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寫在周年:誰來解除股指期貨的「熔斷」禁令?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文已獲作者獨家授權,文章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簡介:


高上,博士,海通證券(600837,股吧)期貨研究主管,15年證券期貨研究經歷,曾任中原證券研究所長、興業研發中心副總經理,萬家基金研究總監,海通期貨研究所所長。出版《中國股市十八年》。獲上證報、期貨日報、上期所最佳股指期貨分析師與宏觀策略分析師。目前擔任中國期貨業協會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期貨分析師俱樂部理事。

期指單邊限倉10手,平今倉手續費提高萬分之二十三以及保證金比例提高至40%等的禁令,市場的廣度與深度驟然變化,使得期指風險管理功能名存實亡,當今45萬億的A股投資完全暴露在風險敞口之下。

過去的這個周末,4月16日是滬深300上市的五周年與中證500和上證50期指上市的一周年。股指期貨的上市改變了中國的單邊做多市場格局。估值過高與經濟下行壓力是市場兩次拐點的產生的主要原因,股指期貨上市僅是導火索。股指期貨限倉後,市場的泄洪口被阻塞,反而造成了市場的負面沖擊,A股的風險管理功能與對沖功能難以實施。為此,周年之際,股指期貨回歸正常化理應盡快提到日程上來。

正文

過去的這個周末,4月16日是滬深300上市的五周年與中證500與上證50期指上市的一周年。股指期貨上市改變中國的單邊做多市場,A股終於出現了價格發現功能與風險管理工具。然而,期指IF與IH和IC的兩次上市,大盤都出現了大幅調整,真是股指期貨惹的禍?

從期指限倉後的A股仍在爆發的幾輪「千股跌停」來看,股指期貨或許只是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

1、股災再回顧

2015年6 月12日,滬指創出本輪5178點高點。6月13日,證監會宣布嚴查場外配資最後一根稻草,成為壓倒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6月19日2000只個股跌停,而在6月26日,上證指數下跌7.4%,「股災」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從6月15日開始到26日,9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已經跌去近1000點,但這並不是此輪「股災」的終點。

更實質的「救市」行動來自央行。6月27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同時降息0.25個百分點,定向降准0.5個百分點。央行雙降政策超出市場預期,有利於在情緒面上穩定市場信心。但6月29日,反而成為關鍵的、驚心動魄的「股災」擴大化的一周起點。

從6月29日到7月3日,A股市場出現多空大對決。

6月29日早市開盤,滬深A股指數再次深度下探,盤中擊穿3900點,下跌接近8%,雖然尾盤有所回升,但全天上證指數下跌3.34%,創業板指數繼續深跌7.9%。最大20萬億,人均35萬元.當天基金業協會組織13家知名的私募基金表態集體唱多.

7月1日尾盤再次出現快速下跌,當天上證指數下跌5.23%,創業板指數下跌3.47%,震幅超過9%,市場恐慌情緒再度蔓延。

當晚,證監會連夜再發出三大利好:滬深交易所將自8月1日起將A股交易費下調三成;券商自主決定強制平倉線不再設六個月的強制還款;允許所有證券公司發行與轉讓證券公司短期公司債券,從而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即便如此,前期獲利和去槓杆的資金仍組成了巨大的拋壓盤。在有明顯政府資金吸收大權重類金融和石油石化股籌碼的情況下,滬深兩市仍連續出現大幅下跌,到7月3日(周五),經過兩天分別下跌3.48%和5.77%之後,上證指數已經下跌到3700點以下,離本輪高點已相差1400點以上,「股災」無可置疑,市場驚魂不定。

在叫停多個做空股指期貨賬戶後,7月3日晚證監會宣布,將減少IPO家數和將籌集資金,並要注資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從240億元增資至1000億元。QFII額度將從800億美元調整至1500億美元,意圖引導海外資金入市。

7月9日(周四)滬指下探3373地點返身向上,市場的多空第一輪回合告一段落。

8月25日央行祭出「雙降」,隨後養老金入市等利好消息發布,A股短暫企穩兩日,在後續交易日中走勢跌宕叵測,令市場再度感到寒意,對股災後的政策與市場走勢越發感到困惑與糾結。8月底,證監會再次召集50家券商,為第二輪救市籌集彈藥。政府在「9.3」大閱兵前維穩市場的意圖明顯。

從第一輪救市來看,證監會意識到監管有漏洞、監管不適應、監管不得力,顯然低估了市場的力量,救市後股指滑落了上千點,反而是抽到斷水水更流,政府干預市場的預期效果沒有達到。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化有形之手為無形,可以說股災為監管層上了一堂生動的課,只是政府為此繳納了昂貴的學費。

2、究竟是誰惹的禍?

