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滬港通或擴大范圍 預計三季度公布細節
鉅亨網新聞中心
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已經給大家展示了兩個市場打通的可能性,在制度、規則、清算結算、交易習慣不變的情況下,讓中國和國際資本市場徹底接軌,接軌的兩頭正是兩邊的交易所。”
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滬港通”首階段只可投資指定股份,然而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不排除未來會擴大涵蓋范圍,例如延伸至其它股份、指數等,同時人民幣期貨納入“滬港通”最終有可能發生,惟強調必須一步步來。他又說,“滬港通”有關運作、指引等細節已經準備就緒,並且經過詳細討論,預期第三季末或第四季初公布。
至於港交所與內地商品期貨市場“互聯互通”,李小加表示,股票與商品期貨屬兩個不同市場,有關“商品通”續有大量工作要進行。
4月24日,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亞洲年會上再次展望“商品通”的藍圖。
“滬港通已經給大家展示了兩個市場打通的可能性,在制度、規則、清算結算、交易習慣不變的情況下,讓中國和國際資本市場徹底接軌,接軌的兩頭正是兩邊的交易所。”李小加表示,能否在商品期貨領域創造同樣的成功,取決於兩地交易所能否再次找到共贏互補的結構。而他強調,在期貨領域或許更有希望。
去年的LME亞洲年會上,雙方就曾展望過產品互掛等合作前景。
李小加強調,合作要以共贏方式展開,港交所希望從目前內地交易所還無法開展的業務入手,隨著市場條件成熟,當內地交易所可以獨立開展有關業務后,港交所將歸還這部分業務主導權並試圖尋找下一個合作點。
今年9月,LME將開始啟用自己的結算中心LME Clearing,LME行政總裁莊敬賢(Garry Jones)表示,隨著推出后,LME將開始接受以人民幣作為抵押品。
“大部分合約仍為美元計價,我們並沒有任何計劃在倫敦推出人民幣計價的合約。”莊敬賢解釋,接受人民幣作為抵押品是為了方便交易。
LME Clearing目前在等待最後的批準,莊敬賢強調,盡管已經考慮接受人民幣作為抵押品,但並不意味著從LME Clearing運行的第一天就開始接受,可能是在開始運行后的短期時間內將人民幣加入可接受的抵押品范圍。
同時,LME計劃在倫敦和香港增加會員數量。莊敬賢解釋,LME的香港平臺將會通過港交所旗下香港期貨交易結算所(下稱“期交所”)進行結算,如果已經是期交所會員,可以交易大宗商品,則無須重新申請會員資格。而LME現有的17個會員也已經是期交所會員。
“增加會員數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增加客戶規模和業務量。”莊敬賢強調,即便不是LME會員也可以通過會員在LME平臺進行交易,因此增加會員數量並非LME所關注的重點。
LME現有會員已經與中國客戶有業務往來,莊敬賢透露,目前正有其他中國的銀行等機構與LME探討成為會員或通過會員進行交易等事宜。
不過,要解決在中國內地授權倉庫的問題還需時日。
“隨著中國整體期貨市場的發展,包括倉庫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李小加表示,港交所方面與內地的交易所、監管機構就各類相關問題一直都有溝通,其中包括倉庫問題。
盡管中國市場需求巨大,LME至今在中國內地未有授權倉庫。莊敬賢表示,是否在中國授權倉庫,主要取決於中國使用者的需求狀況,LME在這個問題上並不會急切推進,而是靜待市場發展機遇。
李小加強調,在港交所收購LME之前,倉儲對於LME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並不斷被提及的話題,但在收購后,對港交所來說,LME的倉儲問題只是港交所整體發展規則的一部分,相信隨著時間推進,最終會得以解決。
近一段時間,證監會頻頻出招,從IPO再度重啟到企業可自主選擇上市地,到滬市擬推戰略新興產業板,到滬港通業務獲批和預期藍籌試點T+0……一系列政策針對上交所的利好因素紛至沓來,這些政策傾斜利好,尤其是滬港通業務和藍籌股試點T+0,對深市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滬港通或分流深市資金
獨立財經評論員皮海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港通來了,這對於兩地的投資者都是一件好事。作為內地的投資者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投資香港股市了,而香港的投資者也可以因此投資內地的滬市了。這對於兩地的投資者來說都多了一個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但對深交所市場而言,主要可能是對資金流向的影響。與此同時,還會將香港市場資金引入滬市。滬港通業務開通之后,滬港市場估值會趨於接近,當前深交所中小板和創業板估值高,上交所主板估值處於低位,市場一些機構資金開始從深交所市場流出,流向滬市低估值的藍籌股板塊。目前滬市主板走勢相對平穩,而深市創業板已跌跌不休就是佐證。