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新文:暢想Web3終景,「開源可驗證」將成為技術標配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這一趨勢始於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數千年來,人們依靠口耳相傳、紙筆記錄完成的私密對話,如今已轉移到數位基礎設施上進行。隨後,數位金融應運而生,既包括加密貨幣金融,也涵蓋傳統金融本身的數位轉型。再到後來,數位科技滲透至健康領域:借助智慧型手機、個人健康追蹤手錶,以及從消費行為推斷出的數據,各類與我們身體相關的資訊正透過電腦及電腦網路處理。在未來二十年裡,我預期這一趨勢將席捲更多領域,包括各類政府事務(最終甚至可能延伸至選舉環節)、對公共環境中物理與生物指標及潛在威脅的監測,而最終,透過腦機介面技術,數位技術甚至可能觸及我們人類自身的思維層面。

我認為這些趨勢不可避免:其帶來的益處過於巨大,且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拒絕這些技術的文明首先會喪失競爭力,進而向接納這些技術的文明讓出主權。然而,除了帶來強大益處外,這些技術也深刻影響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權力格局。
能從新一波科技浪潮中獲益最多的文明,並非科技的「消費方」,而是科技的「生產者」。針對封閉平台與介面所設計的、由中央統籌的平等存取項目,充其量只能實現其中一小部分價值,且在預設的「常規」場景之外往往失效。此外,在未來的科技圖景中,我們對科技的信任度將大幅提升。一旦這種信任被打破(例如出現後門程序、安全漏洞),就會引發嚴重問題。即便只是存在信任被打破的「可能性」,也會迫使人們退回到本質上具有排他性的社會信任模式——即「這件東西是由我信任的人打造的嗎?」。這種情況會在技術棧的各個層面催生連鎖反應:所謂「主導者」,就是那些能定義「特殊狀況」的主體。
要規避這些問題,技術堆疊中的各類技術-包括軟體、硬體及生物領域技術-需具備兩個相互關聯的核心特性:真正的開放性(即開源,包括免費授權)與可驗證性(理想情況下,終端使用者應能直接進行驗證)。
網路即現實生活。我們希望它成為烏托邦,而不是反烏托邦。
健康領域中開放性與可驗證性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期間,技術生產手段獲取不平等所帶來的後果暴露無遺。疫苗僅在少數國家生產,這導致不同國家獲得疫苗的時間存在巨大差距:富裕國家在 2021 年就獲得了高品質疫苗,而其他國家直到 2022 年或 2023 年才拿到品質較低的疫苗。儘管當時有多項舉措試圖保障疫苗的平等獲取,但由於疫苗生產依賴資本密集的專有製造流程,且這類流程僅能在少數地區開展,這些舉措的效果十分有限。
疫苗面臨的第二個主要問題,在於其相關科學研究與資訊傳播策略的不透明性:相關方試圖向公眾宣稱疫苗「完全無風險、無任何副作用」,這一說法與事實不符,最終極大地加劇了公眾對疫苗的不信任感。如今,這種不信任感已升級,甚至演變為對半世紀以來科學成果的質疑。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都有解決之道。例如,由 Balvi 資助的 PopVax 等疫苗,不僅研發成本更低,且研發流程的開放性更高——這不僅能減少疫苗取得的不平等性,同時也讓其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分析和驗證變得更加容易。未來,我們甚至可以在疫苗設計之初,就將「可驗證性」作為核心目標。
類似問題也存在於生物技術的數位化領域。當你與長壽研究學者交流時,他們幾乎都會提到:抗老醫療的未來方向是「個人化」與「數據驅動」。要為當下的人們提供精準的用藥建議與營養調整方案,就必須了解其身體的即時狀況;而要實現這一點,大規模、即時的數位資料收集與處理至關重要。
此邏輯同樣適用於以「防範風險」為目標的防禦性生物技術,例如疫情防治。疫情發現越早,就越有可能從源頭遏制;即便無法遏制,每提前一周發現,也能為防控準備與應對措施研發爭取更多時間。在疫情持續期間,即時掌握疫情發生地點,對於及時部署防控措施也具有重要價值:若感染疫情的普通人能在得知病情后 1 小時內自我隔離,疫情傳播範圍將比“帶病活動 3 天、傳染他人”的情況減少 72 倍;若能確定“20% 的地點導致了 80% 的情況減少 72 倍;若能確定“20% 的地點導致了 80% 的空氣傳播”,針對性地傳播這些區域的風險進一步發展。要實現這些目標,需滿足兩個條件:(1)部署大量感測器;(2)感測器具備即時通訊能力,能將資訊回饋至其他系統。
