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剪刀布策略暗合受眾吐槽的心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05 08:58
中國科學家發現石頭剪刀布制勝規則 想贏有妙招
一方面公眾對常識探究缺乏興趣,一方面是話語圍觀娛樂式狂歡,壓縮了說理空間。兩方面的簡單與粗暴,模糊了事件本來的面目,讓學術探討變成一場吐槽大會。
有關“中國科學家發現石頭剪刀布制勝規則”的新聞,明明應該是嚴肅的新聞,但在某些網站被放在了娛樂一欄里。
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有關石頭剪刀布制勝規則的研究,一經網絡傳播,引來了廣泛的“扯淡”指責,“研究人員們,如果你們不得諾貝爾‘閑得蛋疼’獎,我為你們叫屈。”“大學?中科院?研究人員?黑他們吧?!這明明是小學低年級和幼兒園高年級的水平。”
學術如老虎,所謂研究需要怎樣的“高大上”?雖然我們已經厭煩了“填補”“深遠”“重要”這樣的語匯,但我們還沒學會放松心態去面對學術,跟學術輕松地“調情”。“石頭剪刀布”就是庸俗而低級的,“遊戲理論”就是時髦而高深的,這是這起事件的潛臺詞之一。
我並不覺得這個“遊戲規則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多高明,結論有多新穎,正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家、原中國心理學會會長張侃指出的那樣,“靠用360個人分成幾組做的‘實驗’就大膽總結出這個‘規律’,就說明這些‘研究者’還缺少這方面研究的基本訓練。”但這種常識式的說理,被標簽式的傳播遮蔽了,比如用“中國科學家”代替浙江大學等研究機構,用“石頭剪刀布”代替遊戲規則。這些標簽,暗合了受眾吐槽的心理。
一方面公眾對常識探究缺乏興趣,比如,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去翻一翻那則簡短新聞的pdf源文字;另一方面是話語圍觀娛樂式狂歡,也壓縮了說理空間,我們是不是去查一下“遊戲規則”研究是咋回事兒。兩方面的簡單與粗暴,模糊了事件本來的面目,讓學術探討變成一場吐槽大會。還記得藥家鑫事件時李玫瑾教授提出“激情殺人”這一概念,網絡上的群情激昂嗎?當我們被話語裹挾,就來不及探討常識的意義。
據說曾有人問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為何將其理論稱為“前景理論”,他回答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這起圍觀事件中也一樣,傳播者找一個槽點,好讓大家更好地吐槽。
喬治·奧威爾寫道,“思維的淺陋讓我們的語言變得粗俗而有失精準,而語言的隨意凌亂,又使我們更易於產生淺薄的思想。”
社會心理學研究里有句流傳甚廣大白話,可以作為這場話語圍觀事件的注腳,“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提萬有引力定律太嚴肅了,我們不妨試著去演繹那個故事,在一個美妙的下午,正是一個無聊的蘋果,驚動了牛頓先生。
跟學術“調情”,我們還沒做前戲的準備,脫掉粗鄙的衣裳吧。(一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