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滬港通開放的僅限於滬市A股的藍籌股,可能近期會對藍籌股形成一個比較正面的推動。“其實目前來看,國內藍籌股的估值已經相對偏低了,滬港通或許是個催化劑,是個契機。滬港通會推動外部資金進入A股,對藍籌來說是一個利好。”林采宜還認為,滬港通對於在A股和港股同時上市的公司來講,滬港通會驅使兩地的股價趨同。林采宜指出:“因為兩者是流動的,價格體系會受到影響,同一公司在兩地市場都是上市公司,價格會相互影響。”林采宜同時認為,A股相關上市公司的波動可能會增加。在當前市場資金有限情況下,滬港通開通對場外資金的吸引力,勢必會分流部分深市市場資金,從而間接影響深圳市場的走勢。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港通將帶來境外增量資金,對A股市場有正面影響。特別對藍籌股和A+H是重大利好,但對垃圾股是重大利空。他分析指出,滬港通開通對深市短期影響不大。如果開通深港通業務,可能對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是利空,因為滬港通會拉近港滬兩個市場股票的價格。而深港通業務一旦開通,勢必會拉近深港兩個市場股票的估值,香港創業板市盈率才幾倍,但深交所創業板市盈率達五六十倍,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深交所中小板和創業板而言,現階段最好別開通深港通業務,否則,將引發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的暴跌。
深港通業務應適時推出
滬港通來了,深港通什么時候推出,成了投資者關注的一個焦點。
4 月11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此次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暫未納入深交所,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有利於平穩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滬港通是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探索,相關制度安排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初期由滬、港交易所先行先試比較穩妥。二是有利於防范風險。上海與香港兩地市場估值水平較為接近,滬港通對兩市場估值水平影響相對較小,有利於試點平穩起步。三是基於交易所自身的需求。滬、港交易所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通過商業談判,自主選擇以互聯的方式開展合作。張曉軍表示,在滬港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下一步深、港兩地市場可以具備更好的條件,在更高的起點上自主探索包括互聯互通在內的各種合作形式。中國證監會也將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援深港兩地市場加強合作與交流。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交所此次拔得頭籌,下一步可能就是深港通試點了。深交所應該奮起直追,深港聯手具有很多先天優勢,比如區位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這次近水樓臺未得月,可能是中央照顧積弱已久的上交所。他說,深港聯手,前景廣闊。當前國內資源向上海傾斜,但深圳還是要繼續發揮先行優勢,特別是深港合作方面大有可為,期待深港通業務早日推出。
獨立財經評論員皮海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港通獲批之后,非常期待“深港通”也能盡快推出。畢竟深市是A股市場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深市更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前沿,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改革開放,更不應該缺少了深圳市場。特別是深港兩地緊緊相連,因此“深港通”也應該盡快地跟上來。更何況推出“深港通”也一直在深圳市政府的計劃之中。在今年年初發布的深圳支援金融創新發展1號檔案中,有部分內容涉及香港與深圳市場互聯互通。該檔案在論述深化深港兩地金融合作中明確表示,將探索建立“深港交易通”系統,通過聯網交易等方式加速兩地證券市場融合。此外,還包括推動建立深港兩地常態化協調工作機制,探索編制深港金融合作長效性框架方案或工作規劃,全方位深化兩地在金融市場、機構、人才等領域的合作;嘗試兩地金融產品的互認買賣和金融從業資格互認等舉措。
