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動態】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布問答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21 11:35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旗下中高階招聘平臺智聯卓聘於8月16日在第十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聯合發布“2015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該報告全面展示了近年來留學人員留學國家、專業方向、花費、收獲、發展趨勢等,並對留學人員回國原因以及就業、創業方向、狀況等進行了深入分析解讀。
報告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發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智聯集團首席執行官、智聯卓聘創始人郭盛出席發布會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q:如何從智庫和輿論社會導向方面去引導真正的創業創新?
王輝耀:同質化的創業確實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常見的現象。創業其實是需要經驗和一定的人脈關係的。現在的很多創業其實是隨著網絡和移動通信的發展,將服務性的行業照搬到網上,這個是在大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的現象,但創業還是要避免盲目性。借助技術的優勢和技術的網絡和風投的資源,可以很迅速地將創業做起來,但是創業畢竟還是需要管理經驗、服務意識和優良的團隊,僅靠技術和創意本身恐怕很難成功地去創業。這個也是一個競爭淘汰的過程,技術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就像媒體一樣,無論何種媒介形式,其最核心的價值還是內容。創業本身跟留學並不矛盾,海歸有留學海外的背景,能夠有服務的意識、職業的道德和國際化的視野等,這些都能夠對日后的創業起到促進作用。
郭盛:我很感謝能和ccg有這次的合作,這是國內第一次用嚴肅和實踐的角度去探索海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也是第一次有報告來深入研究這個問題。現在人們對於海歸的認識還是比較表面化和標簽化的,比如說“富二代”等等,但真正深入的了解卻還是比較欠缺。此外,雖然現在對海歸的問題研究地比較多,但更多的是對於老一輩的海歸,而這個報告則是在這個領域內第一次去研究和探索80、90后的海歸到底是怎樣的模樣。這個也是這份報告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海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在生活服務領域講求的是銷售,是市場,更需要接地氣,全面地了解中國社會,需要了解規則和潛規則,而海歸在這方面卻有所欠缺。當創業進入本地化的領域,海歸發揮的作用會比較有限,而一旦進入技術領域,海歸的優勢則展現的比較明顯。從實際案例來看,海歸有非常強的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其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自身的優勢,進入更加專業和技術性的領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創業本來就不是適合所有人的,而海歸創業其領域可能更窄,這會是非常大的阻礙。
q:報告中提及越來越多的海歸回國選擇創業,那么我們已有的一些大型企業想要吸引人次是否會更加困難?
王輝耀:現在提倡的創業創新其實質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創業創新,讓所有的人都去創業是不現實的,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種敢於創新的精神,這是值得提倡的。這樣說來,其實並不會妨礙到本職的工作。調查也發現,雖然海歸創業的比例在上升,但實際上海歸回國就業的比例還是占據了主要部分。目前中國確實是需要進入創業的時代,以前都是政府包攬一切,但現在則更加倡導個性,倡導創新,這對於國家而言是有利的。創業本身而言與就業並不矛盾,就業后不斷創新自己其實也是一種創業。智庫所進行的研究,中國現在需要大量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包括智庫、基金會等,非盈利性的公益機構等可能是海歸創業的最大機會,也是海歸人才更加關注的領域。
郭盛:以前海歸最希望進入跨國企業,而跨國企業本身也更青睞海歸人才。但目前這個趨勢則有了變化。首先,跨國公司選擇本土人才越來越多,以前英語好是進入跨國公司的必須項,現在這個要求則相對降低很多。其次,海歸選擇跨國公司也不像以前那么熱衷,在報告中我們也發現現在的海歸會選擇創業,選擇民企等,這個趨勢增長遠遠是大於跨國公司的。我並不覺得這個趨勢是可逆轉的,反而我覺得這是人才更多元化的流動,是對於經濟發展很好的推動。
q:智聯卓聘主要面向中高階的人才,而海歸也是屬於中高階的人才,其更多的選擇創業的情況下是否會給招聘帶來困難?
郭盛:當前人才競爭非常激烈,海歸是人才中素質很高的一個群體,所以很多企業很喜歡海歸,尤其是民營企業。此外,目前人才市場中海歸人才與本土人才實際上勞動力價格差不多,但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他們有自信,但他們也能更多的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而並不是非常的自我。所以這對於我們的業務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覺得海歸這一類人確實是需要社會去更多地關注的人群。現在的年輕海歸缺少代表性的人物,偶像的缺失和人群關注度的缺失還是相當嚴峻的問題。
q:海歸報告中提及,海歸逐步能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王輝耀:從2013年到2015年,移動通信技術尤其是微信等社交軟件呈現爆炸性的增長,不同的朋友圈從客觀上為海歸回國后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歐美同學會在最近一兩年的拓展速度也相當迅速。時代在迅速地發展,國家也更重視海歸群體,包括我們智庫也連續舉辦了相關的活動,這樣也進一步增加了海歸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中國進一步走向開放,海歸回國的人數也在增加,這也客觀上為其融入創造了條件。
郭盛:現在海歸在國外留學期間,假期回到中國實習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其留學期間與中國還是保持了相當緊密的聯系,並未完全隔斷。並且由於科技的原因,通訊等方式的發展海歸在留學期間接觸中國的機會也顯著增加,與中國的聯系緊密能促進其回國后更好地適應和融入中國社會。
q:報告中指出,海歸回國創業最看重的是人脈關係,其最大的困難是人際難。這與國內的創業者看重的因素和困難是類似的。那么兩者的困難有什么差別呢?
