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還保留粒體DNA?決定生存太重要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08 09:40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8日消息,粒體早已不是最初誕生時——大約20億年前——的細菌模樣了。在被生物共同的單細胞祖先攝食之后,直到現在,這種被稱為“能量工廠”的細胞器已經丟失了原本2000多個基因中的大部分,很可能是轉移到了細胞核內。依然有一些粒體基因保留了下來,數量取決於物種的不同。問題在於,為什麼還要保留這些基因呢?一位數學家兼生物學家對粒體在演化過程中基因的丟失進行了分析,他提出了一個解釋,即粒體DNA太過重要,以至於不能被整合到細胞核中,它們也因此演化出對抗粒體內部有害環境的能力。相關研究的結果發表在2月18日的《細胞系統》(Cell Systems)雜誌上。
“在許多情況下,‘丟失’的基因並不是不再存在了,而是細胞核製造了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再運送到粒體內,但是,當你可以在細胞核裏完成這一切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在粒體也保留呢?”共同作者、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博士后研究人員本·威廉姆斯(Ben Williams),“就好比你有一個中心圖書館,可以把你所有的書都放在裏面,但我們還要把其中10本書放到一個不太嚴實的小庫房裏。”
盡管我們與粒體之間的共存歷史已經相當久遠,但還有許多關於細胞與這些共生細胞器如何共存、如何工作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而且充滿爭議。我們知道,獲得粒體是生物演化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因為真核生物的共同祖先因此獲得了能量,從而演化成多細胞生物。我們還知道,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能擁有數十個,甚至數百個粒體,它們是我們生存的關鍵,能夠為肌肉、大腦等各個組織、器官供應能量。但奇怪的是,在几乎所有多細胞生物中,粒體一直通過掌握少數關鍵基因而保持獨立的狀態,盡管把這些基因保存在細胞核裏看上去更安全一些。
為了確定少數基因在粒體中如此必要的原因,威廉姆斯和論文第一作者、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員伊恩·約翰斯頓(Iain Johnston)對採集了粒體基因生的所有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輸入電腦。利用約翰斯頓開發的算法,經過幾周的運算,計算機給出了粒體基因在演化史中丟失情況的時間。
“幾十年來,有關粒體保留自身基因的可能原因,科學家提出了一些假,但都一直存在爭論,而這是第一次通過數據來分析這一問題”約翰斯頓,“這種方法是借助這樣一個事實,即從高度多樣性的分類單元中,我們可以獲得數以千計的粒體基因組,所以現在我們可以操縱這些數據,讓它自己話。”
分析顯示,粒體保留的基因與其自身結構的建造有關,否則就有被細胞核放置錯位的風險。而且,這些基因所在的DNA通過一種非常古老的形態緊密連結起來,從而不會被分解。威廉姆斯和約翰斯頓認為,這種通常不會在我們自身DNA中存在的設計,很可能就是防止粒體基因在粒體製造能量時不被分解的原因所在。
在粒體內部製造能量——以三磷酸腺(ATP)的形式——的時候,同時會生自由基。自由基也是受到輻射損傷的常見副物。從本質上來,粒體製造能量的同時也會伴隨一定的損傷,而粒體本身也能夠承受這樣的損傷。“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你需要有專業的工作者,因為細胞核並不一定能勝任這項工作,”威廉姆斯道。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粒體基因的丟失在真核生物界內呈現出相同的模式。這或許告訴我們,演化可能以同樣的路徑進行了許多次,而且並不總是隨機的過程。在細胞內部環境中,不同生物體粒體基因丟失情況的演變變得几乎是可預知的。“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過去歷史中的演化數據,就可以對未來發生的情況作出預測,為合成生物學和疾病探索提供巨大的可能性,”約翰斯頓道。
通過自己開發的算法,研究人員下一步的計劃是探索粒體疾病發生的原因。這類疾病通常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盡管這項研究還不能完全解決我們為什麼還保留粒體DNA的問題,但論文作者稱,研究結果的確為爭論中的許多不同觀點找到了一個中間地帶。(任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