皮海洲表示,在滬港通靴子落地之后,深港通需要加快推出的步伐。因為此舉事關中國股市的平衡發展,涉及到在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的公平問題,也涉及到滬深交易所的公平競爭問題,並且還關係到香港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投資問題。畢竟深港兩地緊密相連,香港的投資者更了解深交所,更了解深圳本地的上市公司。因為投資深圳的上市公司,同樣是香港投資者的重要選擇。因此從滿足香港投資者投資的角度來說,“深港通”也應盡快推出。實際上這也是保護深市投資者利益的需要。
藍籌試點T+0有違“三公”
3月5日,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回應T+0制度可能率先從藍籌股試點的傳聞時稱,“藍籌股現在交易不活躍,如果要推出T+0制度可能會選一部分藍籌股進行試點,但這些問題還在研究之中”。
分析人士表示,T+0不僅激發交投、活躍市場,而且還具有糾錯功能。如果不是全市場開通T+0,僅藍籌試點T+0,這對深市負面影響很大。
獨立財經評論員皮海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考慮推出T+0的問題上,監管部門應該正視T+0身上的最大亮點,那就是T+0所具備的糾錯功能。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都會出現犯錯的時候,操作出現錯誤怎么辦?這就需要糾正錯誤。比如把不該買進的股票買進來了,那就需要及時地把股票賣掉,這就需要有T+0交易制度。他說,去年發生的“8·16”光大證券(行情,問診)烏龍指事件給市場帶來了慘痛的教訓。面對光大烏龍指事件的發生,由於不能T+0操作,追高買進股票的投資者面對隨后股票的下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賬戶的損失擴大。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T+0不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皮海洲認為,不論是從維護“三公”原則的角度,還是從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角度,股市都有必要推出T+0。而且應該全面推出T+0,而不是在藍籌股中試點。對於中國股市來說,T+0並不是什么新玩意,20年前它就在中國股市實施過,並不存在什么技術障礙。從發揮T+0的糾錯功能來說,每一只股票、每一個投資者都需要在操作中進行糾錯,而不僅僅是藍籌股。T+0應該屬於每一個投資者,屬於每一只正常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
上限並非指每日流入總額上限,而是每日買賣之差不能超過的上限,這意味著每個交易日能夠進入滬港市場的資金額度遠遠高於市場預期。
自4月10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券與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就“滬港通”聯合發布公告以來已有近兩周的時間,滬港通的運作路徑日漸明確。訊息人士透露,日前滬港兩大交易所專門就滬港通再次進行會談,大部分細節已經敲定。
未來,兩地多數券商有望參與滬港通業務。交易所出臺專門技術指引之后,兩地券商便可著手進行技術系統改造。值得關注的是,此前聯合公告對滬港兩市每日滬港通交易分別設定了130億元及105億元的上限。訊息人士指出,該“上限”並非指每日流入總額上限,而是每日買賣之差不能超過的上限,這意味著每個交易日能夠進入滬港市場的資金額度遠遠高於市場預期。
不少券商表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想象空間頗大,正在等待細則最終落地,同時已著手推進籌備工作。
運作路徑日漸明確
雖然滬港通方案牽扯方方面面,但對於參與其中的投資者來說,其運作路徑並不復雜。
“原來我們公司一個客戶準備購買股票,操作流程是開戶,綁定第三方銀行賬號,把錢轉入證券賬戶后下單,這個指令會通過我們公司的頻道直接傳給交易所,最後交易成功,滬港通推出來之后這個過程並沒有變得很復雜。”4月21日,內地一家大型券商人士透露,雖然滬港通的規則細節並未發布,
但作為一家經紀業務實力較強的券商,已經在著手了解可能的運作路徑並提前做好準備。
聯合公告稱,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截至目前,對何謂當地證券公司尚無明確說法。“我們就這個問題已多次跟滬港兩地溝通。”一家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中型證券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掌握的情況是,由於技術門檻並不高,不會對券商范圍做太大限制。”
聯合公告對滬港通圈定每日交易上限,對此業界存在較多疑惑。訊息人士表示,日交易額度應指的是類似“軋差”后的額度,即每日買賣之差不能超過聯合公告指出的上限,以保證人民幣的流入、流出量基本平衡。
部分細節仍待明確
中信證券(行情,問診)國際經紀業務主管尚巍同時是中信證券股票銷售交易部行政負責人。他表示,開展滬港通業務仍有待有關部門確認一些細節問題。其中,雖然聯合公告明確“交易結算活動遵守交易結算發生地市場的規定及業務規則”,但在內地進行港股推銷時是否應按照香港市場要求考取牌照?香港開戶時有關於反洗錢等在內的諸多要求,在滬港通啟動時是否需要投資者遵守?
