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國經濟之觴 增速不及3%的新常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記者巴塔什(JEFFRY BARTASH)撰文指出,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大要素人口和生率現在均對美國高度不利,這便決定了美國經濟在未來相當時間內都只能以不足3%的低速度增長,而這必然會導致美國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發生巨大變化,削弱美國的全面國力,甚至加劇國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緊張與對立。更可悲的是,能夠改變現實的各種方法,短期內在政治上卻又大多是完全不可行的。

以下即巴塔什的文章全文:


成百上千萬的美國人都想要找一份全職工作,但是到現在還無法如願。勞動者的報酬增長速度只是堪堪能夠跑過通貨膨脹。從聯邦到州,再到地方,各級政府為了讓未來預算不至於脫出控制,都已經絞盡腦汁。

所有這些小病同時發生,便造成了一種大病——經濟增長遲緩。

美國被套上了約束衣。誠然,經濟復甦於2009年年中開始以來,美國一直穩健保持大約2%的增長速度,但是這距離3.3%的歷史平均水平顯然還有相當距離。事實上,美國經濟已經連續十年未曾實現超過3%的增長了,這是國家現代歷史上僅見的一幕。

政治家們顯然是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利用美國經濟的疲軟作為武器,希望藉此獲得2016年入主白宮的機會。共和黨參選人傑布-布什就將實現4%的增長作為自己選戰的初步口號。

我們還是現實一點吧。不論具體政治陣營,几乎所有經濟學家都相信,4%几乎就是個遙不可及的幻夢。甚至,盡管對於經濟到底需要怎樣的幫助依然存在分歧,但大多數人都懷疑美國經濟是否還能夠再擁有長期保持3%增速的時光。

美國經濟的未來危如累卵。如果沒有更快速的增長,美國就無法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美國人也將不得不學會適應工資增長速度降到最低的現實。中階級將會沒落,貧困者更是江河日下。

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的華盛頓政府也都沒有多少辦法去減輕痛苦。他們發現,要平衡預算,為公職人員發工資,確保國民的福利支出,進行急需的道路、橋樑、科學研究和其他對經濟至關重要的投資,一切都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即便要維持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也是捉襟見肘。

“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長期保持低水平。”Amherst Pierpont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斯坦利()Stephen Stanley)指出,“長時間的低增長將讓我們的收入和生活水準發生巨大的變化。”

人口的麻煩

長期角度來,一國經濟的擴張能夠達到怎樣的速度,其實就取決於兩點,一是人口增長,二是生率。將二者每一年的具體進展情況綜合考慮,我們就可以輕鬆計算出美國經濟的增長潛力。

自新世紀以來,這兩者的發展速度都明顯放緩,而這顯然是不祥之兆。

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嬰兒潮世代正在退出工作崗位,出生率正在降低,而美國經濟的疲軟還導致許多移民踏上了還鄉之路。

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居民的具體增幅只有0.75%,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新低,只及1990年代初水平的一半。在勞動適齡人口當中,局面甚至還更加糟糕。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鼓勵移民,但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在華盛頓已經成了誰都不敢碰一下的避雷針,徹底陷入了僵局。

Capital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阿什沃斯(Paul Ashworth)接受採訪時解釋道:“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當本國還有很多國民失業時,要大力推動移民,在政治上都會面臨非常巨大的困難。”阿什沃斯最近還撰寫了一篇研究報告,探討美國是否能夠重歸3%增長的問題(這問題下文將會回答)。

另外一個眼點則是增加十六歲及以上的勞動力在總人口當中的比例。可是,勞動力參與率自世紀之交以來一直在下滑,眼下已經跌到了62.6%的近三十八年最低點。這樣一種驚人的勢是難以逆轉的。

生率困局

生率的增長乏力其實是一個全球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更加令人氣餒的挑戰。甚至,沒有人真正透徹理解這一幕為何會發生。

盡管“生率”這個詞几乎是盡人皆知,但它其實正是經濟當中最秘密的元素之一。它所指的,就是一個勞動者在一小時內到底能夠生出多少——能夠為多少吃飯的顧客服務,能夠加工處理多少肉,能夠編寫多少軟件代碼,能夠製造多少汽車零件……

較高的生率能夠帶來巨大的回報。這意味企業會獲得更多的利潤,能夠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為員工提供更高的工資,能夠獲得領先於生率較低的對手的明顯優勢,也更能夠經受各種衝擊和挑戰。

簡而言之,富國在生率上總是領先於窮國的。

在歷史上,美國一直都是生率發電廠一樣的存在。1948年以來,美國勞動者生的商品和服務總量一直保持2.7%的年平均增速,相當可觀。甚至,1998年到2005年間,這一速度還進一步提升到了令人咋舌的3.3%。

可是,從大約十年前開始,美國的生率增長速度突然就減緩了,而在過去二十一個季度當中,年平均增速居然只有區區0.6%。

“這是個很可怕的數字。”Conference Board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研究負責人萊文農(Gad Levanon)評論道,“我們的生率增速從來沒有這麼慢過。”

