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紅:央行松手不脫手 人民幣將不會持續貶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28 08:15
出人意料,8月11日起連續三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持續大幅下調,累計下跌了2848個基點,貶值超過4%,引發全球金融市場轟動。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匯改前的6.1162元,三日后下跌為6.4010元。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形勢走低的壓力下,亞洲區貨幣匯率,甚至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都普遍出現嚴重貶值。截至8月20日,馬來西亞林吉特匯率已連跌8周,創下近17年以來的新低。泰國泰銖、印度盧比、印尼盾、巴西雷亞爾等也都發生著嚴重的貶值。
人民幣是否會持續走低,已經吸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關注。
人民幣將不會持續貶值
“情理之中”,是此后大多財經金融領域專家對此次人民幣急速貶值的解讀。
“我認為這次調整是符合市場預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至於人民幣貶值的幅度,以及人民幣貶值持續的時間,仍存在分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理事兼副所長涂永紅教授說。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金融40人(cf40)成員丁志杰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相對穩定,不會進入貶值頻道。
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任澤平近日認為,人民幣沒有貶值到位,“短期均衡應在6.8~7,還在半山腰,給市場想象空間較大”。
任澤平同時也指出,人民幣匯率閃貶后將守在6.4~6.5一線,“央行短期不會給出明顯的放松或引發貶值的信號。上周央行凈投放資金達2600億元,釋放流動性進行對沖力度明顯加大。預計央行會繼續積極實行對沖政策,以維持流動性適度寬鬆。”
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人民幣匯率經過集中貶值后已趨於平穩,未來幾個月,將圍繞6.4一線呈現有升有降的雙向波動。
有專家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調整已經到位,當前的中間價基本能夠反映外匯供求關係,未來階段性貶值或升值將成為人民幣匯率市場運行的特點。
涂永紅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從中長期(半年以上)來看的話,人民幣趨於穩定,不會有太大的貶值。因為,綜合我國的經濟增長情況、國際收支的順差情況、資金供應情況來看,人民幣都不會大幅度貶值。並且,長期來看,人民幣還是有比較堅實的升值基礎的。
“造成短期壓力的熱錢流動在中國也是受到嚴格管制的,我們還沒有完全放開資本賬戶,所以,來自這種短期投資沖擊的壓力也不是太大。”涂永紅說。
“下一步,人民幣匯率怎樣調整,也要取決於國際國內的形勢。比如,國際上,美元如果真的退出量化寬鬆升息,那么國際資本肯定要往美國走的,這樣會給我們帶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涂永紅說。
“另外也要看我們貿易的情況。如果到了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中國今年實施的促進經濟增長的相關措施見效的話,我們的經濟增長、出口也將會有比較好的改善,那么,也會支援著人民幣升值。所以,短期(三個月到半年)來看,究竟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就要依據影響匯率變動的經濟因素了。”涂永紅說。
匯率貶值是一次性的
此次人民幣貶值始於8月11日開始的匯率改革。
11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表聲明,“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
此后,連續三日的巨大跌幅使市場產生人民幣匯率可能會“跌跌不休”的擔憂,更有傳言疑問“貨幣戰”或將打響,13日央行吹風會中回應:“這次改革主要是就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做的一次調整,調整以后,整個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
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13日表示,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中央銀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經過兩天的調整,逐漸向市場化水平回歸,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經基本完成。
丁志杰對法治周末記者說,事實上,此次匯率調整是一次性調整,一次性貶值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改革才是最核心、最有意義的部分。
“這次匯率貶值是過去貶值壓力的釋放,是一次性的調整,確實會對經濟、出口等產生影響,但因為是一次性的,也不會帶來太大的變化。但是,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之后,就會對經濟,特別是外匯市場和外經貿活動的參與產生重要的長遠的影響。”丁志杰說。
涂永紅教授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這次匯率機制調整,傳遞出一個很強的信號,人民幣匯率的未來是會更加市場化的。此次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是戰略性的,具有長遠和深遠的影響。
丁志杰說:“總的來說,這次調整的短期意義就是對匯率扭曲和貶值壓力的一次性釋放,長遠意義就是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
央行並未脫手
8月11日,央行發布的聲明里規定:“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丁志杰認為,中間價報價改革,以市場匯率——上日收盤價為基礎,提高了中間價的透明度和市場化,加上已經足夠大的上下2%的日波幅,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的框架已經建立,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重要一步。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怎么體現的呢?”丁志杰解釋說,“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的管理在於,一是中間價的確定,二是日波幅,即,每日圍繞中間價的波動幅度,現在央行規定的日波幅是2%。”
“過去,中間價是一個黑匣子,央行對中間價有很大的決定權。比如,過去人民幣兌美元的市場匯率都在6.2以上,但中間價一直定在6.1左右。這就是說,中間價的嚴格控制,無論市場怎么波動,匯率都會被固定在一個水平上。”丁志杰說。