瑞銀證券中國證券業務總監夏陽認為,滬港通推進的力度超出了市場預期,但還有很多問題和細節需要確定:
首先,除了現在普遍理解的個人投資者和機構直接開戶做交易的模式外,是否允許券商直接將其設計成一些產品進行打包、推薦?其次,以往推出QFII、QDII等產品時監管部門均有較多限制,滬港通業務是否不存在這些限制?
滬港通能否熱銷
QFII開放多年來,額度遞次上調,但目前額度並未用完。QDII自推出后盈利狀況不佳。滬港通開通后,總計高達5500億元的額度能用完嗎?
“QFII額度沒有用完有三個因素。”尚巍表示,一是取決於投資者對內地市場的預期,“前段時間很多聲音唱空中國,最近又開始有人唱多,QFII又開始變得熱銷”;二是QFII有很多制度上的限制,審批謹慎,加上對主權基金等大額資金的稅收制度沒有明確,制約了海外投資者進來;三是流動性問題,每天存在大量換匯限制。“所以滬港通的額度能否用完更多取決於細則如何制定,如果能夠解決流動性問題,未來僅A股納入MSCI指數就會存在巨額被動交易,需求量將快速增多。”此外,如政策允許,對沖基金將會樂於參與滬港通業務。
尚巍表示,對於內地資本市場,客戶還有很多投資需求,比如投資衍生品等滬港通可能做不到,未來金融開放還會繼續。“我認為下一步比較有意義的是先放開兩地金融產品互認,可以讓大家互相交叉銷售,這一渠道打開意義重大,更有利於囤積在香港的資金投向內地。”
繼股票市場“滬港通”落定,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下稱港交所)綢繆已久的商品期貨 “互聯互通”據稱也已提上議事日程。
港交所4月22日宣布,計劃推出銅、鋁、鋅及動力煤合約,以現金結算,且可能安排更加靈活的交易和交割規則。港交所收購LME后劍指內地衍生品市場的動作已經明朗。
有訊息指稱,港交所會首先爭取與上期所產品互掛,之后再逐步實現兩個市場的“商品通”,實現香港和內地雙向買賣。該計劃很有可能將在4月23日召開的LME亞洲年會上得到正式釋放。
“上期所將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堅持互惠共贏的原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與港交所積極論證業務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目標。”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相關人士對此回應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港交所則回應稱“希望能夠與內地交易所同行優勢互補,創造共贏,一起推進商品市場的互聯互通,我們對於合作的可能性一向持開放態度,我們愿意與所有的內地交易所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期市“滬港通”待啟
“內地和香港的市場是割裂的,兩邊都有巨大的市場壓力和需求想要打通。這個墻很堅實,沒有大規模打通的可能性,但交易所有條件在更高的層面上,從市場結構本身尋找出互聯互通的希望,以實現有規模化的、能擴張能復制能縮小的、能開能關能控制的頻道。”李小加此前曾公開表示。
對於港交所而言,大力發展匯率、利率、商品期貨市場,已成為未來三年的轉型重點。這些動作將把收購LME后的港交所打造為一個全方位交易所,而不僅是一個股票交易所。
“希望用LME幫助內地商品市場國際化,同時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得到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其實有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意思。”李小加在提及收購LME的初衷時說。
