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問題怎麼出現如何解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25 08:48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Byron Wien
0.1%的最頂級富翁們的財富佔有率則從2.6%增長至10.4%。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Emmanuel Saez估計,當代經濟復甦時期所得收益的95%均流向了僅占人口1%的頂級富翁們的口袋。另一項學術研究指出:美國占總人口1%的頂級富翁們所占收入份額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同類人群所占份額。
奧巴馬總統指出收入貧富不均愈演愈烈以及缺乏經濟流動性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決定性挑戰”。他建議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擴大失業救助,並確保工人加班有償。這些措施固然能緩和一些矛盾,但拜倫韋恩認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提高勞動所得稅收抵免也許是更好的做法。
毫無疑問,過去三十年中形勢發生了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占美國人口 10% 的最富有群體的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例從1980年的30%增長到2012年的48%。而占總人口
0.1%的最頂級富翁們的財富佔有率則從2.6%增長至10.4%。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Emmanuel Saez估計,當代經濟復甦時期所得收益的95%均流向了僅占人口1%的頂級富翁們的口袋。另一項學術研究指出:美國占總人口1%的頂級富翁們所占收入份額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同類人群所占份額。
貧富不均很可能成為一個更重要的政治問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一月份的一項民調顯示:65%的受訪者認為過去十年中貧富差距拉大了。CNN二月份的一項民調反映:有近 70% 的美國人認為政府應採取更有力的措施縮小這一差距;60% 認為應提高富人的稅收以減少貧困;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富人擁有普通人所無法企及的特殊優勢;將近一半受訪者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情況超出了他或她所能控制的範圍。
紐約前市長Mike Bloomberg認為貧困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同時也指出盡管如此,美國大部分劣勢人群的居所仍配有抽水馬桶、彩色電視及冰箱等設備,而且這些人也擁有手機。這些條件都遠遠優於其他國家。Charles Blow 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披露了許多此類數據。
几乎每位政界人士都有一套處理貧富不均問題的方案。小布什就曾推出“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案。紐約現任市長Bill de Blasio有意擴大公立學校中的學前教育,併早前就特許學校所發表之言論表示道歉。許多人認為KIPP Academy等特許學校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值得鼓勵。
還有一些項目也已被證明是一種可行模式,值得其他機構效仿,如Harlem Children’s Zone,該項目將前護理到教育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解決過程中引導整個家庭參與其中。Teach For America項目則提高了全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
几乎每個人都認同,良好的教育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每三年會從65個參與調查的國家中抽取510,000名15歲的青少年進行一項調查。最近一次調查是在 2012年,有5,000 名美國學生參與了測試。在34個OECD成員國中,美國在讀方面排名第17位,科學第21位,數學第26位。
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簡稱PISA)對調查結果的評論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美國學生的弱點主要在處理具有較高認知需求的數學任務,比如設定現實情境,將這些情況轉化為數學術語,以及運用數學知識來詮釋現實問題。”
社會經濟背景對美國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重要影響。學生成績的變化15%可歸因於這一因素,這接近OECD的平均值。盡管隨時間推移,這一影響已經減少了,但是成績差的學生仍然表現出了缺乏參與性、動力、動機與自我信念。
美國學生在學習數學上沒有表現出強烈動機。僅有50% 的學生表示對數學學習感興趣,略低於OECE平均水平53%。由於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量化的社會中,數學能力弱將成為職業生涯的一個弱點。勞動統計局指出,美國目前有四百萬職位空缺,其中有些是焊接或醫護之類的工作,但更多的是需要量化技能的工作,比如電腦編程,這項工作的平均報酬為74,000 美元。[NT:PAGE=$]
“15歲的青少年中有25%多一點的學生數學程度沒有達到PISA 基線水平2,達到這一水平即表示具備能夠有效應對生活所需的數學技能。這一比例高於OECD 的平均水平23%,且自2003年以來一直保持未變。
而在香港、中國大陸、韓國與新加坡,僅10%甚至更少的學生數學成績不佳。”有人爭辯:我們的平均成績可能不盡人意,但我們也有表現出的佼佼者。數據卻不是這麼的。“美國學生中僅有2%達到了數學最高水平(6級),而OECD 的平均值是3%。在上海有31%的學生達到該水平。在讀和數學上獲得最佳成績的學生人數接近OECD平均水平。”
