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余額寶:互聯網金融不是“金融寄生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26 09:39
近日,發展勢頭強勁的互聯網金融再遭“成長的煩惱”。
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呼籲取締余額寶,並給余額寶貼上“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的標籤。他還強調,各種“寶”將造成企業融資成本上漲,並舉例稱,在同樣是高儲蓄國家的日本,並無“余額寶”的出現。
與此同時,某銀行高大上的犀利語錄也在網絡熱傳,該人士稱,互聯網金融只是把十年前銀行干過的違規的事情搬上了網,最多隻是在分銷渠道上有所創新。基於此,傳統銀行會全面上浮存款利率迎戰,造成單位存款成本大幅上升。
為此,本報記者採訪多位互聯網金融專家和從業者,探討上述話題。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
余額寶本身就是一個貨幣基金,是一個相對低風險、低收益的品。余額寶出現井噴式發展,是由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的娛樂消費行為決定的,中國的傳統金融結構無法滿足草根和屌絲的金融需求。
余額寶是一個市場化行為,沒有任何行政強制。在互聯網上進行品銷售,貨幣基金的托管、監管等都遵循金融規範。因為發展得很快、很大就要被打掉,是一個非常不市場化的行為。
更值得關注的是,傳統銀行拿到相對稀缺的活期和定期存款,主要流向了央企、國企和地方融資平台。收益方面,已經越來越窄,而且大量急需錢的中小微企業,不得不去獲得民間借貸。目前民間借貸的高利率和可怕性,才是金融監管機構更應該關注的問題。
對於余額寶,應該關注其本身的創新,普通的基金品很難做到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規模。余額寶的成功,主要在於阿里巴巴對於流動性的管理非常精準。這一點,值得銀行學習,而不是否定。另外,在實體經濟裏面,金融體系佔據了整個行業利潤的50%—60%,是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堅定不移地推動利率市場化,才能讓中國金融市場重回良性發展的境地。
某銀行高大上的語錄,我認為是有失偏頗的。互聯網金融的巨大發展不是源自於簡單地把金融品搬上網,而是從消費者的年齡結構、對互聯網的信任程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發展。互聯網金融並不是“做了銀行十年前違規的事情”,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現在也做電商品,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具體數字公佈。傳統銀行不該採取扼殺的態度,而是學習和吸取經驗,從消費者的需求入手。
@融360首席執行官葉大清:
某銀行高大上的語錄是個命題,它暗含了一個假設:銀行的存貸利率差保持不變。銀行吸納存款的成本上升,這個假設意味銀行能夠對應提高放貸的利率。
事實上,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對存款、貸款品的價格(利率)擁有更多的定價權,將帶來一個結果——銀行存貸利率差將會縮小。銀行的利潤減少了,會流向哪裏呢?會流向資金效率更高的地方。
中國全社會的融資成本並不低,“融資貴”問題已經長期存在。我認為,2013年上線的余額寶影響有限,應該看到“融資貴”更重要的一個成因——90%的有資金需求的人不能享受正規金融機構的相對較低利率的貸款(銀行年利率8%—10%較常見,小貸公司10%—20%較常見),因而轉向融資成本很高的民間金融(20%以上)。
為什麼90%的人未能獲得銀行服務,原因有很多,包括信息不對稱,銀行風控“一刀切”等等。如果中小企業、個人消費者能夠有更多人從銀行拿到資金,意味實體經濟的貸款成本將大大降低。
@翼龍貸CEO王思聰:
我認為,互聯網金融事實上是在挖掘傳統金融的價值,通過互聯網技術做價值創新。直至目前,還沒有出現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影響,而只是一個補充,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另外,互聯網金融屬於普惠金融的範疇,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可以看出,央行的檔案中包含了普惠金融和惠民的內容。
從某種程度來,央視評論員的看法有些過於激進。傳統行業融合互聯網是一個發展趨勢,不可改變,新技術是解放生力的工具。互聯網金融對於分銷渠道的創新,也是遵循了互聯網的思想、用戶體驗、用戶價值。傳統金融應該學會如何應對,如何加強創新能力。
@愛投資CEO王博:
我認為,這都明銀行業對互聯網金融的威力有些忌憚了。以前是銀行對地壟斷,利潤率和息差都有國家的保護,坐享價格優勢。而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品大大提升了金融效率,降低了中間成本,這是社會的進步,必然淘汰低效的舊模式。
銀行應該從自身出發,想想怎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務質量。未來銀行的門市部會越來越少,甚至被互聯網取代,這就是降低成本的典型。銀行的利潤率必然會降低,所以必須降低成本。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業的平均工資一直排第一,這不一定是合理的。
余額寶貨幣基金投資的都是傳統的低風險金融品,一直都存在。以前沒人要取締貨幣基金,而現在要取締余額寶,這一定是動了某些人的乳酪。以后真正實現利率市場化,一切都由市場決定,供需會有一個平衡點,資金成本也會有一個合理的價格。
其實,銀行還是有很大發展優勢的,比如長期積累的客戶資源,只要自身改變思維,願意自我反省和革新,未來還是市場的主力軍。另外,銀行的牌照優勢會在開放民營銀行以后慢慢變小,不進則退將是所有金融從業者將面臨的結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