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如期降息25個基點:從「高位穩健」轉向「漸進寬鬆」的經濟博弈
金色財經
聯準會(Fed)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從 4.25%-4.50% 調整至 4.00%-4.25%。這是自2024年9月重啟寬鬆周期以來的首次降息,標誌着貨幣政策由「高位穩健」轉向「漸進寬鬆」。
市場對此已有充分預期 — — 會前 CME FedWatch 工具顯示,降息25bp的機率高達 92%-96.4%。然而,這一「小步寬鬆」背後隱藏着複雜的經濟博弈:就業疲軟、通膨粘性、地緣政治壓力交織,使聯準會的「謹慎鴿派」立場成為核心。
本文將從決策背景、會議細節、經濟市場影響、加密市場視角、全球影響與投資策略六大方面展開分析。
一、決策背景:就業下行壓倒通膨上行
「雙重使命考驗」: 聯準會的雙重使命 — — 促進最大就業和物價穩定(2%通膨目標) — — 在2025年中面臨嚴峻挑戰。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呈現「一冷一熱」的分化走勢:一方面勞動力市場顯著降溫,另一方面通膨在貿易政策刺激下出現反彈。這種「就業下行 + 通膨上行」的組合拳讓決策者陷入兩難局面。
勞動力市場的警鐘:8月非農就業報告顯示,美國新增就業崗位僅12萬,遠低於預期的18萬,失業率升至4.3%,為2023年以來最高。 每周初請失業金人數飆升至26.3萬,創近四年新高,勞動力參與率停滯在62.5%。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年會上直言,「就業風險偏向下行」,這成為降息的「壓倒性」理由。 相比2024年9月的50基點「大動作」,此次25基點更像是「預防性」干預,避免經濟硬着陸。
通膨的「粘性」挑戰:8月CPI年增率上漲2.9%,核心CPI環比0.3%,雖持平預期,但較7月的2.7%小幅回升,仍高於2%目標。 川普上台後推行的對華、對歐關稅(平均稅率升至15%)被視為通膨「推手」,PIMCO經濟學家Tiffany Wilding警告,這可能放大供應鏈成本,推動核心PCE通膨至2.5%以上。 然而,聯準會聲明強調,「通膨風險大致平衡」,顯示其更傾向於視關稅影響為「暫時性」,而非結構性問題。
政治與內部張力:川普公開敦促「大幅降息」,甚至推動解僱聯準會理事庫克,以換取更鴿派的理事會。 這加劇了聯準會獨立性的擔憂。會議中,一位地區聯儲主席投下反對票(支持暫停降息),是繼2024年9月鮑曼反對50基點後的又一裂痕。 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胡捷分析,聯準會的「數據依賴」原則在此顯露無遺:就業數據「壓過」通膨與政治噪音。
總體而言,9月這次25基點的降息,是聯準會對美國經濟「軟着陸」前景投下的一票信心。它承認了當前經濟下行風險,但並未因此驚慌失措地超寬鬆刺激。通過小幅降息,聯準會為經濟提供了一份保險緩衝,也為自己贏得了更多觀察和迴旋的時間。
二、會議細節:聲明、點陣圖與「謹慎鴿派」的溝通術
(1)聲明:新增「幅度與時間」表述,釋放「放緩節奏」信號,避免市場預期自我強化。
聯準會的9月17–18日FOMC會議(決策於17日美東時間下午2點公布)溝通藝術一如既往精準。聲明中新增「幅度和時間」措辭,暗示未來降息將「放緩節奏」,這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新聯準會喉舌」的微妙轉向。 與會者評估將考慮廣泛資訊,包括勞動力市場、通膨讀數及全球發展。 此次調整後,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為4.00%-4.25%,鮑威爾稱此為「風險管理」舉措,旨在平衡就業與通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息引發單一異議:新任理事Stephen Miran(川普經濟顧問)反對,認為應暫停以觀察關稅影響。 這反映了FOMC內部的分歧加劇,一位地區聯儲主席也投下反對票,支持維持現狀。
(2)點陣圖:中位數顯示至 2025 年底大致再有兩次 25bp 的空間,較年中市場押注的「三至四次」更為保守。
19位FOMC成員中,10人預計2025年底利率降至3.75%-4.00%(即兩次25基點降息),較6月預測的四次大幅收窄。 經濟預測顯示2025年GDP增長2.1%、失業率4.3%、核心PCE通膨2.5%,但點陣圖分歧顯著:中位數預測顯示年底兩次降息,但部分鷹派成員上調長期利率中值至3.0%,反映對關稅通膨的擔憂。 鮑威爾在下午2:30的新聞發布會上解釋分歧:「移民流入放緩正拖累勞動力供給,我們需更謹慎。」 他重申「無預設路徑」,但強調政策限制性已減弱,可「更靈活調整」。 這與2024年12月會議的「放緩」基調一脈相承,但更注重就業修復。
(3)記者會強調三點:
1)限制性已減弱,但仍具約束力;
2)無預設路徑,會後與每次核心數據綁定;
3)對通膨二次上行保持防範,對就業風險保持敏感。
會議後,美債殖利率曲線陡峭化: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至3.85%,2年期升至3.95%,顯示市場定價年底兩次降息機率達85%。 整體而言,這是一次「鴿中帶鷹」的溝通 — — 承認周期轉向,但拒絕「無條件寬鬆」。其效果是壓制過度樂觀、穩定長端利率預期與金融條件的彈性帶。此次會議強化了「數據依賴」框架,但政治噪音(如川普推更大降息)令鮑威爾多次重申聯準會獨立性。
