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不在“說”而在“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26 18:23
和訊特約
現在國土面積的七分之一都被霧霾覆蓋,而解決霧霾的手段只有一個,靠天氣,不是風就是雨,目前唯一的就是等,“等風來”,等風將所有的塵埃吹走。沒有任何科技的投入或者是新的治理霧霾的有效方案出臺,而在霧霾的壓力下,想到了各種治理霧霾的方法,比如大力扶植電動車減少汽車尾氣,但這種方式好像有點不靠譜哦。
“你的城市霧霾在飄,我的海岸陽光妖嬈”,一句開發商的廣告語真正的告訴我們,現在需要的並不是名苑、海景,而是需要呼吸干凈的空氣。從幾年前黃沙滿天飛,到現在的“霧霾仙境”,大自然已經不止一次的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存空間在發生著怎么的變化。我們每個人也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從2013年9月的京津冀6身份的戰霾軍令狀,北京市長立軍令狀,將投入7600億元治理霧霾,到31省份簽署治理霧霾“軍令狀”,但根本就沒有改變現狀;面對政府的各種“狀”,公民也要求這些“狀”能夠起點作用,石家莊市民李貴欣拿著一份行政訴狀到石家莊市裕華區人民法院申請立案,訴狀中的被告是石家莊市環境保護局。
廣東政協委員李楚源的兩會提案就是霧霾天氣也是機遇,應發展霧霾經濟。霧霾催生了一種畸形的霧霾經濟,讓人認為賺霧霾的錢,也是一種發展手段,根這本就是對生態的不負責任,面對上億的銷售額,我們是該笑還是該哭呢?為此,我們連線了君領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分析師。
君領財富的分析師指出:為了治理霧霾,各個地區的確采用了很多方式,比如為了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大量引入電動車,但並沒有考慮到電動車的充電問題以及用電渠道,用電量的增加需要發電廠增加更多的供電量,而目前國內使用的電依然以火力發電為主。從這個角度看,是解決了一個問題,但另一污染源就更加嚴重了;如果說治污未達標,一般通過罰款的方式來進行懲罰,但罰款的錢依然是各個地區的財政收入,也就是公民繳納的稅費等,最終的買單人依然是公民。
因此,在面對霧霾的時候,老百姓已經有些麻木了,甚至於是“習慣”了,根本就沒有抱著霧霾在短時間內就能夠治理好的愿望;洛杉磯霧霾歷時27年,出臺了《清潔空氣法案》,隨后洛杉磯的空氣才逐年轉好。而巴黎一直有“霧都”之稱,20世紀50年代一年里平均多達50天左右的“霧日”,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1968年出臺,大約十幾年的時間才達標。
君領財富的分析師最後指出:巴黎的經濟數據,僅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就高達4000人,在一周內,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霧霾的危害越來越讓人恐慌,因此,“霧霾經濟”悄然崛起,大到空氣凈化設備,小到口罩,各種產品銷售額直線上升,但這些並不能真正的讓我們遠離霧霾。在面對水污染的時候,會出現全城搶水,核泄漏出現全城搶鹽,而面對著嚴重的空氣污染,我們卻莫可奈何,因為空氣無處不在。污染已經產生,就不能回避,及時治理才是上策,說一尺不如行一寸,只有真正有所行動,才是對自己對人民負責。只有當“霧霾經濟”衰退的時候,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時候。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