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轉型闖關:“十三五”結構性改革歷史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11 08:40


轉型闖關:“十三五” 結構性改革歷史挑戰

書名:《轉型闖關:“十三五”結構性改革歷史挑戰》


作者:遲福林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2月

內容簡介

本書以“轉型闖關——‘十三五’:結構性改革歷史挑戰”為主題,力圖客觀分析“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趨勢和面臨的重大挑戰。本書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對過去改革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期待本書能夠繼續得到廣大讀者的厚愛,對“十三五”轉型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一、“十三五”:經濟轉型的歷史關節點

“十三五”,我國經濟轉型的歷史性特點十分突出:增長、轉型、改革高度融合,以轉型改革促發展是一個基本趨勢;轉型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市場空間;經濟轉型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轉型需要“闖關”。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重在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由此,釋放市場活力,釋放轉型發展的內需潛力。

1.“十三五”:經濟轉型的“最後視窗期”

(1)投資主導型的增長方式走到盡頭。當前,我國面臨著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嚴峻挑戰。以去產能為例,大部分行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並且由過去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煤化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蔓延至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再以去庫存為例,過去10年來大多數省市把房地產作為拉動投資的重要領域和支柱產業,連續多年房地產的高投資帶來庫存的不斷攀升。2015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接近7.2億平方米a,房地產高庫存加大了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客觀說,過剩產能、過剩庫存、過高杠桿的形成,既是投資主導增長方式的必然產物,又是投資主導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的實際反映。

(2)經濟轉型滯后加大經濟下行壓力。2015年,我國gdp增速為6.9%,總體經濟態勢平穩,但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這有周期性和國際性的因素,但根子在於經濟轉型滯后。總的看,經濟轉型滯后不僅加大了短期經濟下行壓力,而且增大了多方面對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前景的疑慮。

“十三五”:以經濟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

去杠桿的實際成效主要取決於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如果不能在產業結構變革方面取得突破,不僅現有過剩產能很難出清,而且有可能形成新的過剩產能。

這就需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並且爭取在“十三五”的頭兩年取得重要進展。

(3)經濟轉型正處在闖關的歷史關口。“十三五”,尤其是未來一兩年如果能夠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不僅能緩解短期經濟下行壓力,而且將釋放中長期增長的巨大潛力。反之,就有可能失去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並由此引發系統性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

2.“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拐點

當前,實體經濟領域兩種情況並存: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實際困難增大;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呈現新的趨勢性變化,產業結構、城鎮化結構、消費結構正處在加快變革的重要階段,新趨勢、新結構快速形成。在這個特定背景下,關鍵是謀劃好、把握好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以轉型發展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

(1)經濟轉型升級的突出優勢。我國是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發展戰略的回旋余地大。尤其是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無論是增長的趨勢、結構,還是增長的動力,都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變化。

——產業結構變革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當前,我國經濟服務化的趨勢正在形成。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都呈現出經濟服務化的鮮明特征。例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都集中在服務型經濟領域,並帶來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十三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明顯提升,估計由2015年的50.5%提升到2020年的58%左右,有可能達到60%,由此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城鎮化結構變革正由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轉型。“十三五”,我國的城鎮化不僅在水平上會持續提升,而且在結構上也會逐步優化。隨著居住證制度的漸次推開,從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轉型的速度將大大加快,並由此形成“十三五”轉型發展的“最大紅利”。

——消費結構變革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對服務型消費、綠色消費等需求明顯增加,使全社會消費規模不斷擴張,結構明顯變化。“十三五”,我國服務型消費將進入全面快速增長的新階段,由此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消費率有可能達到55%左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保持在65%左右,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2)經濟轉型升級與新一輪全球化的歷史交匯。全球進入“工業3.0”、“工業4.0”時代,產業變革風起云涌,正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再平衡的格局。

——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呈現歷史交匯。能不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機遇,在“工業3.0”、“工業4.0”的基礎上改造傳統產業,形成制造業強國的技術優勢、產業優勢,成為我國“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任務。

——我國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與全球新一輪自由貿易進程呈現歷史交匯。在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全球自由貿易進程明顯加快的新形勢下,如何把國內產業變革、消費結構升級和推動新一輪全球自由貿易進程有機結合,通過主動參與全球服務貿易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成為“十三五”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課題。

(3)抓住趨勢,順勢而為。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關鍵是把握好擴大內需的突出優勢,“出好牌”、“打好牌”。

——13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是轉型發展的重大利好。我國經濟領域的突出矛盾是產能過剩,根源在於需求不足。如果消費能夠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那么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就會增強,經濟波動就會有所減少,經濟增長就會比較平穩,產能過剩等問題就有解決的空間。

——產業結構變革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因素。“十三五”,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加快經濟服務化進程,將帶來經濟轉型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形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促進新產業和新業態的不斷涌現。

