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頭皮”交易是與非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期,在類期貨交易中,糾紛案件頻頻發生,而這些案件背后,均隱藏著操盤手諳熟卻又讓交易商心痛的行業潛規則——“剝頭皮”,其在震動行業之時,也引發了市場對金融衍生品交易如何發展的思考。
短短數秒,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員眼中,可能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近期,一樁接一樁類期貨交易的糾紛案件在業內鬧得沸沸揚揚。據記者了解,這些糾紛案件多集中於貴金屬交易,而在糾紛背后,卻還隱藏著一些不為公眾所知的行業潛規則。拋開這些案件本身不說,一個看似血淋淋的詞語成為這個潛規則的代名詞——“剝頭皮”。
什么是“剝頭皮”?為什么會讓機構如此苦惱?“剝頭皮”究竟在行業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記者多方采訪后了解到,所謂 “剝頭皮”又稱“拔頭皮”,是指快進快出的一種交易,形象解釋就好比:交易者提前知道了某個品種在預期的時間段內價格,在該時間段未到之時,提前用大量資金進行操作,以此賺取價差。
業內人士表示,“剝頭皮”廣泛存在於外匯、貴金屬等市場交易中,之所以如此活躍,是因為多與監管條例打“擦邊球”,機構為了市場流動性,最後往往都會采取折中的辦法,協商解決。此次,記者采訪“剝頭皮”現象易發糾紛的雙方,從各方立場,闡述“剝頭皮”原因和利益,也有助於業界反思其中得失。
廣泛存在的“剝頭皮”
不同平臺之間的報價不同步,投機者利用報價快的平臺做參考,在報價慢的平臺操作,套取由於時間不同步產生的價格利差
目前“剝頭皮”多出現在外匯、黃金、原油等帶杠桿的金融衍生品中交易中。當然,證券和期貨交易市場中也有,但由於這兩個行業屬於比較規範交易的金融行業,且有監管條例的明確規定,“剝頭皮”們已很難存在於這兩個行業中。
一位不愿具名的下單員告訴上證報記者,按交易規則來看,“剝頭皮”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簡單的快進快出,利用高盈利率來盈利,需要對市場的趨勢、支撐位、阻力位做一定的判斷;另一種是利用平臺漏洞的交易,由於報價來源,服務器速度,網絡速度等原因,造成了不同平臺之間的報價不同步,投機者利用報價快的平臺做參考,在報價慢的平臺操作,由於預先知道短期趨勢,準確率極高,會進行價差交易。
“由於外匯、原油和黃金價格在國內外市場都是同步的,刨除匯率和手續費等因素,這些投資者通過報價快的平臺預先知道報價,轉而使用報價較慢的軟件進行交易,套取由於時間不同步產生的價格利差。”這位下單員告訴記者。
不過,“剝頭皮”交易也未必有絕對的收益,當交易成本提高、匯率和技術風險發生時,“剝頭皮”交易也存在虧損的可能。而在實際交易中,一旦遇上“剝頭皮”現象,機構往往有些無奈,再加上個別公司經營不太規範,糾紛一般都以協商的方式解決。這是“剝頭皮”能夠在外匯或黃金行業較為普遍的原因。
一位期貨私募操盤手告訴記者,“剝頭皮”一般有兩種模式進行交易:一種是設立主賬戶和子賬戶,將資金按一定比例分別放在這些賬戶中,通過指令在某一個時間同時進行交易;另一種是通過多個身份開設賬戶,然后安排一些下單員,在得到統一指令后下單交易。“不過,這兩種交易模式都可以通過資訊監控到IP地址。”
平臺交易商的無奈
一些“剝頭皮”者在建倉之后,運用技術手段導致軟件報價延遲,加大了套利空間。而一旦未能獲利,其指責機構提供的軟件存在弊端,從而向機構進行索賠。
既然“剝頭皮”行為已成為普遍現象,那么,機構就只是視若無睹、等待被“剝”嗎?“剝頭皮”行為又折射出行業存在什么問題呢?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剝頭皮”行為只是簡單的快進快出,機構也有應對方法,比如提高手續費增加交易成本,即可遏制這種交易行為。但無奈的是,一些“剝頭皮”者在建倉之后,運用技術手段導致軟件報價延遲,加大了套利空間,這才是機構的無奈之處。
無奈之下,糾紛就難以避免。據知情人士透露,某機構發現一家投資公司以代理商的身份,進行“剝頭皮”交易,隨即將這家投資公司的賬戶資金凍結,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雙方訴諸法律,截至目前,該案仍在審理之中。
日前,上述機構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該投資公司就是通過“剝頭皮”的交易方式,與機構進行對手交易(這些機構都是做市商制度,投資者的對手方即是機構),這家投資公司一開始就知道國際品種的報價,再利用時間差進行價差套利,不僅快進快出,而且運用IT手段對公司軟件進行攻擊,導致報價延遲。
