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混合所有制從來不是好東西 歷史上沒有成功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6 09:46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此次三中全會決定中引人關注的經濟體制改革舉措。從概念的提出上來講,混合所有制經濟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到過,只是沒有作為改革的重頭戲。這次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搞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是推進企業層面的混合所有制化,特別是包括中央國企、地方國企在內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化。

對於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化來說,很多人以為最大的支援者和受益者應該是民營企業。其實不然。自晚晴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可謂“命運多舛”,甚至現在仍然有一些有歷史感的民營企業家,一聽說要搞“混合所有制”,心里就一陣陣發緊,不知是福是禍。因為我國近代以來的150年歷史上,混合所有制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從來不是一個“好東西”。民營企業在混合所有制中失去的主要是企業和資產,收獲的主要是血淚。


遠的不說,先說離現在最近的一次“混合所有制”運動——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國家政策在短短幾年內發生急劇變化,從原來命名為“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保護民族工商業”,急劇地向“一大二公”的模式改變。民營企業(教科書上被稱之為民族工商業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開始搞公私合營,搞“混合所有制企業”。一開始,在私營企業中增加公股,國家派駐干部(公方代表)負責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由“資本家所有”變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於領導地位;“資本家”喪失企業經營管理權。然后,對於“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民營股權,采取贖買予以快速國有化,或定息制度進行蠶食式國有化,十年定息期滿,企業完全被國有化。很多民營企業和品牌在這一輪混合所有制運動中消失不見,一代企業家紛紛凋零;存活至今的品牌如王老吉、全聚德、同仁堂(600085,股吧),仍然是國有企業持有經營,失去了家族傳承。民營企業家心中的“恐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此次“混合所有制”運動。

再往上就是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至1949年。眾所周知,國民黨秉承的是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但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是,在“民生主義”中,孫中山的主要思想是“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國家資本就是以四級國有企業“中央國營企業、省營企業、市營企業、縣營企業”組成的國有經濟體系;私人資本就是民營企業。用現在話說,也是搞“混合所有制經濟”,只是民營經濟要和國有經濟分工協作:凡是民營效果比國家經營效果好的,都應由民營資本來做;不能由民營資本做的或者有壟斷性質的,都應由國家經營;在當時條件下,一切天然資源與一切壟斷性事業“悉當歸國家經營,所獲利益歸之國家公有”,這些領域包括鐵道、商港、煤炭、鋼鐵、石油、水力、航空、大商業等。這種政策的實施結果,就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上升,到1944年國有經濟在工業產值中比重已經上升到約36%,1947年上升到42%,民營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這輪“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結果是眾所周知的。

事實上,中國搞“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歷史還能往上溯,那就是晚晴時期。晚清被迫對外開放后,民間資本對輪船航運業十分感興趣,想申請成立股份制航運公司,清政府根據傳統體制拒絕了民間申請。在具有相對先進性的官僚(洋務派)主導下,一種在舊體制框架下利用民間資本的企業模式被發明出來,即官督商辦模式--企業采用股份制,股份分為官股和商股,官股是政府或封疆大吏的代表,有“紅頂”和品級(即行政級別)但多數並不出錢,商股就是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家的股權,日常經營歸商股,最終控制權歸官股。這種“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先進之處在於,在官僚企業中引入了“企業家因素”,因此短期內獲得了成功。但是其根本問題在於“官股”和“商股”的不平等,不能真正按現代公司治理法則運行,官員慢慢掏空了整個公司,“商股”最後不得不退出。鄭觀應對此憤懣至極,寫下長詩《商務嘆》:

輪船招商開平礦,創自商人盡商股。

辦有成效倏忽變,官奪商權難自主。

總辦商董舉自官,不依商律由商舉。

律載大事應會議,三占從二有規矩;

不聞會議集眾商,股東何嘗歲一敘?

不聞歲舉查帳員,股息多少任所予;

調劑私人會辦多,職事名目不勝舉;

不洽輿情無是非,事事輸入糜費巨;

用非所學弊端多,那得不受外人侮?

名為保商實剝商,官督商辦勢如虎;

華商因此不及人,為叢驅爵成怨府。

這首詩需要慢慢地品味,細細的琢磨,之后能夠發現民營企業家的心酸和對官督商辦模式的極度失望。在官僚企業中引入企業家因素,比只聽行政指令的官僚企業是有一點進步,但有行政級別的官股和商股如何能平等,如何能按董事會規則行事,企業如何做重大資訊披露,企業如何不被掏空等問題,都是官督商辦體制不能解決的。事實上,這些問題也是今天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化必須解決的。當然,把原有的國有獨資企業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業,遠比發起設立混合所有制企業要難得多,前者有數不清的歷史包袱和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企業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財務數據即其他重要資訊的透明化、國有資產的估值、國有股減持的比例及價格等等。因此,這一次搞混合所有制經濟想要成功,必須要搞出新東西,是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的。

馮立果為經濟學博士后,獨立評論人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