3.“十三五”: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時期

(1)經濟轉型面臨結構性矛盾掣肘。

——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當前,經濟運行面臨著的突出問題是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需求引導供給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供給釋放需求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隨著消費結構向多樣化、高階化、服務化的需求升級,原有的供給結構已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並存。若再用以往擴大投資的辦法化解供需矛盾,投資的邊際效應就會明顯遞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趨於減弱,還會使經濟矛盾和問題后延,更重要的是錯過化解風險的最佳時期,使潛在風險進一步積累。為此,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消費與投資的結構性矛盾。“十二五”以來,我國投資消費失衡的格局有所改善,消費率和消費貢獻率開始回升。但是,由於投資驅動的增長格局沒有根本改變,投資消費錯配的矛盾仍然突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比如,社會消費結構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已經形成,但服務業有效投資和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仍然存在著諸多政策性與體制機制性的障礙。

——政策與體制的結構性矛盾。化解經濟下行壓力,主要不是靠政策刺激,而是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與制度創新。以化解產能過剩為例:一是政策刺激要起到“托底”作用,尤其是金融宏觀調控,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二是要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素市場化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理順誘發產能過剩的相關體制機制,逐漸消除產能過剩的制度性因素。

(2)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

面對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攻堅結構性改革,闖出一條以結構性改革化解結構性矛盾的新路子。

——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變革。應當看到,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變革是新階段實現制造業強國的戰略選擇。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市場資源設定的重點要由工業領域轉向服務業領域,依靠市場力量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以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以結構性改革推動城鎮化結構變革。“十三五”,我國將進入人口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要有新思路,要以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

——以結構性改革推動消費結構變革。從當前面臨的突出矛盾看,實現消費驅動經濟轉型的重大突破,關鍵是創新消費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並且加快投資轉型。

(3)經濟轉型時期結構性改革的突出特點。

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結構性改革有其特定的時代內涵:以結構性調整為重點任務,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基本目標,以制度創新為重大舉措。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經濟轉型的矛盾與挑戰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不僅需要結構調整,更需要結構性改革;不僅需要政策調整,更需要相應的制度變革;不僅需要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更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以結構性改革為重點深化全面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從這兩年改革的實際進展看,有些領域的改革進展較快,並且有實質性突破,但有些領域的改革滯后,並出現了改革“打滑、空轉”的現象。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的難度和復雜性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在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理念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形成自上而下的共同改革行動,形成結構性改革的良好氛圍。

二、“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趨勢經濟發展的活力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

“十三五”,我國經濟轉型將呈現結構升級、內需潛力釋放的趨勢性變化,這是轉型發展的突出優勢與獨特“資本”。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關鍵在於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由此,不僅能緩解或者化解短期經濟增長的矛盾和困難,更重要的是將通過轉型升級引領經濟結構上一個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1.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1)“十三五”我國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我國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即從43%提高到47%。2015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50.5%,比“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要求高出3.5個百分點a。盡管如此,我國服務業發展仍有很大空間。例如:與印度、俄羅斯等金磚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低10個百分點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低20個百分點以上;與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實際需求相比,至少相差5~10個百分點。如果到“十三五”末我國服務業占比達到58%左右,意味著5年內還有約8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有觀點認為,當前服務業在gdp中占比快速提高,主要不是規律性的,而是工業投資下降、實體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從現實情況看,有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應當看到城鄉居民消費規模的擴張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服務型消費全面快速增長帶動經濟的服務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基本趨勢。在這個趨勢下,“十三五”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內,服務業占比年均提升1.2個百分點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2)服務業不僅速度在增長,而且結構也在發生重要變化。

從規模看,“十三五”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明顯提升;從結構看,與工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初見端倪,以研發、金融、物流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5%左右提升至2020年的30%以上,由此形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

(3)以服務業發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是實現制造業強國的戰略選擇。

——制造業為何大而不強?目前,我國制造業的人均產值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3,主要原因在於以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嚴重偏低。

——做大做強的關鍵何在?從發展趨勢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主要依靠以研發、設計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其基本趨勢是由生產型制造走向服務型制造。

——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對工業意味著什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不是不要工業,不是不走工業強國的道路,恰恰是工業轉型升級、工業強國的客觀需求。2015年,我國新產業增長較快,全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8%,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a。這與近幾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直接相關。

(4)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將引領經濟新常態。

有數據顯示,2008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只能達到70~80萬人;而2013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能達到150萬人左右b。也就是說,就業問題既和速度相關聯,也和產業結構相關聯。隨著經濟轉型升級,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將是擴大就業的主要載體。從綠色發展的角度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等因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的變革。根據初步測算,如果未來幾年服務業占比從50%提高到55%,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將下降14%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下降18%左右。可以說,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是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