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誠信托案誘發中國式次貸危機并非不可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28 08:45


圍繞31日到期的山西振富能源一筆40億元信托產品的兌付,中國最大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601398,股吧)、管理人中誠信托、地方政府、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博弈還有繼續。工行董事長姜建清上周親自出面發表談話,表態工行不會向購買了該款產品並蒙受了相關損失的投資者提供補償,並將對所有合作伙伴進行風險審查和背景調查。他指出,信托公司必須更好地承擔管理自身產品的責任,同時投資者也要警惕包括道德風險在內的市場風險。”

過去幾年間,以高回報的理財及信托產品為代表的表外非標產品風生水起,大行其道。特別是近年在平臺貸款的解包還原和壓縮過程中,不規範的信貸產品通過“重新包裝”,搖身一變成高收益的理財或者信托產品,銀行實現了從風險資產的退出,通過代銷信托又錄得可觀的中間業務手續費,過去寂寞無名的中小信托機構趁勢大舉擴張,其手法十分激進、風險意識淡薄,“只要是政府項目或者銀行推薦來的就都閉著眼睛做,因為銀行的盡職調查早就做過了。”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有些“路子野、關係好、能力強”的信托經理,一年能開發出上百億的信托產品,並成功借助銀行券商的渠道銷售給投資者,各利益關聯方賺得盆滿缽滿,皆大歡喜,明星信托經理年新三五百萬甚至遠超過當年的保薦人。信托規模從幾千億擴張到數萬億,難怪西式方學者稱“那瘋勁真像是兇悍的西哥特人千方百計地想摧毀羅馬的城”一般。在這一輪信托業粗放式激進型擴張中,隨著“有毒資產”不斷入侵,風險引信早已埋下。用姜建清的話說:“我認為,就教育投資者了解信托風險而言,該事件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美國人在金融危機后反思美國式的金融創新“就像一只披著仁慈面孔的吸血烏賊,無情地將吸血的觸角伸向任何帶有金錢氣息的角落。”金融爆炸的年代,正是基於大眾的錯覺與群體性狂熱,金融工程師借助精心設計的數學模型,不斷創新型產品,抵押貸款被不斷地切割、打包,證券化為各種新概念產品。在繁榮的年代,高達30倍甚至50倍的高杠桿率所創造的財富暈輪讓投資者深信,投資銀行家們創造的不僅僅是眩暈的利潤,更是一種可以撬動地球的新金融模式。表面看風險被不同產品分散化了,而危機來襲時,各類金融產品和各家金融機構由於相互間密切而復雜關係而帶來極大的風險共振。大量代銷或者持有這些新型金融產品的機構,會在不知不覺間“慢性中毒”。如果一個環節出問題,那么其關聯方就難逃一劫。

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說明,金融機構復雜的金融創新工程並沒有成功創造出一個無風險的投資新世界,而是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新的系統性風險,其惡性膨脹的過程就是一個泡沫發酵恢弘的自我毀滅過程。發端於“兩房”6000億美元次級貸風險的2008年危機,就是通過“小齒輪轉動大齒輪”,潰敗之勢從華爾街幾家龍頭公司蔓延到整個西方世界,一幕幕失敗和崩潰的場景震撼了整個世界,也讓資本主義推崇備至的理念受到質疑。原來,視為“全世界以自由市場和資本市場為特色的美國式金融模如此脆弱”,18個月間,華爾街從一個嶄新的時代陷入到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紀金融大災難中,數十萬億財富蒸發,這場大災難摧毀了資本主義奉為信條的法則。

危機過后,對金融業道德風險的反思一直在持續。金融業的本質是通過掌握並運作他人的財富並進行分配,這種用別人的錢來生錢的金融體制中外皆然,其中道德風險是令人擔憂的重要風險。2008年的危機發生后,處在臺風眼的華爾街巨頭們深信“政府不會袖手觀旁”,果然在天文數字般的“拯救大兵雷恩”的行動中,作為被救助對象之一的美國國際集團在得到政府1800億美元的“救命錢”后,高管們居然花巨資到加州海灘去度假、到英國鄉村去狩獵。這成了媒體、議員和全民憤怒的中心,連奧巴馬總統怒不可遏:“這是對納稅人的侮辱,他們‘濫用’了投資者和納稅人的信任,他們對此怎么能覺得理所當然呢?”議員們發表電視講話要民眾“圍追他們,在超市里、在機場、在棒球場上……不管他們到哪里,我們都要圍追他們。”

無論是單一產品的兌付風險,還是系統性的危機機制被觸發,損失的往往只是投資者,而金融部門的相關人等,從產品設計經理到經銷渠道機構等,所有關聯方早已拿了該拿的獎金和花紅。無論投資者是跳樓還是跳海,都不妨礙基金經理和銀行家們的度假和狩獵計劃。因此,從防范金融系統的道德風險考慮,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杰·梅爾森教授認為,要有一套辦法,能夠讓他們做出有道德的決策。因為,在資源分配和資訊判斷過程中,人們不得不信任他們,“要確保資金在分配中讓投資者獲得收益,金融管理部門的官僚對整個流程式控制制中道德風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通過合適的激勵和控制機制,約束金融部門的道德風險。”

2008年華爾街的世紀大災難后,當政府代替納稅人決策,給商業性金融機構提供一種隱蔽的或者直接的擔保或救助時,旨在提振信心、降低對市場系統性沖擊的行為也極易助長道德風險。所謂“尾大不掉、大而不倒”,救助往往會鼓勵這些公司的持續冒險行為,“反正有人兜底,財政部和美聯儲不會不管。”

法國數學家雷內托姆有一個著名的突變理論用以解釋自然界很多明顯不連事件發生的原因。一個系統中的壓力由小到大,最終達到一個臨界點,這時候整個系統就會變得不穩定。從這個臨界點開始,發生意外的概率,也就是意想不到的崩潰發生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突變理論雖然不能準確測崩潰發生的時間,但提出應付的辦法就是采取措施進行減力,防止壓力大到危險的程度引起崩潰。現在,中國金融體系有三大風險:一是20萬億元左右的地方債務風險;二是20多萬億元的“影子銀行”風險;三是激增的銀行不良資產和以信托理財產品為代表的“表外業務”信用和聲譽風險。如果這幾重風險相互迭加,可能會成為觸發系統性風險的引信。

相對於近來陸續發生的系列理財和信托產品違約事件,中誠信托40億的信托風險事件不是信托業違約的第一單,也不會是最後一單。對任何一家金融機構而言,失去利潤可以賺回,而失去信用和聲譽就失去一切,因為信用和聲譽是金融業的生命線。現在,“影子銀行”滋生惡性蔓延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毒藥”,資金規模越來越大鏈條越拉越長,只要一個環節斷裂,最終會產生連鎖反應和骨牌效應,誘發“中國式次貸危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中國金融業要從今年大年初一的風險事件中吸取教,切實加強包括道德風險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