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轉型戰略:認知商業的野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03 07:58
孔鹿
在e-Business、智慧地球之后,擅長以概念領跑的老牌IT企業IBM這次又拋出了新名詞。
將公司整體向認知解決方案和雲平台公司轉型之后,IBM這次在中國打出了“認知商業”的口號。
來自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的“野心”是:認知商業是繼“智慧地球”之后,IBM發布的又一次重大轉型戰略,它將引發堪比電子商務的又一次的商業變革大潮。
而業界好奇的是,認知商業何時能成為這家百年老店的業績新增長點?
轉型不是砍掉傳統業務
IBM首席執行官羅睿蘭(GinniRometty)在今年CES期間公開宣佈“IBM不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軟件公司、服務公司,而已經轉型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和雲平台公司”之后,曾有誤傳IBM會“放棄諮詢業務”。
2016年春節后再度面對媒體,陳黎明一開始就主動談起這次轉型。“發布之后有不同的解讀,IBM的業務是不是有些傳統的行業不做了?不是,在這裏我再做一個澄清。IBM在一些核心的傳統領域,包括我們的主機、高性能計算機(Power)、存儲,也包括很多傳統的軟件,我們依然會做下去。當然,像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社交及安全,包括雲平台、認知計算這個領域的轉型,也是勢在必行的。”
對於IBM的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陳黎明的觀點是就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傳統的IT行業在全球是呈下降趨勢的,但在中國目前下降的趨勢不像國外那麼迅猛。可以肯定的是,IBM在雲平台、認知計算領域未來的收入將會占到相當的比重。
事實上,真正讓外界對這次轉型頗為重視最為直接的原因是,這一次IBM正式提出了第三個品牌理念,也代表一個新時代的商業戰略。
“IBM105年了,從公司的集團層面,我們用過三個重要的品牌理念,一個是e-Business(電子商務)、一個是智慧地球,一個是認知商業,這三個大的品牌理念,代表的是我們的願景,而不只是IBM策略,它將影響我們的客戶和合作廠商。在今天這樣一個認知時代之下,創新將超越人們的想象,超過我們過去的習慣思維。”IBM大中華區總經理王天義這樣解釋道。
對於認知商業,羅睿蘭的觀點是“未來是認知的,而我們正朝一個認知的物聯網前進。”
作為最早從事人工智能、認知計算的公司之一,IBM從數十年前就開始在認知計算領域進行投資。2014年,Watson集團成立,2015年10月,成立了業內首個“認知商業”諮詢部門。
但即使如此,業界感慨雖然“e-Business”等品牌曾經成功引領時代科技步伐,但目前來看認知計算或者認知時代至今還是相當有空間感和距離感,IBM為何在這個時間點提出認知商業這樣一個概念?
而陳黎明的回答是,很多技術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其孕育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但是一旦到了一個拐點,它的成長就會呈現出一個級數增長趨勢。我們認為認知計算時代的到來就是伴隨這個拐點的出現。
對於IBM而言,在認知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有兩個標誌性事件,一個是十多年前IBM研發的計算機“深藍”(DeepBlue)戰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第二個是,2011年以這家公司創始人ThomasJ.Watson的名字命名的智能計算機Watson在經歷三輪的比賽后,最終贏得了問答節目《Jeopardy!》(危險邊緣)的冠軍。Watson7.7147萬美元的成績,把參加這個節目最聰明的兩個人類選手遠遠甩在了后面。
據了解,2011年參加《危險邊緣》挑戰賽的Watson,有一個功能就是Q&A(深度問答技術)。現在,WatsonAPI大家庭已有32個成員,到2016年底,WatsonAPI將達到近50個成員,且將繼續增加。相比從前,Watson的體積也縮小了90%,這意味IBM已將Watson從主大小縮小成3個疊放的比薩盒大小。
不過,如今的IBM真正想強調的不是這些在認知計算領域已經發生過的故事,而是一些真正在發生的事情。
開放的Watson?
