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需要中國什么?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在比利時歐洲學院發表演講,為歐洲之行畫上句號。
11天近90場的活動,世界力圖從中國這么密集的“魅力攻勢”中解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最大經濟組織碰出怎樣的火花。
從這次歐洲行的情況來看,荷蘭國王親自接機、法國榮軍院廣場上的隆重歡迎、德國總理私人晚宴、比利時皇家空軍戰機護航——幾乎習主席所到之處,都是最高規格接待,讓奧巴馬都妒忌了。從這種情況來看,歐洲似乎逐漸在轉變對於中國的態度,特別是自從歐債危機,以及美國指導下克里米亞事件惹得一身騷之后,歐盟顯然更愿意與中國構成一個穩定的互惠互利關係。
普通歐洲人從不久前中國剛租給布魯塞爾的一對大熊貓,找到“歐中合作令人信服的證據”。回到實際來看,無論是中國的經濟轉型,還是歐盟大病初愈之后的復甦,互相之間扶一把顯然也好過貿易戰背后捅刀子的影響。
實際上中國與歐洲的合作以及博弈從過去幾年中一直在不斷地升級。我們知道,歐洲的核心實際上就是德法,德國媒體以及前領導人當年就曾公開表示德國需要中國。而歐盟另一國--法國也大約如此。盡管從國家的運作上法國是歐盟里一個另類,一方面經濟不上不下,另一方面也和英國一樣沒有放棄大國夢想。當年靠著與中俄兩國眉來眼去,借以提升自身在歐盟與北約內部的地位。核心國如此,其他國家更不用提。
而真正讓中歐這次能夠走到一起,美俄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值得一提。
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曾經向中國拋出G2繡球,想要借此穩固太平洋(行情,問診)地區的控制權。於是中國面臨了第一次選擇——中歐還是中美,歐元還是美元,G2還是多極?當時高層的處理方式或許很有意思,先靠近美國借以抬升身價,緊接著對薩科齊見達賴提出抗議,取消參加歐盟峰會。這一步棋直接帶來的是歐盟在IMF投票權問題和人民幣作為未來可能的硬通貨的地位問題做出了讓步。此后,北京公開表示了對G2的沒興趣。
接下來的09年,美俄兩國互動頻繁,歐洲這時候實際上處於了利益交換的中間場所,這種情況下,與中國的越走越近絕對是勢在必行的。更不用提后來歐債危機實際上就是美元絞殺歐元的一次定向爆破。往近了看,烏克蘭事件實際上是歐洲兩邊不靠最重要的一次體現。美國擺明了拿歐洲當槍使,自己能源革命之后后方安全,就不管歐洲對於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嚴重依賴。尤其在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美俄的冷戰加劇,歐洲一直處於刀尖上跳舞的狀態。
可以說,恰恰是美俄的擠壓,讓歐洲與中國的關係在最近幾年迎來了破冰的機遇。
這幾年,歐盟不但在經濟上需要中國的訂單來走出衰退,而且在美元歐元這個重大問題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和最大的市場,擁有超乎想象的發言權。特別需要了解的背景是,我們可以從近些年的政治動作上看出,歐洲難以憑借自身勢力抵御美國的擠壓,上次歐元想要硬一把,結果剛跟中東談了沒兩天石油結算,不僅中東的小伙伴掉了腦袋,自己也被華爾街評級機構一把火點了后院。然而與歐盟不同,中國卻已經有能力獨立與美國在經濟戰上進行抗衡,這其中,有這幾年攢下的老本,同樣也有體制帶來的優勢。
歐盟需要看臉色吃飯,需要委曲求全,而中國恰巧又拿著歐盟想要翻身做主人的關鍵支援,凡此種種,都成為了歐洲依賴中國的關鍵因素。這種情況下,實際上習主席的歐洲行,其中的細節頗有值得玩味之處。
比如對於英國的過門不入,是否就是在對於英國徘徊於歐盟與美國邊緣的一種表態?荷、比、法、德的訪問,宣告著中國認可的是歐盟以及歐元的模式,而非英國這種墻頭草的性格。同樣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習近平的1735年地圖,是否也在一種暗示?
無論如何,按照目前的世界局勢,中國走出去需要歐洲,歐洲的去美國化同樣需要中國。在美俄兩國再度重燃冷戰的背景下,這兩個世界級的經濟體恐怕只能是越走越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