美國發展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做過一項研究,首次發現當代學生的教育水平不如其父母輩。考慮到美國在教育上的高投入,這一研究結果的確令人不安。美國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三,僅次於盧森堡和瑞士。只有奧地利、盧森堡、挪威和瑞士的人均教育支出高於美國。
斯洛伐克共和國人均教育支出不足美國一半,但其學生的學業成績卻與美國處於同等水平。韓國是OECD國家中數學成績最好的國家,其教育支出低於OECD平均水平(不過許多亞洲家庭花了不少錢在課外輔導上)。
另外就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學生在這方面表現不佳了。美國家長的受教育水平較之大部分其他國家的家長都要高,排名第六。而來自劣勢家庭背景的學生的比例接近OECD平均水平。
美國的移民比例確實更高(排名第六),但加拿大也有如此多的移民,他們在這方面的成績卻優於OECD平均水平。研究顯示,這些15歲的孩子中,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學生的成績要好於沒有接受學前教育的學生。
從數據上看來,貧富不均現象自1980年以來發生了重大變化。拜倫韋恩認為,不斷攻擊富人認為他們在創造其凈價值時故意剝削他人這種做法是徒勞無功的。占總人口10%的頂級富人中大部分人在學校時都十分努力,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花費過上萬小時來鍛煉自己的技能,並且從美國1980-1982年經濟衰退后的增長中也獲益匪淺。運氣在他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資本主義對於冒險、創業與創新總是不吝獎賞。而這種冒險、創業與創新的過程促進了增長,也促進了就業,在這一過程中,項目發起失敗者遭受到多大的損失,項目發起成功者就會獲得多大的收益。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從根本上得益於創造力,而財政激勵政策也是一股主要的推動力。的確,此次復甦時期的利潤空間空前之高,中家庭的收入也趨向平穩。但相較於其他原因,拜倫韋恩認為這更大程度上得益於全球化與技術的發展。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美國必須為那些處於收入流下游的人群創造更大的繁榮。俄羅斯、中國與印度加入全球化經濟后,他們變得更加開放,這樣世界便新增了30億的客戶,但同時也新增了30億的競爭對手,這些對手中更有甚者能夠以低價生高質品。這可以使通貨膨脹處於低水平,但同時也會迫使高勞動力成本國家(如美國)削減工作崗位。
由於企業需要在資本設備上進行投資以便能夠使用更少的勞動力來輸出商品與服務,因而技術也影響勞動力的規模與質量。這些因素影響最甚的是中階層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工人群體。拜倫韋恩認為這是經濟中發生的不可逆轉的結構性變化。
美國各地區的貧富不均程度不同。Brookings Institution(布魯金斯學會)按照95/20 的比例對不同城市進行了一次研究。“該數值代表的是收入占其他所有家庭總收入95%以上的家庭的收入,除以收入僅占其他所有家庭總收入20%的家庭的收入。過去的35年中,最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普遍上升,而底層收入群體的收入卻在原地踏步。
全美國該比值結果為9.1,占總收入95%的群體的家庭收入為191,000美元,而占20%的為21,000美元。”在亞特蘭大、舊金山、波士頓及邁阿密等城市,這一比值為15,而沃斯堡、羅利、威奇托及奧馬哈(盡管有沃倫·巴菲特)等城市,這一比值為8。舊金山占總收入95%的人群的收入最高為354,000 美元,硅谷尤其顯著。真正的問題在於收入處於20%之列(21,000美元)的家庭的生活質量如何。
自1980年以來發生的另一變化可能對貧富不均問題生的影響更大。根據人口普查資料,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從1980年的18%增長到2012年的41%,這一增長是非常顯著的。我們假設雙親家庭更有可能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提供更好的環境,那麼這一變化對於貧富不均問題的生則負有更大的責任。
如果你同意貧富不均的問題更多是源於底層20%群體的表現不佳,而不是源於頂層10%群體表現太好,你會發現,單親家庭撫養的孩子高中不能畢業的可能性高於雙親家庭孩子這一事實足為明證。在當今的美國,如果你未能完成高中學業,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和收入不足以支撐你過上中階級生活的可能性都會很高。
許多人認為青少年懷孕的問題應為這一變化負主要責任,不過占 41% 的未婚先孕的女性中青少年僅占17%。單親媽媽想找份工作、維持家庭、撫養一個或多個孩子將面臨重重困難。讓孩子呆在親人身邊有一定幫助,但抽時間指導和激勵孩子則是個難題。拜倫韋恩青少年時期便成了孤兒,他深知沒有父母的陪伴要度過那段時期是多麼艱辛。
拜倫韋恩表示,他不清楚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鼓勵雙親家庭生子。這需要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以及政要和神職人員的道德引導。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美國企業研究院)的Arthur Brooks在《Commentary》上發表了一篇發人深思的文章,從多方面探討了貧富不均問題。他也把這看做一個社會問題,並建議人們試重建信念、家庭、社區與工作的基本價值觀。拜倫韋恩支持他的建議,但他認為這實施起來很難。
不斷增長的經濟可以增加更多收入更高的工作崗位,這對於解決這一問題也有幫助。在中學組織更多的職業培訓可以幫助人們找到好工作。拜倫韋恩認為美國政府項目如能創造就業的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和職業進修項目也能起到積極作用,而且美國已將赤字降到了GDP的3%,是能夠負擔起相關項目的支出的。
貧富不均問題上的任何重要轉變都可能不那麼一帆風順,美國可能要經歷挫折和長時期的探索才能看到顯著的變化。但可喜的是,有如此多的人在關注這一問題,這意味美國將採取措施使這懸而未決的問題發生轉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