最近,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對IBMWatson生了很大興趣,他甚至給自己幻想了一個名叫“吳曉波”的寵物:“我每天上網搜資料、寫作、跟人交流,我所有的知識儲備會跟他同步,無論是在智力上,對事件的判斷上,甚至他在情緒上。他能告訴我最近哪部電影最好看,最近哪篇文章最好看,最近應該到哪兒去玩。”
對於技術的革新,吳曉波的觀點是,如同汽車淘汰馬車,不是因為馬匹不夠健美強壯,而是因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一個新工具的出現,也就意味一個行業的轉折點時刻到來了。就如同汽車對馬車的替代,計算機對筆和墨水的替代,其實都意味行業轉折點的到來。在馬車時代的時候,可能這個城市裏面的交通、製造業、服務業都是圍繞那匹馬車進行的,倫敦100多年前一個重大的課題是怎麼處理那些馬糞。而當汽車出現以后,所有跟馬車有關的業鏈徹底瓦解掉了,而且速度比我們想象的快很多。因此,每一次業的升級都是工具迭代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Watson集團和首個“認知商業諮詢部門之后,2015年年底IBM將新成立的Watson物聯網部門的全球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第一個歐洲Watson創新中心,這裏將彙集1000位IBM開發人員、顧問、研究人員和設計師,與客戶及合作伙伴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並將作為一個面向數據科學家、工程師和程序員的創新實驗室,將認知計算與物聯網相結合打造新型互聯解決方案。
不過,IBM並不是一個人在孤獨地戰鬥。IBM合作伙伴的名單中還有蘋果、Facebook、Twitter,它也收購了像WeatherCompany等很多公司。
“因為在這個平台上你能夠唱的戲有很多,很多大戲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唱。這就要求我們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來參與。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生態環境,以至於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認知計算這個領域。”在陳黎明看來,智慧地球的概念之所以能夠這麼普及,正是因為當年IBM想作為前沿商業思想的引領者提出了這個口號,也是要同時成就合作伙伴,打造新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IBM在這個領域不一定一直都是做得最好的,但是至少我們為社會提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這樣一種理念,也成就了一批企業,推動了行業變革。
而IBM方面提供的數據是,目前已經有36個國家、17個行業的客戶都在使用Watson的認知技術。全球超過7.7萬名開發者在使用WatsonDeveloperCloud平台,來引導、測試和部署他們的新商業計劃。超過350家生態系統中合作伙伴及既有企業內部的創新團隊,正在構建基於認知技術的應用、品和服務,其中100家企業已將品推向市場。
此外,WatsonAPI每月被調用高達13億次,並且還在繼續快速增長。而IBMWatson業務集團也將以IBM1000多個學術伙伴關係為基礎,就開發技能及搭建網絡機會等話題舉辦研討會,幫助大學生能為將來從事認知計算、大數據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准備。
對於Watson在目前中國市場的落地問題,陳黎明給出的回答是Watson應用現在可以通過雲服務實現,哪怕在國內都可以通過API服務的方式享用到Watson技術和能力。但是它在中國的物理落地還需要一些時間。
不過,陳黎明也承認Watson的物理落地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解決很多本土化的東西,比如中文的語言問題,要想讓Watson到中國來,Watson首先要能夠聽得懂中文,而且中國還有很多方言。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訊飛與IBM在3月1日舉行的2016IBM論壇上一同宣佈雙方正式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此前雙方已經簽署備忘錄,在技術方面,雙方將致力於推動在認知計算算法、雲平台架構等層面合作;在業務方面,推動醫療、教育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發展契機。
據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訊飛研究院院長胡郁透露,科大訊飛的語音技術和IBM在認知計算和雲計算等領域的合作,將會實現真正的優勢互補和雙贏。
陳黎明強調通過伙伴關係,能夠帶來互惠互利,並讓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技術快速落地。“我有的時候開玩笑講,我看到這個蛋糕,這個蛋糕很好吃,我也很想吃,中間隔了一層玻璃。也可能中國有一家企業,我也看到這個蛋糕,也想吃,但是沒有這個能力。這時候如果我們兩家能夠合作,既解決了你吃蛋糕的問題,也解決了我吃蛋糕的問題。”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