) 市場對ipo早有預期

4月10日,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參加博鰲論壇間隙表示,新股發行並沒有停,只是因為企業集中發年報而自然停止。此前ipo的暫時停頓是因為改革過程中解決出現的新問題的“技術性停頓”,因此可以說市場對ipo的恢復常態早有預期。

【本來想寫的第三點ipo創業板企業少創業板因跌的少的論點,覺得不太合適,因為我們現在還看不到具體上市的企業位於哪個版塊,或許從比例上來講去上交所的會比第一波多,但是從預披露180多家的情況來看,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絕對數量還是投資者擔心的一點,所以這一部分暫時沒寫】

綜合看來,創業板業績不及預期,科技股全線回調,滬港通試點把資金和關注點都引向ah折價股和低估值績優藍籌股,種種政策動向和市場反應都在表明著,嘗足甜頭的創業板結構性牛市已經終結。而創業板的深度下探,拖累大盤節節敗退,是此輪殺跌的罪魁禍首,ipo並非元兇。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