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穩定幣「1:1 印鈔權」 究竟能帶來多大的利潤?

金色財經



一、穩定幣:數字時代的「私人印鈔機」

過去這一年,「穩定幣」一直是資本市場最熱的詞彙之一。所謂穩定幣,就是錨定法幣的數位貨幣,理論上與法定貨幣 1:1 等值,並且背後需要有真實資產支撐。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型跨境電商企業發行穩定幣,是為了節省交易成本、每年省下上千萬元,那還算合理。但現實中,真正發行穩定幣的往往是區塊鏈平台、數字服務商。那這「1:1 印鈔權」,究竟能帶來多大的利潤呢?

別小看這筆生意。全球穩定幣市場格局已然清晰:USDT 占據 60% 市場市佔率,USDC 占據 25%。其中 USDT 的發行商 Tether,更是驚掉一地眼鏡:員工人均薪酬位列全球第二;彭博社還爆料其正考慮以 150—200 億美元出售 3% 股份,對應估值高達 5000 億美元,與 OpenAI、SpaceX 相提並論。

Tether,憑什麼能值這個價?

(全球公司僱傭平均薪酬排行)

二、穩定幣的「印鈔邏輯」

傳統銀行的盈利模式是吸收存款,再放貸賺利差;穩定幣發行商則是收取美元,鑄造成區塊鏈上的代幣。手裡握着的錢,才是利潤的來源。

  • Circle(USDC 發行商):營運風格穩健,收到資金後主要投資美國公債和現金等低風險資產,以確保與美元 1:1 兌換。 

  • Tether(USDT 發行商):模式更激進,目前持有 1000 億美元儲備,僅靠利息一年就賺超 40 億美元。2024 年凈利潤達到 137 億美元,利潤率高達 99%。 

Tether 的資產組合中不僅有現金和美債,還有比特幣、股權投資,涉及支付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人工智慧、代幣化等領域。某種程度上,Tether 已經不像是一家單純的穩定幣公司,更像是一家頂級投行和資管巨頭。

三、DeFi 協議的「穩定幣戰爭」

一旦發現「印鈔模式」這麼賺錢,自然引來無數模仿者。很多 DeFi 協議,紛紛加入穩定幣大戰:

MakerDAO 的 DAI:最早成功的去中心化穩定幣之一

  • 創新點:率先將美國公債納入儲備,一度持有超過 10 億美元短期公債。 

收入分配:多餘收入進入盈餘緩衝區,隨後用於庫藏股和銷毀 MKR 治理代幣。MKR 不再只是「治理投票權」,而是直接與現金流掛鈎,成為具備真實價值的「股權類代幣」。

Frax:小而專注的「精細印鈔機」

Frax 的整體規模不大,流通量長期維持在 5 億美元以下,但設計極其精巧。

收入分配:

  •  一部分用於銷毀 FRAX 代幣,保持稀缺性; 

  •  一部分分配給質押者,增強用戶粘性; 

  •  餘下部分投入 sFRAX 金庫,該金庫追蹤聯準會利率,相當於給用戶提供了一個「跟隨美債收益」的產品。 

雖然規模遠不及 Tether,但 Frax 每年依然能創造數千萬美元的收入,堪稱「小體量高效率」的代表。

Aave 的 GHO:DeFi 借貸的延伸

知名借貸協議 Aave 在 2023 年上線了自家穩定幣 GHO。

模式:用戶借入 GHO 時,支付的利息直接進入 Aave DAO,而不是給外部機構。

收入分配:

  •  每年大約 2000 萬美元利息收入; 

  •  其中一半分配給 AAVE 代幣質押者,另一半留在 DAO 金庫,用於社區治理和發展。 

目前 GHO 的規模大約 3.5 億美元,但其邏輯在於:將穩定幣與借貸業務深度整合,形成一「垂直生態閉環」。

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一個穩定幣協議都在試圖打造自己的私人印鈔機。

四、隱憂:真的穩定嗎?

穩定幣雖然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但背後也埋着不少隱患:

  • 錨定資產並非絕對穩定:Tether 的儲備中包含比特幣,一旦劇烈波動,穩定幣就可能「脫錨」。 

  • 收益分配過程不透明:不少協議宣稱收入將用於代幣庫藏股或獎勵,但實際操作過程卻是「黑箱」。 

  • 對沖策略存在風險:採用期貨對沖的模式,理論上並不能保證 100% 安全。 

  • 與國家信用背書相比,私人穩定幣的「信用度」始終有限。

    五、Tether 憑什麼 5000 億美元?

    既然風險重重,為何 Tether 還能被估到 5000 億美元?

    答案在於:穩定幣已經成為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

    它不僅是支付和結算工具,還能嵌入借貸、交易、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等場景,為全球資金流通提供新通道。Tether 的高估值,實際上反映了市場對 RWA 未來的巨大預期。

    當然,合規監管的落地,仍是決定穩定幣未來能走多遠的關鍵一環。

    穩定幣,看似只是數位貨幣市場的一塊基石,實則是金融體系的新型「鑄幣權」。無論是Tether 的 5000 億估值,還是 DeFi 協議的百花齊放,都在提醒我們:數字時代的貨幣格局,

    在被悄悄改寫。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