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習近平領導風格比較:后者面對更加復雜的情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01 08:52
鄧小平與習近平領導風格比較 后者面對更加復雜的情況
鄧小平對中國的影響深遠,他的傳奇也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習近平執政的評價。為免過早對習近平的功過下定論,我們有必要恰當地解讀鄧小平的政治影響。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 40年前,鄧小平開啟了后毛澤東時代的改革開放進程。如今,外界及中國人民都看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並可借此評價鄧小平政績的內容和意義。如今,習近平作為中國新任最高層領導人,大家難免會在某程度上將他與鄧小平比較。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比較的兩個方面是:領導規則和領導風格。
成功的領導人必須有戰略性眼光,能夠看到時代中潛在的挑戰,能夠做到官民相親,帶動民風,同時避免激發過多的外部衝突。 1977年至1985年,鄧小平的全方位“戰略”逐步顯山露水,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清晰。不過更重要的是,根據其戰略方針所制定的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國內政策給外界吃了一顆定心丸,贏得了信任與合作;而隨著中國在外間取得聲譽,加上國際環境變得寬鬆,也令領導層更容易在國內取得成就。
鄧小平戰略的核心思想在於重新定義那個時代的中國,從毛澤東的“戰爭與革命”轉為“和平與發展”。這種轉變意味著國家改變發展重心,避免動員群眾發起極端運動、階級斗爭,也避免采取革命者的姿態挑起與其他國家的爭端,轉而大力推進國內政策,利用國內的人才和資源實現經濟與人文發展,並積極與全球其它國家合作,達致發展目標。
習近平與中國共產黨絕不會摒棄鄧小平“和平與發展”的戰略。不過,早在習近平上臺之前,這一戰略已附加了一個新的定語:“在新形勢下”。大衛•布拉德利(david bradley)在《中國簡報》中解釋,“在新形勢下”強調以下兩方面:首先,中國要加強實力,保護並推動其“核心利益”。其次,中國在國際社會面臨著各種威脅。
以上這兩點在“和平與發展”理念中並沒有體現出來,但如今根據“在新形勢下”的原則,中國可以更加積極強勢,無需隨和通融。這一概念也包含了一個認知,即中國現今的實力的確讓外界不安,但同時也給予中國更大的空間以增加軍備。相較鄧小平時期的戰略,如今的戰略使外國更加不安,不過在國內能夠喚起民族主義情緒,頗具號召力。
比較鄧習異同的另一方面,便是他們各自所面臨的局勢。每位領導人都要肩負起上一個時代遺留的困難與挑戰,並需要把握當今時代的機遇。對於中國人來說,在毛澤東之后,黨國不再過多地干涉人民的生活,人們也開始有機會改善自己的經濟條件。此外,鄧小平在實施改革之初,中國社會仍處於農業社會階段,社會結構相對簡單,幾乎沒有中產階級。
相比之下,習近平的任務更加艱巨,他面對的是情況更加復雜、結構更加分散的社會和官僚機構,還有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例如上一輪改革中受益的集團會抵制有損其利益的政策。
而且鄧小平上臺時,由於外界對大幅改革的期望極低,因此能夠輕易達到“超過預期”的成果。但當前,外界對中國的期待高了許多,中國經濟表現也有可能出現變化,習近平要滿足期望就困難得多。即便鄧小平在執政初期面臨文革左派激進分子的阻礙,但他仍比習近平更容易在政治上實施可行的戰略。
反腐行動在中國自然受到歡迎,不過當政治關係和政黨統治仍是中國政治的重中之重時,反腐應該如何公正地按照法治進行呢?
這便要說到執政風格了。可以用一個西方諺語來形容鄧小平的執政:“不要貪多嚼不爛”,即改革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所及。他實施改革近20年,從政治領域最容易的環節下手,在過往成功業績的基礎上爭取政治擁護與支援,隨后再推進難度更大的措施。
去年中國召開了十八大,今秋還將舉行四中全會,相關政策方案值得稱許,但涉及領域龐大:讓市場在資源分配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構建法制監管體系,為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及中資企業創建公平的競爭環境;構建法律及司法體制,建成可預測性高、更加公正、透明的司法程式,從而滿足國內外的期望。然而這些加在一起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而且沒有明確的輕重緩急順序,引發外界質疑落實的可行性。
為了推進相關計劃,習近平自己擔任大部分關鍵政策委員會的領導人,幾乎讓自己為結果承擔責任。相比之下,鄧小平把問題扛上身之前,除了確保事情在可行的控制范圍內,總是小心謹慎以確保一切順利(或預期將順利)。
那么,到目前為止我們應作出何等評價?習近平與鄧小平所處時代不同,因此面臨的挑戰也不能同日而語。如同鄧小平一樣,習近平面臨的許多挑戰也同樣棘手。鄧小平實施改革時注重輕重緩急,努力在政治資源和自己的政治雄心之間取得平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