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獲利手法之回歸平均線的魅力(理財系列之五)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次我們說到慣性在投資獲利中的威力,當投資者享受這種由慣性驅動的價格上漲時,他們總是盼望這股增長的氣勢可以盡量持續得長久。但現實不是神話,慣性的持續需要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才可以實現,而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嘗試打破現有趨勢的外部作用力。一旦新的因素突破成功,那么由慣性所驅動的方向就會變化,一個新的方向或拐點就會出現。這個新的變化方向,我們把它稱之為“回歸平均線”。
用更通俗點的話說,回歸平均線意味著“物極必反”。很多世界頂級的金融學家在研究股票價格波動的規律時都有共同的發現,他們觀察到,在大約3至5年的時間里,股票價格往往會有一次向歷史股價的平均線位置調整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過去的3至5年里,表現最好的股票會在未來的3至5年里表現很差,而過去3至5年里表現最差的股票會在未來的3至5年里表現得很好。這一規律在廣大研究人員總結各個發達國家的歷史數據時曾被屢次驗證,更有甚者,有人會把這個理論延伸到公司利潤等其他方面。
盡管在中國市場里,這一理論無論多么正確,絕大部分散戶通常都不會跟隨。因為很少有普通投資者能選好一只股票,然后堅定持有3年(當然,除了被套的廣大群眾們)。可是,這並不妨礙回歸平均線理論的魅力,它實在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在資本市場里真正賺大錢的技巧。從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分析,所有事物的發展在被市場全體接受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迅速放大和成長的階段。而市場的復雜性和資訊的不對稱,造就了投資者群體性的過度參與。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在一個復雜的群體中,大家總會集體性而且是相互作用性地過度反應。這種過度反應本身就是造就慣性后半階段的主要內部力量。
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說的是有一個老期貨交易員在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快要出臺新的貨幣政策的當天,在市場里無事閑聊著,突然市場開始劇烈波動,他於是不顧一切地跑到人群里,開始頻繁交易。在近一個半小時肉搏一般的博弈后,他走出人群,松了口氣,問邊上的人道:“剛才美聯儲發布的數字是什么?”聽起來多少有些可笑,但這位老交易員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賺了不少錢,而當他清掉所有頭寸,走出人群時,其實還不知道剛剛所謂的重要數據是什么。
這就是典型的市場參與者在相互影響下的慣性表現,恰恰就是這種無需真實外部動力推動,只需要刺激一次,就可以自我發展的內部過度情緒,把實物從理性的范圍推到非理性的遠處。也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現實與理性的原點的距離,造就了回歸平均線的操作空間。
就政治經濟管理而言,3至5年的時間也是回歸平均線所需的合理時間長度。美國總統的任期是4年,中國領導人也是5年換屆,而且以5年為一個經濟規劃的周期,也是當代東方(行情,問診)國家的經濟管理習俗。故此,世界經濟格局在3至5年的波段中輪回著、發展著,任何一個刺激措施都在這個時間段落里有所總結。例如2 0 02年開始的美國貨幣寬鬆政策到2 0 0 6年達到了資金泛濫的頂端,2007年的貨幣收緊又導致了延續至2012年的美國經濟大縮水。而恰恰是在2013年,美國才真正被確認為經濟穩步回暖,再次帶領世界經濟的再發展。在中國也是一樣,2008年開始釋放的4萬億天量資金,到2013年已演變成了改革開放之后的史上最長“錢荒”,5年時間已讓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圈輪回。
視野下放到公司和行業也是如此。一個外聘職業經理人來擔任公司CEO的人任期能有多少年?差不多5年。而中國的國企領導任期一般也是以5年計算一次,因為只要是有諸如副部級、正局級、副局級等行政級別的國企領導,都按照10年必須一換崗的政治組織原則來交替。說到這兒,也許有投資者會舉出中國股市里存在的反例,比如當年48元的中石油。不得不說,由於特殊的社會發展和歷史因素,確實有個別公司一直在走向沒落或者被超強的內部力量所左右。但是,從理性出發,就更廣泛的統計意義而言,萬事常有輪回,在金融界里,3至5年的輪回規律賦予了我們利用回歸平均線進行投資獲利的有趣世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