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莫被失業率誤導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本周五將發布的7月就業報告是各方矚目的焦點,因為其中很可能就隱藏聯儲下一步加息行動的線索。MarketWatch首席經濟學家凱爾納(IRWIN KELLNER)撰文警告聯儲和觀察家們,千萬不能過於簡單化,只看失業率數字,而是應該綜合各種不同的數據,而且眼於三個月的走勢進行觀察,因為失業率由於自身的構成,其實很容易會誤導觀察者。
以下即凱爾納的評論文章全文:
與許多人所相信的截然相反,其實,失業率並不是度量勞動力市場狀況的唯一指標,甚至,它也不是最好的指標。
反映7月勞動力市場狀況的報告將於本周五發布,政治家、評論家和大小媒體都在焦急地等待,這是因為,這對於聯儲何時開始加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希望聯儲能夠仔細研究勞動力市場的整體情況,根據這來考慮加息的決定,而不是只看失業率,望文生義。失業率或許是最受人們關注的,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誤導公。
首先,失業率其實是兩組數據比較的物,即失業者的數量和勞動力的數量,這就意味和單一數據組相比,它出現錯誤的可能性高出整整一倍。
要被官方確認為失業人口,一個人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需要年滿十六歲,不是囚犯、不是病人,也不是軍人,而且最重要的,過去一個月時間中沒有工作,同時還在找工作。
就業人口則是在調查相應周期內有工作的人。哪怕一位就業者擁有不止一個工作,也只能被計算一次。
所謂失業率,就是失業者的數量與勞動力總量(就業的和失業的相加)的比率。
回到失業人口,這一數字並不能體現人們找工作的努力程度,比如有人可能得到了一個工作機會,但因為離家太遠,或者辦公室通風不好之類被放棄了。
與此同時,在就業這一邊,現在的數字也不能體現各種就業機會之間的差異。有些報酬很高,而有些則很低。有些是全職工作,而有些是兼職工作。
這也就引來了又一個話題:我們需要同時監控兩種就業數字,即家庭調查和支薪人數調查。
或許一些人已經知道,家庭調查數據(失業率就是由此推算得出)是基於對大約6萬個美國家庭的調查而來,而支薪人數則是基於對大約14萬3000家企業和政府機構的調查。兩個調查的結果各有各的作用和意義,盡管它們往往不見得一致。
支薪人數報告可以告訴我們究竟有多少就業機會被創造出來,但是不能告訴我們都是哪種類型的就業機會。家庭調查可以告訴我們有多少人在找工作,但是無法確定他們是不是在找第兼職工作。
其實,失業和就業不見得一定就是同一硬幣的兩面。失業率和就業率在同一個月內雙雙走低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這主要是因為不少人退出了勞動力隊伍;如果哪怕這些人在有機會時肯定會出來工作,但是只要他們沒有積極去找,就不會被算作是失業人口。
然后是工資。我們看到的每月數字其實是平均值,是將特定月份內的最高和最低工資綜合計算而來。這一數字的每月變化不見得就能夠體現勞動力市場的具體情況。
最后,還有季節性調整的因素。不尋常的天氣,關鍵性行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都可能會扭曲最終的結果。
因此,我的意見是決不能只是單單看失業率,而是應該將各種指標綜合考慮,而且也不能單單看一個月,而是至少看三個月的整體情況。(子衿)
- 退休理財雙引擎:高規格基金×破盤級費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