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馬光遠:為何必須保衛余額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27 08:55


作者馬光遠撰文:保衛“余額寶們”,為了中國金融的未來。

馬光遠:為何必須保衛余額寶?


早在鈕文新先生發布引發軒然大波的(《取締余額寶》)檄文前,各界關於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監管的討論已經風起云涌,筆者一直想找一個機會談談這個問題。感謝鈕先生提供了如此絕佳的機會,無疑,這個時候討論,會有更多人關注余額寶的命運。(鈕文新先生為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編輯注)

在闡述我的觀點之前,有必要先回應一下鈕先生博文中的兩個核心觀點:

第一,余額寶是不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余額寶的基本機理很簡單,無非是通過高額的回報,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然后通過和銀行的協議,獲得一個高於普通人的存款利率。很顯然,和很多金融套利產品一樣,這是一種管制利率下的金融套利行為,其本身確實如鈕先生所言“不創造價值”。然而,稍有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金融的本質不是金融產品自己去創造價值,創造價值是實體經濟的事而不是金融的事,金融的本質是“融通”資金,余額寶發現了利率管制下大客戶協議存款利率高於普通利率的事實,因而通過集合大家的資金,獲得了和銀行進行議價的權利,從而蠶食了銀行的利潤空間。很顯然,如果利率是市場化的,根本不會產生余額寶這樣的金融創新,更不會出現7%以上的回報收益。這就可以回答鈕先生的疑問,為什么在歐美日等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不會出現余額寶(但是,必須指出,由於套利空間的存在,貨幣基金在美國仍然是存在的)這樣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根本原因。如果說余額寶是“吸血鬼”,那不過是把銀行以前獨家壟斷從實體經濟“吸血”的權利給奪走了。眾所周知,多年以來,依靠壟斷地位壓榨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吸血鬼、寄生蟲恰恰是中國壟斷的銀行業。

第二,余額寶是否退高了全社會的融資成本?鈕先生的基本邏輯是,“當余額寶和其前端的貨幣基金將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將4%到6%的收益分給成千上萬的余額寶客戶的時候,整個中國實體經濟、也就是最終的貸款客戶將成為這一成本的最終買單人。”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余額寶出現之前,中國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並不低。銀行壟斷資金的供給,並借助各種制度的漏洞,以高額的資金回報將資金貸給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資金使用者,中國2900多家上市公司50%以上的利潤是16家上市銀行創造的就是一個鐵證。也就是說,中國資金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根源是銀行業的壟斷,而不是余額寶的出現。在銀行業壟斷資金供給的體制下,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即使用很高的利率也從銀行拿不到貸款,只能從金融二道販子手里拿到資金或者只能借助高利率。余額寶區區4000多億的規模,占中國銀行(行情,問診)業超百萬億的存款不到1%,指責其推高了全社會的融資成本,這要么是不做基本的小學算術題驗證,要么是胡言亂語。而且,補充一句,正是因為金融業長期壟斷不開放,才是導致中國地下金融活躍的原因,也是導致余額寶等金融產品出現的誘因。

即便如此,鈕先生的文章迎合了現有金融機構呼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所謂監管的需要,也迎合了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擔憂。不僅鈕先生本人直接呼吁“取締余額寶”,有些監管者和銀行業在余額寶的沖擊下,非常有動力利用輿論“合謀”扼殺勢頭迅猛的互聯網金融。在鈕先生的文章出現之后,銀行界的一些大佬一方面推波助瀾譴責“余額寶”,另一方面,一些銀行開始公然限制儲戶向余額寶轉賬。

危害卻不僅僅在此。鈕先生的文章之所以引人關注,一是其出位但又漏洞百出的觀點,二是其的確迎合了某種扼殺中國金融創新的勢力的需要;三是這種論調很容易在幾千年來輕視乃至厭惡金融創新的中國找到存活的土壤。中國人的傳統是不重視金融,並以“虛擬經濟”這種帶貶義的詞稱呼之,凡是一旦有金融創新出現,立即就伴隨著“防范金融風險”等呼聲。對於多年來一直不重視金融和金融創新的中國來說,一個新事物的出現,觀察者首先不是去關注其創新價值和意義,而首先關注其風險。這在中國的任何開創性領域,都似乎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對於新生事物,中國人只習慣於去防范風險,從而扼殺了很多創新事物。在鈕先生的文章出爐之前,面對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之間的廝殺和快速成長,社會上關於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呼聲就一直不斷,而鈕先生的文章恰好給這種急於監管的觀點提供了極佳的佐證。我擔心的是,在並沒有論證清楚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有何風險以及如何監管的情況下,匆匆出臺的監管措施不外乎和以前的很多管制措施一樣,不是真正去監管風險,而是將其一棍子敲死,徹底終結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要不要監管,這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究竟何在?如何監管?誰來監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肯定存在風險,但關鍵是,包括余額寶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勃興不過一年之久,不僅各界需要學習和認識,就是管理層也需要長時間的關注才能明確其風險所在。在互聯網金融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不明就里,以監管風險為名,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設置障礙,實屬倒掉臟水的同時連孩子都倒掉。在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問題上,筆者同意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的觀點。正如劉士余所指出的,當前,世界范圍內完善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制尚未出現,如何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仍然是一個普遍性的難題。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評價,目前尚缺乏足夠的時間和數據支援,因此要保留出一定的觀察期。因此,他呼吁:“在誠實守信的前提下,一切有利於包容性增長的金融活動,金融服務,都應該受到尊重。現階段,在監管原則上,要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發展,包容失誤,為行業發展預留一定空間。”用這個標準來看余額寶等金融產品,作為貨幣基金的互聯網變種,除了沖擊了傳統銀行業的壟斷利潤之外,未來會有何種風險,恐怕下結論為時尚早,而呼吁“取締”,則要么是別有用心,要么是極其愚蠢的念想。

本質上而言,一些人對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不過是余額寶沖擊了傳統銀行等既得利益者的巨大利益而已。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金融業的改革遠遠滯后於經濟現實,使得“金融”在中國成為一種極為昂貴的資源。金融壟斷一方面導致壟斷暴利,另一方面必然削弱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力。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但就金融業資產占GDP的比重、人均金融資產等指標衡量,中國金融業的現狀和中國的經濟地位完全不匹配。在人均占有金融資產方面,我們和美國、日本等國的距離則更大。1990年,美國和日本人均金融資產分別是中國的106倍和246倍,今天盡管差距大大縮小,但仍然在30倍以上,而在金融外交、金融戰略以及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等方面,我們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大國,金融小國。因此,打破金融壟斷,發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是中國成為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一個經濟大國,如果金融方面的競爭力太弱,只會在國際上淪為為別人做嫁衣的可憐蟲。

因此,對於管制森嚴、改革滯后的中國金融而言,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顯然具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那就是通過互聯網金融這種“門口的野蠻人”的介入,打破中國金融的壟斷,提升中國金融業的活力和競爭力。余額寶們在金融壟斷極其森嚴的領域,硬生生劃開了一個口子,迫使傳統銀行業轉型,倒逼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從而加快中國金融市場化的進程,這是多么偉大的創舉。其對中國做大做強金融之重大意義,堪比英國工業革命。扼殺了余額寶們,等於扼殺了中國金融業最有希望的未來,等於扼殺了金融強國之夢。

保衛“余額寶們”,為了中國金融的未來。(BWCHINESE中文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