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是智利地震的“余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1 08:36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雷揚
古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銅價十年間翻兩番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成昌;而壓垮智利的最后一根稻草,則是中國的增長放緩,以及隨之而來的銅價下跌。當銅價幾度逼近3美元/磅重要關口之時,諸多計劃中、乃至於已經開始前期建設的項目,紛紛宣告下馬。
2014年4月1日, 8.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至本文截稿時,地震共造成6人死亡,3人重傷。
此次地震,與2010年造成525人死亡,300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的8.8級強震,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對於智利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謂微乎其微。然而,智利正面臨的另一場來自大洋彼岸強烈震蕩的衝擊余波,似乎極少有人提及;而其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卻更加深遠:這便是中國經濟轉型及國際銅價下跌對智利帶來的巨大影響。
遠親不如近鄰
古人云,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用在智利和中國身上,最為貼切。盡管兩國分居南北半球、太平洋東西兩岸,地理距離相隔萬里,但是由於對銅的供給和需求,兩個經濟體被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在過去的十年,智利對華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不足9%上升至超過1/4。可以,來自大洋彼岸的需求,改變了智利的經濟結構;也使得智利的經濟周期,與中國極其貼近(圖一)。
以下這組數字充分明了銅業對智利的重要性:盡管銅業相關就業人口只占總就業人口的3%, 銅業相關稅收卻占總預算的10%,銅業值占GDP的15%, 銅業出口占到了出口總額超過一半。
可以,銅價沉浮起落,直接決定了智利經濟的興衰。對於一個坐落在地震帶上的國家,地震並不可怕;相反,震后重建往往會帶來大量商機,有利經濟發展。但如若銅價大幅下跌,對智利的影響,可謂是災難性的。
銅礦業鏈
在智利,銅礦的開發,遠不止採礦、運輸、出口那麼簡單。可以,銅礦業鏈已經觸及到了智利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智利便已開始開採銅礦。因此,易采的礦藏早已被發掘開挖,現在開採的,大都是藏於深山、較難挖掘的部分。
為了開礦,首先需要鋪設道路,建設城鎮,接下來進行大規模開挖,必要時還得建設新港口以便利出口。可以,在智利一座新銅礦投,帶動的不僅是礦業,更有房屋建築、基礎設施建設、乃至各種服務業。
礦業為招徠員工開出高工資,迫使社會其他行業為留住人才也提高工資,使得全民間接得益。據智利央行統計,自2009年1月以來,智利礦業工資上升約32%,而全社會平均工資僅上升22%。 銅業對整體經濟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
然而,這一切巨額經濟投入,只有在銅需求量大幅提升,銅價快速上升的大背景下,才顯得有意義。據統計,在智利,新開銅礦的平均成本高達每磅2.7美元。10年前,當銅價不足1美元/磅之時,以如此高的成本開礦可謂天方夜譚。
然而,當銅價上升至3美元、4美元、甚至在2011一度逼近每磅4.5美元之時,智利的吸引力開始凸現。畢竟,相比其他主要銅業出口國(贊比亞、秘魯),智利政局相當穩定,基建水平和勞動力素質,都明顯要高出一個台階。
於是乎,自2006年至2011年, 除去短暫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外資因看好銅價前景而大量湧入智利,開礦建廠。伴隨源源不斷的銅礦開採,經濟榮景一路而來;而整個銅礦建設周期,從初始的立項、勘測、到環境評估、行政許可,直至最后的開發建設,時間短則4、5年,長則7、8年,應該,只要銅價高企,建設持續進行,智利的經濟景氣便一路向好。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古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銅價十年間翻兩番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成昌;而壓垮智利的最后一根稻草,則是中國的增長放緩,以及隨之而來的銅價下跌。當銅價幾度逼近3美元/磅重要關口之時,諸多計劃中、乃至於已經開始前期建設的項目,紛紛宣告下馬。畢竟,相比數億美元的前期投入,項目投后損益難以平衡,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可能是數倍乃至數十倍。
與此同時,鄰國秘魯的銅礦項目正紛紛竣工投。秘魯的銅礦,由於開採難度較小,即使銅價降至2美元/磅,也能大體損益平衡。難怪,智利的經濟增長率,從2012年的5.4%下跌到2013年的4.1%,今年的增長預期,更是只有3.5%。這其中,投資增長率從2012年的12%跌到去年的0.4%, 智利央行更預計今年會有接近5%的負增長。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智利面臨銅價下跌,投資下滑之時,新任女總統米歇爾-巴切莉(MichelleBachelet)在3月初就任伊始,便提出增稅約82億美元(占GDP的3%), 推動全民免費教育。巴切莉在意識形態上中間偏左,善於打貧富分化牌拉票。她在就職演上曾經動情地“智利最大的敵人,除了貧富不均,別無他物。”對於已經焦頭爛額的投資者們,進一步增稅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其實,智利的困境,正凸現出了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狂潮落幕之后,各國如何轉型的難題。這一挑戰並非智利所獨有,澳洲2012年以來的經濟放緩也備受中國影響。當時的工黨政府應對無方,還強制開征“二氧化碳排放稅”(carbon tax), 最終在大選中一敗涂地、政權易手。看來,對於自然資源大國,自然界的地震海嘯並非那麼可怕。相反,如何面對而來自太平洋彼岸的衝擊,如何積極准備、有效應對,或許才是最大的挑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