“其實,這還不是讓我們無奈的最主要原因。”上述機構相關人士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家公司名義上是代理商,幫我們介紹客戶,實際上參與交易的就是他們。一方面向我們收取手續費返傭,另一方面,又與我們進行對手交易;在實在無法接受這種必然虧損交易的行為后,才不得不訴諸法律。”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剝頭皮”們如果在交易中未能獲利,往往指責機構提供的軟件存在弊端,導致交易失敗,從而向機構進行索賠;所以,不管“剝頭皮”們是否在交易中有所收益,機構都面臨著虧本的可能。
漏洞中的高收益
資本追逐利潤是交易的本質。“剝頭皮”之所以能夠一直令機構頭疼,充分說明了這些機構在防范交易風險和自身機制存在漏洞。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有時候投機就是這樣,一會兒可能有巨大的收益,一會兒可能虧損很多。”操盤手張義(化名)指著電腦螢幕向記者表示,其實,作為操盤手最大的獲利法寶就是心態。
張義告訴記者,高頻交易一直都存在於交易中,程式化交易運用了高頻交易,資產管理也不可或缺高頻交易。“一些機構本身就雜亂無序,我們只是運用新的交易手段,怎么就不合法了?”“這些國際品種作為一個特殊的投資品種,國際市場報價與國內市場同步,這個特點機構自己也知道,我們運用高頻交易進行點位套利,機構是否有禁止的規定?”
“資本追逐利潤是交易的本質。”張義告訴記者,機構選擇了做市商制度,就要具備足夠防御風險和交易能力的基礎。如果投資者不運用“剝頭皮”的手法進行套利,這些機構是否就能夠接受市場諸多的交易方法了呢?不是的,“剝頭皮”之所以一直令機構頭疼,充分說明了這些機構在防范交易風險和自身機制存在漏洞,本身交易機制就不是一個健全的機制。
反觀其他金融市場,高頻交易都是被接受的。以期貨市場為例,自期貨資產管理業務開閘以來,多數資管產品都以程式化交易為主,其中多項交易規則都離不開高頻交易,主觀交易類型的產品屈指可數;而證券公司的高頻交易也不在少數。
記者通過了解發現,在張義交易初期,基本都是處於虧損的狀態,隨后他加入了現在的這個交易團隊。他表示,主觀交易很少能夠有收益的,目前團隊的交易集中在期貨和股票市場中,多數情況下都是運用高頻交易,除非遇到趨勢性行情時,會改變投資規則,運用主觀交易。
在張義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幾十平米的房間內,擺著十幾臺電腦,而在他面前則是四塊顯示屏疊加起來的操作臺。“我們這有專門下單的,有負責不同板塊的。”他表示。
規範是解決之道
長期的非規範化發展,如今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刻了,如果惡性交易滋生,這些機構最終將自斷生路。
一方是這些機構自嘲無奈,一方是投資者的“疑問”,究竟誰的觀點更能夠站得住腳呢?一位機構人士表示,“剝頭皮”其實廣泛存在於金融市場交易,而之所以能夠這么活躍,是因為交易機制本身就不是很健全,“剝頭皮”者與這些機構進行“擦邊球”之爭,往往都會采取折中的辦法,協商解決,這是導致“剝頭皮”行為普遍的主要因素。
在西部商品交易中心總裁王艾青來看,遇到“剝頭皮”行為,雙方都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依據相關管理辦法協商解決。但從機制上來看,這些機構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規範,交易方面也需要監管層盡快建立起規範的機制。
王艾青表示,這些機構的設立不僅要有工商營業執照,成為某家交易所的會員就一紙了事的,還應該得到中國人民銀行等其他監管層面的審批才行,畢竟這些品種的投資屬性存在特殊的一面。其次,相關交易所或交易平臺也應該起到監督、規範作用。“其實,‘38號文’就已明確規定了此類行業的發展。”
對於客戶的一些違規交易,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就采取了結合業內交易、風控、法律和合規等領域專家的意見,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對交易行為予以管理。王艾青表示,在相關管理方面,交易中心在會員和客戶達成雙邊交易后,為其提供銀行結算服務與交易風險管理,確保各項業務活動遵守相關適用的法律、規章,規範市場業務行為。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這么多年的並不非常規範的發展,對於如何規範交易、如何防范風險,如今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刻了,如果還是這么雜亂無序、任由惡性交易滋生,這些機構最終結果是自斷生路。(記者王寧)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