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信用卡真正得罪的是誰?
鉅亨網新聞中心
3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了關於暫停虛擬信用卡的通知。
央行有內部官員稱,暫停虛擬信用卡的原因,主要是最近互聯網支付的投訴太多,從客戶支付安全形度出發,央行會從風險角度統一評估這兩個產品。
雖然說只是暫停,並非取消。但何時放行,可沒有實際時間表。等於說,暫停就是你先等一等,等我們搞清楚再說。但根據以往這樣的官方表態來看,這種暫停的時間往往會較長。
各方一致都認為這主要就是因為動了銀聯的奶酪。
大家不知道,銀聯與第三方支付之間的斗爭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往前追溯,2013年8月27日上午,支付寶官方就曾經發過一條微博: 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將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支付寶表示,對原有合作商戶會妥善處理,不會影響商戶正常業務。
這件事情的發生,距中國銀聯召開董事會會議提出將第三方支付線下、線上交易全面接入銀聯的相關議案,時間相隔僅一個月。所以這在當時被不少人解讀為:銀聯叫板央行鐵腕收編,重罰支付寶合作的銀行。
當然支付寶方面未明確透露停止線下POS業務的具體原因,但“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這是什么意思?外界解讀為這是支付寶“敢怒不敢言”的隱晦表達。支付寶全線放棄線下POS業務,其實是在銀聯一系列動作倒逼之下做出的抉擇。據說一家此前一直與支付寶在線下POS業務密切合作的銀行也被銀聯重罰。
銀聯這家神秘的機構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量呢?
2002年3月,銀聯在上海掛牌成立,它當時真正的實名是建立和運營全國統一的銀行卡跨行資訊交換網絡。
銀聯本身脫胎於行政力量的推動,它直接繼承了由政府推行的“金卡工程”,將原來分布於全國18個地區的非營利性機構——銀行卡資訊交換中心,整合為銀聯的各個分公司。銀聯由國內80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注冊資本16.5億元。從此,國內銀行的“諸侯割據”時代結束,銀聯成為各銀行發卡必走的清算頻道。
至此以后,大家看到國內幾乎任何一張銀行卡上,都會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標志:銀聯。也就是說,你在國內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機的商戶都需要支付一筆手續費,這筆手續費歸誰呢?按照目前發改委制定的規定,發卡行、收單行、銀聯三方在線下業務的收費比例為7:2:1。等於說,這個手續費被分成了三份,你的銀行卡所屬銀行拿走70%,提供POS機的銀行或銀聯的子公司“銀聯商務”拿走20%,銀聯拿走10%。也就是說你每刷一次卡,銀聯都會有一筆收入。
但這次虛擬信用卡可就是徹底甩了銀聯了。從虛擬信用卡的支付閉環方式來看:支付公司在線上90%的業務不走銀聯頻道,線下收單方面也已經具備自行與銀行進行清算的條件,這樣的結果就是,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第三方支付和銀行之間的清算完全可以不需要通過銀聯。 [NT:PAGE=$]
這么看來,銀聯是真的感受到危機了。長期以來,銀聯一直與萬事達和Visa存在國際業務競爭,但在國內業務方面近乎處於壟斷地位,無可匹敵。現在,就連在國內,也要開始面對眾多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蠶食。這算是徹底動搖了銀聯的根基。
這正是銀聯的矛盾之處。從產生背景和真正使命來看,其不僅是政府大力推動的產物,也是政府投資的結果。但從銀聯采取的組織形式來看,它又是一個“股份制公司”,股份制的公司治理結構決定其股東有理由要求銀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同時它的股東又都是金融機構,容易形成合力來對付其它力量的興起。
這注定不單單是一場銀聯的斗爭,而是整個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戰爭。而且這個戰爭剛剛開始不久。
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看,虛擬信用卡這件事情會怎么樣來結局呢?
從之前透露的訊息,虛擬信用卡的具體流程是這樣的:以支付寶為例,用戶通過支付寶平臺網上填寫申請資料后,中信銀行(行情,問診)結合阿里提供的數據,參照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審核用戶資源,決定信用額度。直接向用戶授信,發卡,包括制定免息期后的利率水平。一旦出現壞賬,一切風險向中信銀行承擔,網絡平臺概不負責。中信銀行向眾安保險投保此次虛擬信用卡項目。
按照這樣來看的話,虛擬信用卡與傳統信用卡的區別並不明顯,只是形式互聯網化,無論是資料審核、額度發放等都由中信銀行制定,互聯網企業負責的主要是用戶的互聯網信用數據。說白了,本質都是一張信用卡,而且都是中信銀行發的信用卡,跟你錢包里的任何一張信用卡本質的區別不大。
它可能存在的創新在哪呢?
第一,它可以沒有實體卡:一部手機一個APP,就可以取代實體信用卡。開卡速度可能快了:第二,用戶使用審核方面,加大對互聯網公司大數據的使用權重,那么審核關所用時間可能大幅縮減。
有人說問題出在這種創新可能會讓央行擔心用戶信用審核上出問題。會么?
支付寶是在前端跟中信銀行共用了申請者的個人交易數據,作為信用審核和授信評價依據,至於沒有這么多交易數據的微信,目前來看,還是依據的中信銀行的信用卡評級模型。
為了使網絡信用卡的風險管理達到監管要求,支付寶與中信銀行構建了一套風險管理體系,以支付寶掌握的實名用戶群和信用數據為基礎,配合中信銀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技術以及征信數據,作為向消費者授信的依據。從技術上看,如果再加上保險公司參與,風險管理問題並非主要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銀行在進行競爭性發卡,其實早已降低了所謂對申請人進行“親訪、親簽、親核”的要求,所以實體信用卡的風險也不小。
問題顯然確實還是出在虛擬信用卡打造了支付閉環,造成銀聯出局。
從這點看,央行與其說是保護客戶資金安全,不如說是要維持利益平衡。銀聯畢竟脫胎於中國銀行(行情,問診)體系,與傳統銀行業有著天然血脈聯系,保護銀聯利益,也是央行無法放棄的“義務”。 [NT:PAGE=$]
這件“義務”背后,對央行來說不也是好事么?互聯網金融不是要做銀行,它們要做的可是央行。這可一點都沒說錯。第三方支付出來后,金融脫媒愈演愈烈,傳統銀行業遭遇太多的挑戰。互聯網金融有太多繞過央行的地方。就拿這次的虛擬信用卡來說,央行此前並不知情。央行也是看到媒體報導才知道支付寶騰訊發了虛擬信用卡產品,事先他們並未向央行報備。
這樣的事情多了,感受到壓力可不單單是銀聯,估計連央行都會有壓力。只是現在這種情況下,徹底阻絕互聯網金融,估計輿論上都過不去。既然這樣的話,不如真正的去鼓勵這種金融創新。但別忘了,創新和監管,這本來就是金融世界的一種平衡。今後或許會越來越多這樣的場面,央行通過下面幾方力量的平衡,防止某一方力量過大,防止這種力量連監管都監管不住了。
所以虛擬信用卡很可能這樣結局:虛擬信用卡不會夭折,但很可能要被銀聯分杯羹:支援技術創新,讓銀聯介入線上支付清算,從而在金融創新與利益間找到平衡,這才是最好的一種結局。
剩下的故事,留給其他君挖掘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