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總裁回應阿里赴美上市
鉅亨網新聞中心
早報記者 莊春暉
實習生 呂琦偉 綜合報導
就在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啟動赴美IPO(首次公開募股)程序后幾個小時——3月16日晚間,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開始敦促香港監管者們,允許修改上市規定以適應新的交易。
港交所曾是阿里最可能上市的地點,但香港監管機構以阿里的合伙人制度違反了“同股同權”原則為由,否決了阿里在港上市提議。阿里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上周剛剛表態,阿里不會為了在港交所上市而調整其合伙人制度。這一強硬的聲音尚未完全落地,3月16日,阿里宣佈決定赴美上市;此次IPO可能籌資逾150億美元,有望成為有史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盡管李小加對港交所不向單一公司所提要求妥協的決定加以辯護,但他也告誡,除非修改相關規定,否則在爭取要求採用其他股權結構上市的公司方面,香港將敗下陣來。他並未明規定應如何修改,但主張應當啟動在市場人士中達成共識的程序。
3月17日,李小加正式發出聲明:“在一切遵循正當程序的條件下,我們將不得不考慮在必要的環節作出變化。”
在對阿里赴美上市的舉動表示祝福的同時,李小加強調,“上市委員會對於股權結構的探討並非始於阿里巴巴,現在也不會因阿里巴巴而停止。”
港交所已錯過了中國科技公司的一波IPO浪潮,阿里只是其中之一。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統計,2009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十宗最大規模IPO中,有九宗發生在美國。
一些熟悉香港監管程序的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盡管阿里和港交所達成過一項協議,但沒法動香港證監會,使其相信應修改上市規則。另一名知情人士談到,阿里並沒有和港交所不歡而散,而是和香港證監會鬧得不愉快。
《華爾街日報》稱,阿里決定赴美上市,這不會給港交所的股票上市業務帶來太大負面影響。新股上市費用收入占港交所總收入的15%左右,去年底的上市潮——第四季度上市交易數量達到創紀錄水平——幫助推動港交所的利潤增長了11%。
據Dealogic數據,去年香港是全球第二大IPO市場,僅次於紐約證交所,從2012年第四的位置回升。在2012年之前的三年,香港一直是全球第一大IPO市場。
今年,港交所更是強勢開局,吸引了許多重磅交易。如全球第一大豬肉生商萬洲國際(原名雙匯國際)定於4月份通過在港IPO籌資50億美元。此外,預計香港大亨李嘉誠麾下的屈臣氏會通過香港IPO,籌資數十億美元。
另有大量中資銀行向港交所拋出繡球。最新的例子是,哈爾濱銀行擬通過今日進行的IPO,籌資10億美元左右。這是去年11月迄今第四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資銀行。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