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占GDP多少才合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15 08:32
作者李國榮撰文,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居民收入和GDP的關係,以及GDP是由什么構成的。
近日,廣東、江蘇、北京等地近期披露GDP,不少發達地區人均GDP超過或逼近一萬美元大關,進入國際上所說的“中等發達國家階段”。但有專家認為,居民收入在人均GDP中的占比僅有四成,和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足以說明,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拉動,居民實際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到底多少才合理,這恐怕沒有標準答案,單獨拿出來,這個比重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民眾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還是說明了大家對於增加收入的期望。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居民收入和GDP的關係,以及GDP是由什么構成的。
悉尼:人均收入高,但經濟不平衡
吉米??陳在澳大利亞已經生活了20年。過去的20多年中,澳大利亞經濟的確表現不俗,人均收入也不斷增長。有數據顯示,澳大利亞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為47%。
不過專家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各個國家人均GDP的排名雖然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富裕程度和民眾生活水平高低的比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但並不像GDP總量排名那樣對水平高低的比較具有那么典型和直接的意義。一貫關心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吉米??陳也留意到,經濟數據上的繁榮並非是由消費拉動,繁榮的表象下實際上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並將阻礙澳大利亞經濟發展。
澳大利亞經濟繁榮發展很大一部分依靠礦業出口,而中國對礦產品的巨大需求更催生澳大利亞礦業的繁榮。但隨著對礦業投資放緩,新的經濟增長源泉未明,這就給澳大利亞經濟帶來新挑戰。
同時,澳元走高導致采礦業之外的第二產業中的其他部門陷入困境,其中制造業受到影響最大。專家說,曾讓澳大利亞人引以為豪的國產汽車霍爾登就宣布,將於2017年底停止在澳大利亞生產汽車,只保留銷售部門、配件分銷中心和一個設計室。這意味著有約2900人會失去工作。
當然,澳大利亞政府也已經注意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正值經濟的轉型時期,政府和當局對此非常憂心。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構成需要確保經濟從礦業投資向非礦業投資和營建活動的順利轉型。
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發展平衡很重要,經濟發展不平衡會影響經濟體的健康。為此在過去兩年時間里澳大利亞央行已經連續多次降息,希望經濟中的其他領域會崛起,抵消礦業衰落帶來的不利影響。
專家理查德森認為澳大利亞經濟整體發展前景仍較為積極。如果商品價格下跌步伐放緩,在兩州商品出口熱潮推動下,澳大利亞國民收入增長仍有可能重拾動力。澳元下降已經使得制造業、旅遊、國際教育等匯率敏感板塊壓力大減,工程、建筑及公共部門投資支出都在不斷改善。
挪威:收入和消費占比均為四成
挪威經濟高度發達,勞動要素在一次分配中占比高。據挪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2年,挪威人均GDP約58萬挪威克朗(1元人民幣約合1.02挪威克朗),當年,就業人口約262萬,GDP總值約2.9萬億挪威克朗。就業者人均稅前年薪46萬挪威克朗,社會總勞動報酬為1.2萬億挪威克朗,占GDP比重為41.64%。
從消費來看,挪威2012年私人消費占當年GDP比重為40.4%,政府消費占比21.3%。可以看出,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占比超過五分之三,而且私人消費接近政府消費的兩倍。2012年,挪威固定資產投資只占當年GDP的20.6%。挪威是開放型經濟,進口相當於當年GDP的40.7%,而出口相當於27.5%。其余為占當年GDP4.5%的存貨投資。
與宏觀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關注點不同,普通挪威人更關心工資能否保持增長。對他們來說,工資漲幅跑贏通脹率,確保生活水平不下降,更為重要。
在挪威,“公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這在收入分配上有很大程度的體現。挪威薪酬最高10%職員的平均薪資是薪酬最低10%職員的2.8倍。挪威人多數認為,公司主管薪酬漲幅應和職工一致。如果公司總裁及其他高管的薪酬漲幅控制在6%之內,比職工通過集體協商得到的4%漲幅高1%~2%,可以容忍。
挪威把不同行業職工平均年薪定義為該行業薪酬基準線,凡年薪低於基準線90%的,為低收入者。雇主協會和工會每年3、4月份舉行工資福利集體協商,提高低收入職工薪酬是談判的重點之一。
高度發達和穩定增長的經濟,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及民生項目支出在政府預算開支中的高比例,低失業率,低收入差,低通脹率,再加上源源不斷的石油天然氣收入的支撐,保證了挪威人的高幸福感並使之能夠不斷得以提升。然而,高物價,又把挪威人的錢包掏空了。
美國:消費為主的經濟結構
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人均GDP通常是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與年中人口的比值。2012年,美國的人均GDP按現值美元計算約為51749美元(1美元約合6.11元人民幣)。目前美國的經濟總量接近17萬億美元,人口約為3.1億。
美國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很大,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也很高。今年4月,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人均收入為37531美元,而2011年,美國人均GDP為48532美元。
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由個人消費、私人部門投資、政府開支和進出口相抵后的凈出口四大部分組成。個人消費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二,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私人部門的投資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約為16%,主要分為住宅類和非住宅類固定資產投資,其中以企業投資購置設備和軟件為主的非住宅類固定資產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接近80%,而住宅類固定投資所占比例不足20%。
此外,政府、聯邦政府和州以及地方政府的開支總和約占經濟總量的19%。近年來,由於國會兩黨在財政議題上反復博弈,聯邦政府的預算被套上“緊箍咒”,而地方政府在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稅收減少導致財政捉襟見肘。政府開支援續成為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
另外,美國的貿易赤字長期以來都是經濟增長的拖累,但近年來有所下降。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負貢獻率大概在3%左右。 (BWCHINESE中文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