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與四大行之爭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針對四大行限制快捷支付額度一事,馬云23日下午發布文章,一篇《支付寶,請扛住!》的檄文,將四大國有銀行擺在了對立面。指責四大行是在“聯手封殺”支付寶,並質疑此舉不公平、不合法,大呼“支付寶雖敗猶榮”。
這回,四大行不僅成為馬云眼中壟斷與權力的代言人,還成了聯手封殺支付寶的“四大天王”。
顯然在不到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央行和工、農、中、建等頻頻出手。3月11日,央行下發檔案,對個人支付賬戶額度進行限制,引發第三方支付企業、理財寶寶、P2P大幅反彈,被指為是“央媽護犢銀聯。3天后,央行以安全為由叫停虛擬信用卡,再3天后,央行條法司就秘密召集阿里、騰訊、百度、宜信等涉及金融的互聯網巨頭,討論支付寶的額度限制問題,引起一篇嘩然。19日,央行改稱《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短時間內不會發布實施。再3天內,四大行陸續對快捷支付調整了限額。
到底是不是馬云所說的“一致行動”?或者上頭的風向變了?
細細想來,這跟之前管理層透露出來的資訊可走了兩個極端呀。你看看,就在兩會期間,互聯網金融才剛剛被首度寫入了中國政府報告,央行行長周小川緊跟著也表態,“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肯定不會取締”,這些都令眾多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但兩會剛過,怎么就出了360度的大轉變?
政府的用語一貫非常小心,我們對當時的表述再做了一次回顧,發現問題就出在兩會對互聯網金融緊跟在那些著名原文的后半句:“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同樣,周行長的話里,后半句也是這樣的話:“過去沒有嚴密的監管政策,未來有些政策會更完善一些”。
是這后半句中的預兆,被媒體給大大忽略了。最後媒體一傳十十傳百,都徹底誤解了這一層含義。
細觀兩會之后,所有的這些事情,其實都是管理層對待金融創新的態度問題。金融創新和監管本就是兩兄弟,創新之后就需要監管,這個監管,就是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完全規避風險,而是要努力掌控創新,將其保持在一個最佳水平。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也是如此,難就難在這個度的把握。
而中國的金融當局,正是陷入了如何掌握這個度的困境。
從大層面來看,中國金融的監管機構,其實就是一行三會,實行分業監管。各自都管著各自的一攤,你要做某塊金融創新,需要找到上頭的監管機構,至少也得向其報備一下。
但互聯網金融,卻很難掌握好這個誰來管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每一項業務往往是跨領域的,幾乎可以包羅一切金融業態,有時候歸誰管都搞不清楚了。比如虛擬信用卡,既涉及到第三方支付,又要涉及到傳統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部分,還有客戶的信用審核完全依托於第三方支付的過往消費記錄。其中的第三方支付歸央行管,傳統的信用卡業務歸銀監會管。這只是一個雙重監管的例子。那比如說余額寶,它就是多重監管,它的本質屬於貨幣市場基金,歸證監會管。但它又涉及到資金的支付等復雜問題,必然跟央行報備。互聯網金融中,還有一堆這樣的事情。比如P2P屬於網絡借貸,無疑是屬於銀監會地盤,難道跟央行就無關了?最近比較熱門的眾籌,本質上來說有PE的融資功能,目前PE企業除了受到國家發改委備案監管之外,商務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都要進行監督管理。互聯網金融的其它形式,比如電商小貸歸口地方金融辦管;眾安在線歸保監會管。
誰來管都根本搞不清楚,那就是大家都可以管。而大家都管的后果無疑就是誰也管不了。據說央行對P2P搞一個調研,當年就是出動了九個部委。
[NT:PAGE=$] 說簡單點,誰都可以管,就是誰都沒有管。對一個事物來說,這樣的監管形態會很倒霉:好多個婆婆管,很容易每個婆婆都不討好!
就像虛擬信用卡這么一個創新出來,央行你得去吧,銀監會你也得去吧!去了其中一家,另外一家就不高興了。即使兩家都去了,說不定還兩家都不高興呢。再加上中國的金融監管都是靠試,缺乏測試環節。以至於在試的過程中,試著試著就試出矛盾來了。
所以虛擬信用卡的報備,中信銀行(行情,問診)可是向銀監會報備了的,也獲得了默許。至於央行,微信和支付寶可都沒有照顧到,或者說“忽略”了。以至於央行也是看到媒體報導才知道支付寶騰訊發了虛擬信用卡產品,這不是天大的笑話么?
這樣的事情多了,感受到壓力可不單單是銀聯的經營壓力,估計連央行都會有壓力。在一篇權威媒體刊發的《捅破監管那層窗戶紙》的文章中,還提及一個細節:“今年2月,央行曾請馬云到行里講講互聯網金融的形勢。馬云自信、激情、桀驁不馴:‘你們央行老覺得我們有問題,結果來查了半天,什么問題也沒有吧?!’一位央行人士后來告訴媒體記者,聽到這話,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的行長張健華臉色有變。
能感受到兩會后,在監管這個度上,央行確實有所改變。據說此間變化,非常微妙,不排除是出現了來自高層的壓力。
新華社發布的關於互聯網金融問題的問答稿兩天前出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官方網站首頁上,強調3月13日發文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和虛擬信用卡業務“意在防控風險”,“對互聯網金融要予以適度監管,不宜管得過多過死,要為創新和發展留有余地和空間,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這個問答稿被很多媒體看作是一段時間以來對互聯網金融問題的總結陳詞。
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以前出現金融創新太少了,好不容易現在培養出了一個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絕對不能把其管死了,國外比如美國並不是沒有前車之鑒,要不然可就是白白斷送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現在的大好形勢了。
對互聯網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就是開了一個監管的好頭:早已經被納入了監管體系,但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規模依然還在迅速的擴大。但相對第三方支付來說,互聯網金融的其它業態,雖然自由發展了幾年,但仍然都處於萌芽狀態。這個時候的監管大棒如果強勢介入,容易把創新扼殺在搖籃中。這些行業形成一個“安全墊”之前,就進行監管的風險是相當大的,誰也不好擔這個責任。
上頭的意思很明白了:互聯網金融雖然要開始管了,但這種模式是注定絕對不會被管死的,誰要管死它誰就成罪人了。
看起來監管層似乎要招安綠林草莽了,而對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雖然大家都哭著喊著表達了要監管、要身份的意愿,但是他們在內心深處,又有誰真的愿意接受招安接受監管呢?既然這樣的話,監管層為何不重點培養一個聽話的屬於自己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呢?
培養屬於四大國有銀行系的快捷支付?培養屬於四大國有銀行系的余額寶?這么看來,這次的快捷支付事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苗頭呢?一定要謹防這樣的現象發生。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