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評論:戴谷歌眼鏡城管變斯文

鉅亨網新聞中心


顧駿

近日,常州市天寧區城管執法大隊的官方微博轉發了一位城管隊員戴谷歌眼鏡、穿制服的圖片,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有網友質疑,城管部門配備如此 “高大上”的裝備,實在太過奢侈。沒想到,這副谷歌眼鏡由該區城管大隊一位名叫蔣佚凡的隊員自費購買。頓時,網友大跌眼鏡。


所謂的谷歌眼鏡,看起來就如同在一副時尚鏡架上加了一套高科技電子設備,能夠實現拍照、攝像、導航、通話等功能,戴上后,右眼前會有屏幕顯示,用手指碰一碰鏡框,還可以進行拍攝,充滿電之后,可以使用一整天。谷歌三代眼鏡於4月15日剛剛開放網購,價值人民幣1萬多元,可如今卻被城管隊員收入囊中。蔣佚凡如此“迫不及待”,不為其他,只為了“執法時拍下視頻,將是最好的證據”。

蔣佚凡,執法時如果用傳統的攝像機,也可以保留證據,但容易引起執法對象的反彈,還會受到周邊阻擋物的影響。帶上谷歌眼鏡,“指哪拍哪”,神不知鬼不覺,證據在手,執法過程中再遭遇“城管打人”的指控,當場就可以自證清白,澄清一切言。

小伙子的想法有其道理。浙江蒼南最近發生先是城管打路人,后是民圍毆城管隊員的惡性事件,在此背景下,城管隊員改進裝備,提高自我防護能力,既有必要,也屬無奈。值得探究的,倒不是谷歌眼鏡能否成為城管隊員的常規裝備——如需政府支付,納稅人不會答應,如個人購買,經濟上未必都能承受,而是真要防範“言惑、製造事端”的話,完善裝備是不是最佳方案?城管執法屢屢受困於“街頭言”,是否簡單提供現場證據就足以破解?

造 “城管打人”的人固然可惡,但一句言就能讓多“不明真相的群”捲入街頭衝突,其效力不在言本身,而來自於公潛意識中對城管的負面認知。心理學上早有證明,言得以流傳甚至導致群體行動,其背后都存在信者和傳者內心意念與言的 “共振”,缺乏心理基礎,沒長翅膀的言不可能不脛而走。所以,戴上谷歌眼鏡固然足以證明清白,但從改進城管與民關係的廣義角度來看,谷歌眼鏡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大了:谷歌眼鏡拍攝的證據再好,如果民簡單認為“只是這次城管沒打人,被冤枉了”,潛意識中仍然視之為“例外”,那麼,只要不是人人、時時、處處都戴谷歌眼鏡,城管真的難以執法。“技防不如心防”,讓公相信城管,比裝備谷歌眼鏡難得多,但也重要得多。

中國傳統政治學強調 “人心向背”,行政執法部門理當與人民高度互信。現在城管隊員力圖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讓證據話,來重建民的信任,反映出這位公務員一定的政治素質。因為谷歌眼鏡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城管隊員在執法過程中嚴格遵循法律規定,沒有任何違規行為,否則“豪華裝備”全成了擺設,所以,這在客觀上體現了執法者對法治原則和公民權利的尊重。蔣佚凡是在2011年大學畢業通過公務員考試后,成為一位城管隊員的,工作時間不長。新一代公務員懂得並會使用科學技術不值得大驚小怪,利用科學技術督促自己依法執法,才真正反映出這一代人超越前輩的眼界。

到這一步,皮球自然滾到了政府的腳下:各級政府的各個部門在行政執法乃至更廣泛的行政管理範圍內,又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和途徑,來重拾社會信任?只有堅持依法行政的原則,加強體制機制的保障,提高調處不同群體利益的能力,減少簡單化操作,敢於面對真實,才能杜違規或者過度使用暴力的現象,谷歌眼鏡才不至於成為一些公務員需個人支付的執法成本。顯然,任何一位期待社會進步的人士在這則新聞中看到的,不僅止於谷歌眼鏡本身,而是透過這架高技術裝備看到的未來景象。

(作者為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