若進一步展望「科幻級」的技術方向,我們會看到腦機介面的潛力-它不僅能大幅提升人類的工作效率、透過「心靈感應式通訊」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彼此,還能為更安全的高智慧人工智慧開闢路徑。
倘若生物與健康追蹤(包括個人層面與空間層面)的基礎設施為專有技術,那麼資料將預設流入大型企業手中。這些企業有權在基礎設施之上開發各類應用,而其他主體則被排除在外。儘管它們可能透過 API(應用程式介面)開放部分存取權限,但這類權限往往受限,且可能被用於「壟斷性尋租」,甚至隨時可能被收回。這意味著,少數個人與企業掌握 21 世紀某一重要技術領域的核心資源,進而限制了其他主體從中獲取經濟利益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若這類個人健康資料缺乏安全保障,駭客一旦入侵,便可能利用健康問題敲詐勒索、透過優化保險與醫療產品定價榨取利益;若資料中包含位置信息,駭客甚至能據此蹲點實施綁架。反之,你的位置資料(頻繁遭遇駭客攻擊)也可能被用來推論你的健康狀況。而若腦機介面被駭客入侵,代表惡意攻擊者能直接「讀取」(甚至更糟-「竄改」)你的思維。這已不再是科幻場景:有研究顯示,腦機介面遭駭客攻擊後,可能導致使用者喪失運動控制能力(相關攻擊案例可參考此處)。
總而言之,這些技術雖能帶來巨大益處,但也伴隨著顯著風險——而大力強調「開放性」與「可驗證性」,正是緩解這些風險的有效途徑。
個人與商業數位科技領域中開放性與可驗證性的重要性
本月初,我需要填寫並簽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但當時我身處國外。儘管該國設有全國性電子簽名系統,但我並未提前完成註冊。最終,我必須列印文件、手寫簽名,再前往附近的 DHL(敦豪快遞)網點,花大量時間填寫紙質快遞單,最後支付費用將文件跨國加急寄出。整個過程耗時半小時,花費 119 美元。而就在同一天,我還需要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簽署數位交易——整個過程只花了 5 秒,成本僅 0.1 美元(公平地說,即便不依賴區塊鏈,數位簽名也可完全免費)。
這類案例在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治理、智慧財產權管理等場景中十分常見。過去十年間,絕大多數區塊鏈新創企業的商業計畫書裡,都能看到類似的「效率對比」案例。除此之外,「透過數位方式行使個人權限」最核心的應用場景,便是支付與金融領域。
當然,這一切都伴隨著一個重大風險:若軟體或硬體遭遇駭客攻擊,該怎麼辦?加密貨幣領域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風險——區塊鏈具有「無需許可」與「去中心化」的特性,一旦你丟失資金訪問權限,便沒有任何「救星」可求助,即「沒有私鑰,就沒有資產所有權」。正因如此,加密貨幣領域早早開始探索「多簽錢包」「社群恢復錢包」與「硬體錢包」等解決方案。然而在現實中,許多場景下「缺乏可信賴第三方」並非出於意識形態選擇,而是場景本身的固有屬性。事實上,即便是在傳統金融領域,「可信任第三方」也難以保護大多數人——例如,僅有 4% 的詐騙受害者才能追回損失。而在涉及「個人資料託管」的場景中,資料一旦洩露,從原則上講便無法「撤回」。因此,我們需要真正的可驗證性與安全性——既包括軟體,最終也包括硬體。
重要的是,在硬體領域,我們試圖防範惡意的風險遠不止「製造商是否惡意」這不止一點。更核心的問題在於:硬體研發依賴大量外部元件,且多數元件為閉源模式,只要其中任一元件存在疏漏,就可能導致無法接受的安全後果。有論文顯示,即便軟體在獨立模型中被證明「安全無虞」,微架構的選擇也可能破壞其側通道抗性。像 EUCLEAK(一種攻擊方式)這類安全漏洞,正因其依賴的組件多為專有技術,才更難被發現。此外,若人工智慧模型在受損硬體上訓練,訓練過程中可能被植入後門。
另一個問題在於:即便封閉的集中式系統本身安全無虞,也會帶來其他弊端。集中化會在個人、企業或國家之間形成「持續的權力槓桿」-若你的核心基礎設施由某一「潛在不可信國家」的「潛在不可信企業」搭建與維護,你便容易面臨外部施壓(例如,可參考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佈局加密資產,台北台中鉅亨買幣實體授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