郭盛:這就類似於感冒與發燒,兩者的症狀是相似的,但其痛苦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對於國內創業者來說,可能更大的問題是認識但是不知道怎么打交道,但是對於海歸來說,認識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個人際關係的困難的門檻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差異。
王輝耀:舉例來說,海歸知名的房地產商幾乎沒有,但是海歸創業也需要關係,這種人脈關係主要是國際上的。比如其要在納斯達克上市,需要認識國際律師、國際會計師等,而國內的關係則更多的是官本位,要與政府打交道。兩者都重視人際關係,但是具體的角度還是存在差異。
q:海歸創業怎樣更好地把創業與中國戰略的大背景相結合?
王輝耀:海歸回國從事的領域大量的是在高科技領域。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中,海歸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比如“一帶一路”戰略,沒有人才的先行和人才的儲備是不可能實現的。海歸回國以前帶回來的是技術,之后是模式,現在則帶進來的是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模式,未來海歸更重要的是帶出去,將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思想帶出去。未來中國不但要“引進來”,更加要“走出去”。海歸有全球化的視野並且更好地掌握了國際化的語言和文化,將在中國未來進一步開放和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q:海歸在創業前在國外大概需要待多久?
郭盛:待到你準備好了為止。這個“準備好”其實是有兩個“積累”,一個是積累到對行業足夠的理解,另一個則是積累到足夠優秀的團隊。行業的理解具體是指靠譜的商業計劃,以及優秀的技術等。這兩個“積累”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這個時間至少是在五年左右。
王輝耀: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一個海歸需要成功創業需要七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我們發現成功創業的海歸,都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經歷。第二是高學歷,至少需要是碩士以上的學歷,甚至是博士。第三,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高層的管理人員基本都是相互聯系密切的。第四,參加過社會網絡,成功創業的海歸基本都是在各類活動中比較活躍的人。第五,拿到風險投資之后創業成功的幾率會大大增加。第六,在大城市創業成功的案例更多,當然現在二線城市海歸的成功創業也在增加。最後,北美國家海歸創業成功的比例比較高。尤其是美國如矽谷等本身有創業的文化,其次則是美國留學的人群也比較龐大,能夠積累到足夠的人脈資源和優秀的團隊。
q:智聯卓聘對於海歸創業就業有什么幫助?
郭盛:智聯卓聘是一個高階的網站,所以我們有很多海外的資源,包括企業、人才等各個方面。對於海外留學生而言,可能你需要挑戰一下自己去夠一些夠不到的企業,同時也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所以需要去比較高階的網站尋找相關的資訊。
q:海歸留學生如何匹配中國的發展戰略去施展自己的才華?
王輝耀:十三五規劃中人才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未來國家會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那么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優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其次則是教育的創新和思維的創新,尤其是大學的改革和人才的引進,沒有這些方面扎實的基礎,十三五規劃是很難有效地推進的。目前中國逐步開放海外人才到中國內地來掛職,做助理和顧問等相關職務。這個應該大幅地放開,這樣才能充實我們社會創新的基礎和支撐。十三五規劃中應該進一步增加對於人才的重視,另一個則是增強對社會企業的創新和扶持。未來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國際化的人才,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都不能僅由國內的人才來拉動,而需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才來拉動。
q:女海歸在創業實現自身價值和個人生活方面怎樣達到平衡?
苗綠:這其實也是女性高層次人才的一個問題,現在的80、90后女海歸其實更缺乏代表性的人物。女性的成功幾率本身就比男性要少,其參與公共事務的欲望也並不是很高。海歸女性在留學海外后能更加自我,而女性的自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受排斥的,而海歸女性具有明顯的文化烙印。我覺得海歸回國除了帶回技術和商業模式以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帶回來了思想和文化。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作用在於多元化,多元化是一切創新創業的源泉。海歸女性應該更多地保留自我的意識,只要自己覺得幸福,就沒有什么不可以。
q:海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體能起到什么作用?
王輝耀:中國的“一帶一路”在國內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但要讓國際上的人去接受則還需要采取一種國際化的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這樣的話就必須要有一大批懂國際事務、公共外交、國際文化和語言的人才。比如說現在中國還缺乏懂“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語言文化的人才,這在推廣中其實很不利。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吸引全球人才來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比如亞投行、絲路基金等的建設可能更多的就需要海歸來推動,中國的國際化人才需求在未來不但是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已經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引進來”的改革開放,而未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在全球事務中的參與則是新階段的改革開放,是“走出去”的改革開放,未來我們需要大量的國際化人才從中國“走出去”,而中國目前在這樣的人才儲備上還是有所欠缺,可謂任重道遠。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