市場人士表示,港交所在期貨市場可能將復制股票市場的經驗,與內地交易所合作,通過雙向掛牌和雙向買賣實現雙贏。
“推進上期所與港交所的合作,有利於加快國內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前述上期所人士對此認為。
“假如真的正在籌劃這些動作,可以說港交所邁出了最大最難的一步,特別是在LME在上海的交割庫事宜遲遲沒有下文的情況下。”一位去年曾親臨首屆LME亞洲金屬年會的貿易公司負責人稱。
去年10月前后,自貿區的相關政策細節相繼披露,LME在中國大陸境內的首個交割庫曾被認為很快將花落上海。但很快便傳出交割庫“難產”訊息,甚至有“中國將繼續禁止海外商品交易所在境內設立倉庫”的說法。
不過據稱,LME此后並沒有放棄在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需求地建立交割倉庫的可能,只不過步驟將稍稍放慢,不會一次到位。
“我們在上海洋山港自貿區的倉庫已建成,一旦監管層批復,就可作為LME的認證倉庫。”邁科金屬國際集團一位高層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但該倉庫不會作為交割倉庫,即無法在這一倉庫注冊交割倉單,而是發揮儲存功能。
盡管內地交割庫遲遲無法落地,港交所仍在堅定不移地推進衍生品戰略。
港交所22日宣布,計劃推出倫敦鋁、倫敦鋅、倫敦銅等期貨小型合約以及API 8動力煤期貨,作為港交所亞洲商品平臺的首批產品。前三只采用人民幣交易結算;而后者則采用美元。四只合約都有延續到翌日凌晨1時的夜盤交易,並采用每月現金交割方式。
“現金交割可規避實物交割的基礎設施問題,先把產品上線是個姿態。但沒有實物交割,一些想交收實物的貿易商可能不會參與,合約影響力要打折扣。”上海某業內人士說,“但假如互聯互通落實,那么內地期交所眾多品種將登陸港交所,並化競爭為雙贏,對活躍內地長期封閉的商品市場意義重大。”
據前述貿易公司人士稱,23日召開的2014年LME亞洲年會上,交易所或會有重要訊息釋放,“可能就是滬港商品期貨市場互通事宜”。
機構版面迅猛
期貨互聯互通悄然孕育,股票市場滬港通的財富效應則已經開始發酵。
“市場已從‘滬港通’宣布當天的狂歡爆炒回歸理性,”滬上某專注港股投資的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滬港通’不僅意味著人民幣進出帶來的增量,哪些股票受益還需腳踏實地地研究,畢竟大多數港股股票還是以財務表現為評價標準的。”
“我們準備投一些消費、醫藥類股票。一些內地企業也在考慮赴港上市,咨詢我們的也開始增多,這些企業家嗅覺很敏銳。”上述私募人士透露,“雖然滬港通還沒真正開始,但一些對港股較有研究的操盤手身價已經漲了。”
不過在其看來,最直接受益於“滬港通”的,應該是作為滬港兩地市場中介的中資券商股。
事實上,中資金融股已經受到機構瘋狂追捧。花旗集團於4月11日,即滬港通訊息宣布次日增持中信證券(行情,問診)(6030.HK) 超過80萬股,持股比例升至5.06%,位居第八大股東。同一天,摩根大通場內增持海通證券(行情,問診)(6837.HK) 逾424萬股,持股超9116萬股,比例升至6.1%。
施羅德集團同一天則增持中國太保(行情,問診)(2601.HK)超過160萬股,持股超1.94億股,持股比例達7.01%;瑞銀集團則在滬港通宣布當日增持中國平安(行情,問診)(2318.HK)102.9萬股,持股2.83億股,比例達9.06%。(編輯 簡俊東 鄭世鳳)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