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行情操作節奏:2月中下旬布局 4月逐漸撤離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滬深證券交易所已經公布了上市公司2013年年報披露的預約時間表,我們由此分析1月份至4月份A股市場的運行規律和熱點輪換的節奏,發現3月份權重股較好的年報業績將對大盤有正面刺激作用,而4月份由於績差股兌現利空,對大盤有一定的利空影響。因此,今年年報行情的主要操作規則可以是:在2月中下旬版面,到4月中下旬逐漸撤離。
1、2月份: 數量太少 影響不大
1月份預約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僅有32家。其中,26家公司集中在25日至30日披露年報。以2013年前三季度的業績看,32家上市公司中虧損的有新世紀(行情,問診)、金牛化工(行情,問診)、柘中建設(行情,問診)、鳳凰股份(行情,問診)、青鳥華光(行情,問診)、博元投資(行情,問診)、星美聯合(行情,問診)共7家公司,有一定負面影響。另外,1月份仍會有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警和業績快報,會對個股產生影響。
2月份預約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有142家,占到預約的上市公司總數的5.71%。以2013年前三季度的業績看,2月份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虧損的有28家,所占比例為19.72%,負面影響較大。同時,2月份交易日處於春節假期之后,大部分時間或將交投清淡,整體走勢看淡。
3月份:權重股扎堆下旬
3月份預約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有1078家,占到預約的上市公司總數的43.31%。僅3月26日至31日的最後一個交易周就有494家公司披露年報,占3月份預約公司數量的45.83%。也就是說,從3月底起年報披露將進入高度密集的期間。
以2013年前三季度的業績看,1078家3月份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虧損的有106家,所占3月份預約公司數量的比例為9.83%;每股收益在0.20元以上的有562家,占比52.13%;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的公司有44家;占比4.08%。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的有678家,增幅在50%以上的有239家。年報業績預增的有89家,略有增長的118家,預計扭虧的有19家,預計虧損的有28家,預計業績大幅下滑的有40家,略有下降的有50家。
1078家公司中,總市值在1000億元以上的有21家,2000億元以上的有8家。大市值公司主要在3月下旬披露年報,由於大市值股票多數具備高比例分配能力,多數業績理想,會呈現利好效應,因此預計對3月份下旬的股指表現有正面作用。
4月份:績差股兌現利空
4月份預約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有1236家,占到預約上市公司總數的49.66%。其中,4月24日至30日的5個交易日期間,共有468家公司披露年報,占4月份預約公司數量的37.78%,分布較為集中。
以2013年前三季度的業績看,4月份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前三季度虧損的有198家,所占比例為16.02%,占三季報342家虧損公司總數的57.89%,預計將產生負面影響。4月份共有29家*ST公司披露年報,占所有53家*ST公司的五成多,或許會引發市場對退市風險的恐慌。這些公司在行業上多為化工、機械設備、交通運輸,將造成板塊的負面效應。績差股處於利空兌現階段,市場或出現調整。
4月大市值公司披露時間集中在下旬,多數業績較好,具備高比例分配能力,預計將對家電、食品飲料、醫藥、商業等消費類板塊將產生一定的利好作用。市場如出現調整,消費類板塊因業績較好,會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年報激活大宗交易 不宜對高送轉個股盲目樂觀
年報臨近激活大宗交易 控股股東減持或藏隱情
隨著年歷換了新的篇章,上市公司2013年的成績大考也日益臨近。然而,銀江股份(行情,問診)、三五互聯(行情,問診)和長園集團(行情,問診)等公司控股股東卻在大考前將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在這重要時點,控股股東選擇減持的原因不盡相同,而其背后的邏輯值得投資者關注。
年底以來大宗交易市場持續火爆,根據資訊統計,滬深兩市近一周以來的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金額高達17.69億元,整體折價率為4.68%,其中2013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額達到29.24億元。在巨額的交易量之中,控股股東的減持占了不小的份額。
在智慧城市概念推動下,銀江股份2013年股價接近翻番,去年12月30日,其定增方案獲得證監會通過,而在1月6日,銀江股份卻突然登上大宗交易的榜單,廣發證券(行情,問診)杭州市天目山路證券營業部和海通證券(行情,問診)杭州解放路證券營業部共分12筆賣出950萬股,成交金額近2.3億元,成交單價22.74元,較當日收盤價折價近5.99%,接盤方同為機構專用席位。
公司公告顯示,這12筆大宗交易都為公司控股股東銀江科技集團在減持,減持之后銀江科技集團持股比例下降到32.53%,仍為控股股東,但對於減持目的以及后續減持計劃,公告並沒有提及。
三五互聯的控股股東龔少暉之前已經多次減持,1月6日,其通過控股子公司西藏山南中網興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在大宗交易平臺減持間接持有的250萬股,套現2077.5萬元,折價率2.81%。根據減持計劃,龔少暉還有可能繼續減持。
長園集團去年三季度后股價一路上行,公司1月3日公告稱,控股股東長和投資近期多次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根據大宗交易記錄顯示,長和投資分別在去年12月初和今年1月初分3筆合計減持2700萬股,套現2.23億元,整體折價率達5.9%。減持后長和投資還持有公司股份17.63%,減持比例達到3.13%。