應該看到,當前金融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槓杆、做空、程序化等問題交織,從現貨到期貨、場內到場外、國內到國外,救市涉及面廣泛,不僅是資本市場本身,外匯市場、樓市以及海外市場出現了聯動,牽一發動全身,對我國金融的監管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戰。

我們注意到,市場有種聲音,認為股指期貨是股災的重要原因,管理層一方面在現貨積極提供流動性,另一方面,在股指期貨又限制流動性,反映了高層對股指期貨看法的分歧。期間中金所開倉手數由1200手降為600,隨後又降為100手,保證金由8%提升至30%,對正常的期指交易限制較大,引發了成交量的跳水以及基差波幅的進一步擴大,加大了對現貨市場的反向引導。

然而,股指期貨不是股災的罪魁禍首。正如武器可以成為侵略、恐怖的工具,同時也能成為和平和防恐的有利保障,衍生品作為IPO的一級市場、交易的二級市場之後的風險管理的三級市場,已經成為成熟市場管理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工具。

回顧歷史,金融期貨創設恰恰是全球金融市場開放後應對匯率、股災的產物。1971年7月由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制取代了固定匯率制,由此產生了通過外匯期貨來規避風險的需求。7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惡化,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國提高了利率,但失業率大增,於是再度降低利率。導致美國利率波動加劇,因而迫切需要投資工具來規避風險。尤其是,1974年美國股市暴跌50%,投資者不計成本拋售離場,市場缺少對沖風險的金融工具,促使管理者不得不通過創新來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首次推出包括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在內的外匯期貨合約。75年芝加哥期交所(CBOT)推出第一張利率期貨合約。1982年堪薩斯期交所(KCBT)推出股指期貨。全球金融期貨衍生品已占成交量的2/3。

然而,1987年的股災促使美國反省衍生品在股災中的作用,1988年5月格林斯潘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認為,正是因為中止了股指期貨交易,美國現貨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拋壓。股指期貨先於現貨做出市場反應,更多機構願意在期貨市場做出方向選擇,而套利使得現貨隨後跟上期貨的步伐,平滑了市場波動。經歷了87年的股災後,股指期貨在美國以後的市場暴跌中都發揮了明顯的規避風險功能。

我們注意到,國內監管層對此的認識水平參差不齊,仍然認為股指期貨套利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性,反映了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偏差,難道美國市場走過的彎路,中國還難以避免?

我們認為,配置檢查是引發行情轉折的導火索,槓杆、期指是助漲助跌的因素,股市上半年非理性暴漲為暴跌埋下隱患,這些是外因,背後的經濟增速不斷下滑是內因。

此外,這輪股災可能大大延後金融創新改革的步伐,由於國內的改革往往因市場倒逼而產生,股災與匯率的波動,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反而可能促使政府在金融大部制的改革中嘗試驚險一跳,加快金融在混業背景下的監管力度。

隨後政府救市目標逐漸下移,已由維穩股指到維穩市場信心,再降到維穩流動性,市場信心不斷遭遇重創,尤其是,監管層一方面在積極注入流動性,另一方面,清理配置,限制股指期貨流動性,救市的公平性、一致性與有效性遭到市場的質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看,災後後的信心恢復確實比市場的預期來得更長。

3、重新看待期指功能

股指期貨具有價格發現功能。統計看,凈空單提前釋放股指拐點信號。2013年2月8日凈空單從9千升至1萬4,市場階段見頂2400點;2013年6月3號凈空單首破2萬大關,市場暴跌6.24創下1849;2014年6月23日凈空單首破3萬大關,預示2000點牛熊轉世;2015年6月3日重上28000手,提前釋放市場見頂信號 。

然而,股指期貨的兩次上市引發的市場拐點是巧合嗎?2010年4月16日上市滬深300期指,但市場拐點在2009年9月出現的,而IC與IH期指是2015年4月16日之後的6月爆發的615股災,如何理解?

我們認為,市場估值過高與經濟下行壓力是市場兩次拐點的主要原因,股指期貨上市僅是導火索,如何沒有股指期貨我們很難預料股指攀升得更高,對市場殺傷力將會更大。

股災爆發後,7月6號中金所開始對現貨與期貨匹配檢查。8月26號分步限倉,9月7號單邊限倉10手。

限倉前期指吸收凈賣壓作用明顯:2015年6月15日至7月31日,股指期貨日均吸收的賣壓約為25.8萬手,相當於每天減輕了現貨市場3600億的拋壓。

限倉後風險對沖功能削弱。第一,套保盤因深度貼水與缺乏對手盤,門檻提高後散戶難以入場,機構也難以操作。 第二,采取不對稱限制,引發悲觀預期,基差繼續擴大,對現貨產生負面引導,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期貨市場無法做空對沖風險,導致更多投資者轉而拋售現貨,直接加大了A股的賣壓。 第四,國內無法套保,可能促使部分機構尋找海外避險工具,中國金融話語權旁落的風險加大。

周年之際,鑒於股指期貨「熔斷」禁令仍然沒有解除,期指單邊限倉10手,平今倉手續費提高萬分之二十三以及保證金比例提高至40%等的禁令,市場的廣度與深度驟然變化,使得期指風險管理功能名存實亡,當今45萬億的A股投資完全暴露在風險敞口之下。

為此,股指期貨交易的正常化理應盡快提到日程上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