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要人才還是要方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31 16:22
這個問題皮克斯(pixar)的創始人埃德·卡特穆爾(ed catmull)曾經問過許多人。在他得到的回答中,支援兩派的人數不相上下。
這讓卡特穆爾感到非常震驚。2008年皮克斯八部大片連續獲得成功的時候,他在hbr上發表過一篇文章《皮克斯如何打造集體創造力》。那個時候,他堅定的提出是人才是原創點子的催化劑,並且相信“天才是罕見的”。
翻翻hbr歷年來的文章,不難發現,站在卡特穆爾陣營中的人並不在少數。lvmh集團的掌門人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在hbr采訪中他提到,在管理像約翰·加里亞諾(john galliano迪奧首席設計師)和馬克·雅克布(marc jacobs路易威登涂鴉包的設計師)那樣的頂級設計師時,“我所做的全部不過是給我們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完全無限制的自由。”
迪奧首席設計師約翰·加里亞諾 (圖片來源於網絡)
支援人才論的陣營中還不能少了邁克爾·施拉格(michael schrage)。也是在2001年,邁克爾在發表在hbr的文章《玩轉頭腦風暴》中跟ideo創始人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唱起了反調。大衛的新書《創新的藝術》大力倡導了ideo遵循的頭腦風暴方法論,打造熱情的團隊,可以快速復制的方法模型,並且成功地引起了世人關注和追捧。但邁克爾認為ideo的成功並不在於此,而是在於它的企業文化。正是ideo員工對於創新的熱情推動了他們的頭腦風暴方法論,所以他主張企業應該創造一個“非典型且不易模仿”文化氛圍。邁克爾2001年的這篇文章可以算是第一篇登上hbr的討論設計思維的文章,時至今日,它依舊是最為精彩的一篇。
充滿各種時尚設計師的公司也許會認為創新主要依靠人才。但是聚集了工程師的公司則會有另外一番想法,他們也許就是讓卡特穆爾感到震驚的那50%。
我們暫且稱呼他們為“方法論陣營”。這一陣營中的人愿意相信,在理想狀態下,會有一套方法可以讓任何按部就班的人產生好創意。這其中最為極端的例子要數英特爾公司了。史蒂文·艾平杰(steven eppinger)在《以資訊傳播的速度創新》中提到英特爾公司的整個創新流程都是建立在極其精細的資訊交換基礎之上。 ideo頭腦風暴7原則
這個陣營里的大多數人都想要將創新變成一條生產線,設計固定的流程,然后產出更多更好的創意。就像羅伯特·薩頓(robert sutton)和安杜魯·哈格頓(andrew hargadon)在《建造一個創新工場》中的提到的那樣。
薩頓和哈格頓用了很多有用的細節打造了一個可以通用的生產好創意的流程:首先,從不同的來源獲得好想法,討論他們,玩轉他們,從舊點子中產生新點子,然后把最有希望的創意轉化為產品、服務或是經濟模型。史蒂芬·托姆克描述了美國銀行的創新流程:研究試驗然后轉換為服務。美國銀行中就有一些部分分支機構用來做創意實驗室,測試那些“影響力大到可以支援許多不同的實驗但是又小到不會讓整個事業陷入危機”的好創意。
樂高利用系統來產生好效果,寶潔將其工作流程不斷完善,intuit也有一個著名的流程來教每個人像皮克斯、迪奧和ideo那些有才華的專業人士那樣有創意地思考。但羅杰·馬丁(roger martin)在《創新催化劑》中提醒大家這樣的創新系統需要和它一樣有決心有毅力的人執行才能顯示成效。這不妨讓人想起施拉格“系統化產生的企業文化很難實現”的警告。
令人難過的是,有些創新方法並不好模仿復制,因為創新文化(300336,股吧)還是得依靠罕見的天才們。斯科特·安東尼(scott anthony)為那些既沒有像約翰·加里亞諾那樣的天才,也沒有像寶潔那么豐富資源的公司提供了4條最簡單易行的創新步驟。雖然這四條來源於安東尼和他同事的合著的《90天建立一個創新發動機》的步驟並不能讓你的公司一夜之間變成保潔那樣的行業巨頭,但是它們實踐起來也並不那么簡單。第一步要求高層管理者充分理解並明確知道創新在整個企業戰略中的位置。第二步,他們需要選出一些潛在客戶群體真正需求的或是極其富有企業特色的領域進行深度挖掘。第三步,組建一個小的創新團隊。最後一步則是要為這個創新團隊選擇一名合適的領路人。
為了幫助企業進行創新,尤其是那些還沒有什么創新經驗的小公司。安東尼從創新人士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中擷取了簡單易行的幾條步驟。經歷了這4個步驟,也許你在回答一些像“我們到底要不要做這個新項目?”,或是“你的創新項目到底有沒有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樣基礎的問題時就會更有底氣。
說到最後,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還是兩者都要。人才重要,方法也同樣重要。沒有可行的方法,再有創意的人才也舉步維艱;沒有創意型人才,再聰明的方法也難以實行。最理想的狀態是:卓越的創意型人才找到了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創意的方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那么完美的我們則要明智使用所有能夠觸及到的幫助。(翻譯 編輯 | 齊菁)
安德里亞·埃文斯是《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高級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