在2013年年底,東源電器(行情,問診)控股股東孫益源通大宗交易合計減持公司1078.6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26%。交易記錄顯示,孫益源以每股5.8元賣出,套現6094萬元,溢價2.7%。減持之后,孫益源持股數下降至12.77%,只比第二大股東南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出5.25個百分點。
不宜對高送轉個股盲目樂觀
昨日,友利控股(行情,問診)、東方國信(行情,問診)、衛寧軟件(行情,問診)三家公司接連推出了高送轉預案。據申銀萬國證券大連營業部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滬深兩市已有13家公司推出了2013年年報擬高送轉方案,而友利控股憑借"10轉5派8元"方案成為近期現金分紅中"最闊氣"的一家公司。
友利控股2013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為"10轉5派8元"(含稅),預計派發現金股利3.37億元(含稅),從上月27日至1月3日,公司股價收得5連陽,累計漲幅12.46%。衛寧軟件的利潤分配預案為"10轉10派2元"(含稅);而東方國信則為"10轉10",擬不進行現金利潤分配。
去年年末,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未正式推出高送轉之際,市場資金就開始版面有分配預期的個股,不少個股連續漲停。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擬進行高送轉的公司近10家,但個股走勢已出現明顯分化;受股東減持及股價已提前表現影響,部分公司在高送轉預案公布后,股價反而出現"見光死"的情況,因此,投資者不宜對高送轉個股盲目樂觀。(.大.連.晚.報 .茅.晶)
評論: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從年報做起
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1月第一個交易日到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年報披露是固定時間段中的固定事件。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從年報做起,對於投資者實現一年的盈利目標大有裨益。同時,年初分紅也能夠讓投資者一年都擁有心理上的優勢。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投資者說,如果一年一度的年報披露期成為投資者的“保護季”,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股市文化。
分紅增強股市吸引力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早在2008年,證監會就發布新政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證監會分紅新規作出的第二次重大修改。其背景是截至2008年中期,共有110家上市公司超過10年沒有現金分紅,而其中最“吝嗇”的一家上市公司超過17年未分紅。
經過5年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分紅有所好轉。最新證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境內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家數占比分別為50%、58%、68%,現金分紅比例分別為18%、20%、24%。由此可見,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家數增多,但現金分紅比例仍太低。
現金分紅作為投資者回報的重要方式,在成熟市場中往往占據主導地位。但是,中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因受經濟、體制、金融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仍存在現金分紅高度集中於少數優質公司、分紅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足、成長性企業分紅水平總體高於成熟企業、分紅回報方式較為單一、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證監會新規鼓勵上市公司依法通過發行優先股、回購股份等方式多渠道回報投資者,支援上市公司在其股價低於每股凈資產的情況下回購股份。
事實上,上市公司分紅也有利於增強股市吸引力。企業分紅不僅能夠提高企業正常經營的動力,而且有利於市場資訊的交流與傳播,減少干擾投資決策的不利因素,從而減少股票價格與價值的背離程度。
別讓分紅成了雞肋
熱衷於博取市場差價,表面上看是A股投資者的交易習慣,實質上與上市公司的分紅機制緊密相關。一般來說,股息率是決定投資者是否長期持股的重要依據。如果能預期到未來相當長時間內較好的回報率,投資者更愿意長期持有,而不愿意博取市場差價。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A股現金分紅之所以背離了投資回報本意,與現行制度和投資環境關係密切,也有待改善。首先,現行的除息制度及紅利稅征收不合理。人們常常把股息與銀行存款的利息相提並論,但存款利息是不需要除權的。現金分紅比例的提高,應當和紅利稅的減免甚至取消成為配套政策,以真正鼓勵投資者信心。
其次,中小投資者不能享受分紅利益還與資訊不對稱有關。A股市場里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大凡推出良好分配方案(包括高派現方案)的上市公司,在分配方案推出之前,其二級市場的股價往往會被大幅拉開。而等到分配方案正式公布之時,那些先知先覺者正好趁利好出臺之際出貨。而在這個時候奔著上市公司的高派現方案買進相關股票的投資者,往往會落個套牢的結局。投資者投資回報未得,先就付出了投資損失的代價。現金分紅尤其是上市公司高派現方案,也因此成了股市里的多頭陷阱。
在很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看來,分紅實在難以成為獲取收益的主要手段。本應是提升上市公司價值的分紅往往成了被利用的題材,或者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如何完善分紅機制,讓它成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器,管理層可以做的事情不少。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