對此,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

許多企業都將自己的研究和開發轉移到了海外,或者至少也是減輕了自己在美國本土投資的力度。比如,過去十年間,軟件、電腦和類似技術的投資,明顯呈現出直線下滑的趨勢。

此外,每年在美國新開設的企業的數量也戲劇性地下跌到了1980年代晚期的水平,而初創企業的創新正是推動生率增長的重要因素。周二,白宮推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創業的措施。

資金捉襟見肘的各州政府和債台高築的聯邦政府也大量削減了公共領域的支出,而這些投資對於更快速、更廉價地運輸商品,將其與消費者連接起來等等是至關重要的。

一些悲觀派甚至認為,美國將不得不學會適應生率的長期蒼白狀態。

西北大學教授戈登(Robert Gordon)甚至曾在2012年發布了一篇著名的,當然也引發了巨大爭議的研究報告,稱美國已經兌現了過去偉大創新的大部分好處。較新的創新不大可能給生率增長帶來過去那麼強大的推動力。

暗淡的未來

無論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如果局面不能得到改變,對美國都將是不能承受之重。

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和聯儲都預計美國未來三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低於3%。至於未來,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認為,美國經濟目前至2025年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將只有2.1%。

“我並不會,我們將再也回不到3%。”富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前參議院資深經濟顧問席爾瓦(John Silvia)表示,“但是或許,2%到2.5%才是最合理的預期,至少未來幾年內是如此。”

鑒於人口增長速度已經減緩,只要經濟能夠持續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美國勞動者所受到的打擊或許就不會太嚴重。嬰兒潮世代的退休也會為年輕人留下許多崗位。大多數勞動者現在都不該再指望每年都能夠有大幅度加薪,而是將不得不學會為退休做更多的儲蓄。

華盛頓的危險在於,他們可能得不到足夠的資金來應付維持聯邦政府正常運轉的支出。國會將不得不立法減少支出,增加稅收,削減福利,或者乾脆三箭齊發,以防止現在已經規模龐大(18萬億美元)的國債不至於徹底失控。

所有這些都將使經濟受到進一步的抑制,並導致社會緊張。為了保住自己在日益縮小的聯邦蛋糕上的那一塊,各個不同人群將陷入對立——年輕人和老人,軍人和平民,白人和少數族裔……

尋找解決方案

我們該用什麼辦法推動經濟增長呢?

經濟學家和商界領袖們認為,我們應該對企業稅法進行全面的改革,簡化法規,降低稅率,讓美國企業變得更有競爭力,並鼓勵外國企業在美國開展業務。

其他意見還有對監管體系進行全面評估,摒棄那些過時的、不必要的和損害競爭力的法規,因為后者只能打擊人們在美國創業的想法,或者把他們逼到海外。

“美國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稅務和監管政策,以確定能夠做些什麼來確保更多的品能夠在美國,而不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生。”ITG Investment Research首席經濟學家布利茨(Steve Blitz)提出了問題:“為什麼耐克不選擇在洛杉磯生他們的球鞋呢?”

然而現實是,監管者和政治家們常常使得企業必須克服更大的困難,才可能在美國獲得成功,而如果這些企業的品和服務繞過了老舊的法規,或者威脅到了強大的政治選區的利益,他們想要成功就更是難上加難。

看看優步的處境,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家誕生六年的企業在汽車服務領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以更加低廉的價格和更加富有靈活性的運作顛覆了傳統的出租車行業,也因此惹惱了從紐約到舊金山的諸多民主黨政治家們。哪怕是在民主黨參選人當中遙遙領先的希拉莉,也在第一次重要經濟講話中表達了優步帶給自己的不安。

他們指責優步鑽了安全法規的空子,繞開了牌照費,給司機的錢少於出租公司,讓本已繁忙的道路更加擁堵。於是,他們設置了更多的障礙,來阻止這家企業的成長。

“創新所帶來的根本性挑戰,就在於它顛覆了現狀。”席爾瓦指出,“我們總是只能看到業已存在的就業機會,卻看不到即將到來的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好處。”

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政府和私營部門向交通運輸、通信和能源等領域進行的投資也有利於推動增長,這些領域都堪稱是經濟的大動脈。

這些潛在的解決方案可有哪項是能夠盡快實施的?答案是,至少下次總統大選結束前,我們都很難有什麼指望了。即便新總統生,也不能保證什麼。一波新的合法移民潮短期內是很難出現的,政府預算依然處於壓力之下,和過去很長時間內一樣,華盛頓的分裂都還將繼續。

比如,民主黨和共和黨都相信,企業稅改革可以讓美國變得更有競爭力……但是,他們的共識也就是到此為止。

“所有人都同意現狀非常可怕,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來改變。”六年前復甦以來,斯坦利一直在強調,美國的政策其實是“不利於增長”的。

這便讓我們重新回到了阿什沃斯的那個問題:美國的國內生總值增長速度是不是再也無法達到3%了?阿什沃斯自己的回答聽起來很是讓人心寒。

“最后結論是,哪怕3%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未來也將非常少見。”他在報告當中寫道,“至於4%,那簡直是鳳毛麟角了。”(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