“而這次改革,提出中間價要參考上一日的收盤價,也就是中間價要和市場匯率掛鉤。央行對中間價的干預因此被約束,使得匯率的形成有了透明的機制和清晰的規則。這就意味著央行把對中間價很大的決定權,交給了市場。”丁志杰說,於是,此次改革后,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間價的下跌。
“此次人民幣貶值把過去長期積累的貶值壓力、扭曲點給釋放出來,而未來匯率趨勢怎么走,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由經濟的基本面決定。”丁志杰說。
“以后政府對匯率的干預會逐漸減小,當然肯定會繼續干預,因為我們自身的匯率制度本身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平時是按照市場的供求狀況來決定匯率,但是如果匯率偏離到極端程度時,將對整個國家的實體經濟,或者金融穩定造成危害的時候,中央銀行肯定還是要出手入市干預的。並且中國也是有這種干預的能力和手段。”涂永紅認為。
結合媒體報導,此次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調整,央行並未采取干預措施。“可以說此次人民幣貶值,央行確實是松了松手,但是並未脫手。”涂永紅說。
興業銀行(60116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媒體記者表示,央行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決定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變革,這將有效提高人民幣中間價的波動率,這標志著人民幣匯率正式打開了通向完全自由浮動匯率的大門。
“未來階段性的貶值或升值將成為人民幣匯率市場運行的特點。”連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對於此輪匯率形成的機制改革,國際輿論也大多持積極態度。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14日發布報告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形成機制性變化具有正面信用影響,此舉將提高人民幣靈活性,並支援資本項目進一步開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在評估是否將人民幣納入其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最終結果預計在今年晚些時候公布。
imf15日表態稱,中國的最新匯改措施是極具激勵意義的,有助於使人民幣在未來幾年實現自由浮動。更重要的是,在人民幣於匯改期間貶值了近3%之后,imf仍維持了其在今年5月時“人民幣不再被低估”的評判。
imf中國工作組負責人markusrodlaue在電話會議中表示,中國正在不斷從一個緊緊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匯率體系向一個更開放、靈活、更基於市場條件的匯率制度轉型,人民幣應該能在兩至三年內實現自由浮動。
德意志銀行經濟分析師布雷特·瑞安亦表示,人民幣貶值不會對美國經濟增長或就業產生實質性影響,“如果中國采取措施穩定經濟,反而利好全球經濟”。
多重因素促匯改時機
多位專家分析認為,此輪人民幣的貶值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匯率的調整符合目前市場的要求,多重因素的累加為此次匯改創造了時機。
連平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貿易順差總體收窄,但是,由於中間價彈性不足,一直以來累積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得不到釋放,此次央行的匯改,使得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得到集中釋放,市場無需大驚小怪。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修正也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復甦。
南方基金首席規則分析師楊德龍分析認為,過去半年,美元相對於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持續升值,而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卻不跌反升,嚴重偏離了均衡匯率,加上市場預期下個月美聯儲可能加息,人民幣貶值預期強烈。
涂永紅認為,除此之外,從國際收支情況看,人民幣是應該貶值的。7月份出口嚴重負增長,維持過高的人民幣,不利於民生。再說,中國的進出口需求彈性不小,變動匯率絕對是改善貿易收支的有效手段。這些年中國的對外收支從巨額順差到現在的基本平衡,人民幣超過30%的升值是重要的推手。目前,應該考慮人民幣適當貶值了。
“由於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存在,國際熱錢不斷進行套匯操作。鑒於此,央行果斷采取一次性大幅貶值的規則,大大減少了套匯資金的盈利空間,給寬鬆貨幣政策留足了空間,同時會有利於刺激出口回升。”楊德龍寫道。
有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一步到位的貶值方式不易形成單邊貶值預期,可以減少“恐慌性”跨境資本大量流出。人民幣快速貶值后,也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預計貶值影響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企穩,未來在升值預期下,不排除資本重新回流。
涂永紅還特別強調,imi工作人員在近期初步完成的一個關於sdr定值檢查的研究稿中提到:“如果人民幣要加入到sdr里面去,國際社會比較擔心的是我們的匯率和利率。利率的市場化我們是走在前面的,但是匯率方面‘央媽’的手以前抓得還是比較緊的。”
“所以,要滿足國際社會的期待,我們的匯率要向日元、新加坡元的國際化看齊,要打消國際社會對我們的顧慮。他們實行的都是由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中,據說日元是自由浮動,但日本的央行是經常干預的。”涂永紅說。
也就是說,這次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也順應了imf在sdr定值檢查時對中國提出的要求,讓匯率決定更加市場化和國際化,因此可以視作人民幣爭取加入sdr的一個努力。
因為,正如涂永紅教授此前所講述的,“加入sdr要求以匯率市場化為前提,比如,人民幣國際化后,如果政府多干預,市場就不會滿意。另外,人民幣加入sdr,當計算sdr匯率的時候,如果匯率不是市場化形成的,可能就會被扭曲。”丁志杰說。
“長期來看,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也一直是中國匯率機制改革的目標。因為我們實行市場經濟,主要讓價格發揮調節作用,而且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機制在資源設定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機制就是價格機制。匯率就是一種重要的價格,是一國貨幣的價格。”丁志杰說。
受訪專家涂永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