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專家:5大理由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 機器更依賴人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01 11:30


人工智慧引發的人類末日已臨近了嗎?《終結者》《駭客帝國》等電影早已描繪出電腦開發超級智慧、毀滅人類的反烏托邦前景。有學者認為,這種危險的情形並非虛構。

中新網31日援引參考消息網報導,作者蒂莫西·李7月29日在美國沃克斯網站刊登《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的五大理由》文章指出,他們去年曾採訪持上述觀點的一名學者 -- 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其他持類似觀點的學者還包括奇點理論家雷·庫日韋爾、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家羅賓·漢森。但這些學者高估了電腦像人類一樣聰慧的可能性,並且誇大了電腦對人類的威脅。實際上,智慧機器的研發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而且,即使開發出超級智慧電腦,它們對人類的依賴至少不亞於人類對它們的依賴,原因如下:


一、真正的智慧需要大量實踐經驗

要了解這點,先假設有一名母語為英語、從未說過漢語的聰慧女孩,我們把她關進一間有大量漢語學習用書的房間,並要求她流利地說漢語。無論她多麼聰明伶俐,無論她學習多久並且有多少教科書,她也無法達到母語是漢語的人的水準。因為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關鍵是要同語言流利的人一起交流。

機器若要達到人類的智慧水準,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問題。簡而言之,它們缺少人類自然交流的情境。

類似的論點也適用於智慧機器要解決的其他許多問題,如鑽井、幫助人們報稅等等。解決複雜問題時所需的大多數資訊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因而理論推理和數值密集計算本身無法得到正確答案。成為專家的唯一方法是不斷嘗試並檢驗它們是否奏效。

二、機器極為依賴人類

在《終結者》系列影片中,軍事人工智慧系統「天網」有了自我意識,並用軍事設施攻擊人類。

這種場景極度低估了機器為維持運轉而對人類的依賴。現代經濟社會中有無數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完成各類特定任務。雖然越來越多的機器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自動化,但幾乎所有的機器都依賴人類提供動力和原材料,在毀壞時予以維修,報廢後重新大量生產……。 ( 接下頁)

[NT:PAGE=$]

三、人類大腦也許很難趕超

電腦可以傚法其他電腦的行為,因為電腦的工作方式是精確、確定的。要模擬一台電腦,人們只要執行電腦運作的指令序列即可。

但人類的大腦與此完全不同。神經細胞是極為複雜的模擬系統,它們的行為無法像數字電路那樣精確建模。甚至單一神經細胞建模中一處微小的差異也會令整個大腦的建模出現極大誤差。

天氣模擬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物理學家已經非常了解單一空氣分子的性質,因而人們認為可以對地球的大氣層建模,從而預測天氣。儘管過去幾十年來電腦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我們在預測未來天氣模式方面的進展仍相當有限。

精確模擬大腦、達到生成智慧,比模擬行星的天氣模式還要複雜得多。作者認為,科學家無法在可預見的未來做到這點。

四、要獲得權力,關係比智慧更重要

試想一下人類社會的運作機制,人們便清楚地知道智慧本身並不足以成就權力。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國家就由科學家、哲學家或象棋天才統治了。然而,美國——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是由羅納德·雷根、比爾·克林頓、喬治·W·布希這類人物統治的。他們權傾天下並不是因為智力超群,而是因為人脈廣泛、魅力十足,而且知道如何交替使用胡蘿蔔和大棒,從而號令他人。

任何佔領地球的可行計劃需要數千人的協作。人們沒有理由相信,在啟動邪惡計劃時,電腦能比人類科學家得到更多幫助。

五、智慧越多,價值越小

也許有人認為電腦會憑藉它們的超級智慧積累驚人財富,然後誘使人類為其服務。但這種想法忽視了一條重要的經濟學原理:隨著資源更豐富,其價值下降。

60年前,買一台電腦需要數百萬美元,而它的性能還不如一部現代手機。今天的電腦比此前幾代電腦的性能強大得多,但它們價值下降的速度比其性能提高的速度還要快。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