三、經濟與市場影響:從「賣事實」到「買回調」
1)發布日的「技術性波動」
美股:沖高回落、成長與高β板塊領跌,典型「買預期、賣事實」。
利率與美元:長端率上探後回落,美元指數震盪下行,實質利率短期仍偏高但邊際鬆動。
信用:利差先收後穩,資金對高收益與EM本幣債偏好增強。
解讀:更像「預期落地的再定價」,而非趨勢反轉。若數據未劇烈惡化,回撤即調倉/加倉窗口。
2)宏觀前瞻與資產主線
增長:落在 1.6%–2.1% 的低速區間機率上升,軟着陸仍是基線。
通膨:回落方向不變,但路徑起伏,關稅/油價是主要擾動項。
政策:25bp 是起始而非終點,下一步取決於就業與核心通膨的「剪刀差」。
資產含義:
債券:利率債波段,信用債與EM本幣債相對更佳(受益於曲線陡峭與美元走弱)。
股票:盈利有支撐、估值再修復 — — AI/高ROIC龍頭與被錯殺外溢市場(如港股優質網路)值得跟蹤。
大宗與黃金:對沖通膨與美元回落的組合權重可上調,但注意與風險資產的短期相關性上升。
四、加密市場視角:流動性注入下的「風險資產」反彈
1)短期:預期兌現後的高波動區
價格行為:決議落地後,BTC/ETH 先揚後抑,日內振幅擴大;主流山寨隨大盤波動更劇烈。
成交結構:衍生品未平倉上升快於現貨成交,槓桿交易占比提升,現貨買盤跟進不足。
情緒面:聯儲「謹慎鴿派」抑制了「速降速寬」的幻想,市場在「寬鬆想象 — 通膨顧慮」間快速切換。
短線以區間與事件驅動為主;指數級上攻需要「現貨增量資本」與「美元/實質利率下行的共振」。
2)機制:四條傳導主線(自上而下)
Crypto 對「實質利率 — 美元」高度敏感,對「凈流動性」更敏感,對「監管預期」最敏感。三者合力決定趨勢 vs 反彈。
3)中長期:三條確立中的主線
BTC 的「數字黃金」地位:在財政赤字、美元長期回落與地緣不確定性並存的框架中,BTC獲得戰略性配置的理由更強。
ETH 與鏈上現金流:降息與資本成本下降,有利於L2 擴容 — 鏈上結算 — 真實現金流的估值化;中期看「按現金流定價」的邏輯會更被機構採納。
穩定幣與合規金融橋:寬鬆周期里,若穩定幣監管「高准入、強披露、明資本」逐步落地,將強化法幣 — 鏈上的入金橋,改善整個生態的資金彈性與信用層級。
4)四類核心風險
通膨二次上行 → 實質利率「粘」住 → 美元反彈,Crypto 回撤幅度放大;
監管超預期趨嚴 → 穩定幣/交易所/稅制事件引髮結構性風險溢價上升;
槓桿 — 清算鏈 → 衍生品未平倉偏高、做多擁擠時,極易瀑布式去槓桿;
系統性流動性事件 → 傳統金融壓力外溢,Crypto 資金最先被抽離。
五、全球視角:新興市場「喘息」與地緣連鎖反應
聯準會降息的影響透過資本流動和匯率渠道向全球傳導,儼然成為牽動各方的「蝴蝶效應」。首先,美元走軟為新興市場贏得了久違的喘息空間。隨著聯準會開啟降息周期,美元指數在夏季相對穩定後再度走弱,目前已跌破97關口,並有望挑戰近年來低位。這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可謂「雙刃劍」 — — 一方面,美元貶值減輕了這些國家的外債負擔和進口成本,資金有動力「脫美入新」,尋找更高回報的新興市場資產;但另一方面,本幣升值可能削弱出口競爭力,也可能誘發匯率波動。整體來看,利多效應占據上風。
(1)中國
中美利差壓力緩解,貨幣政策騰挪空間擴大;降准/降息/結構性工具組合更易落地,利多信用與權益的估值修復。
以中國為例,人民幣近期在聯準會轉向寬鬆的預期下顯著升值,一度升破7.17關口。中國央行藉機順勢而為:分析人士稱,若聯準會降息落地,將大幅收窄中美利差、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這為中國央行實施降准或降息打開空間。目前市場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可能下調存款準備金率(RRR)以增加市場流動性,並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借外部寬鬆之「風」為國內經濟「加油」。
(2)印度
名義利率下行空間可期,經通膨調整後的實際殖利率仍具吸引力,本幣債與股市外資凈流入占優。
其他新興經濟體同樣獲得了政策騰挪餘地與資本青睞。例如印度,其政府債券在對沖匯率風險後仍提供超過5%的實際殖利率,吸引力驟增 。聯準會降息將鼓勵印度央行繼續下調利率以支撐增長,在通膨回落背景下,今年內印度可能迎來新一輪貨幣寬鬆。這些因素疊加,使印度債券成為全球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渣打報告稱,當前印度公債經通膨調整後的殖利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而美國關稅對全球增長造成的壓力反而增強了印度後續降息的可能性 。
(3)歐洲
歐元走強 + 關稅與增長壓力 → 被動偏鷹風險上升;ECB 或延後同步寬鬆,歐洲權益估值修復速度慢於美股。
然而,聯準會寬鬆帶來的全球「連鎖反應」並非皆大歡喜。一大不確定來源於川普政府咄咄逼人的貿易政策。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不僅推高自身通膨,也通過大宗商品和供應鏈將通膨壓力向全球輸出。對於已經接近通膨目標的歐洲來說,這無異於當頭一棒。今年以來,歐元區核心通膨有望在2027年僅達1.8%,已低於2%的目標。在此情形下,聯準會降息使歐元對美元匯率飆升(年內漲幅達15%,創2003年來最大)。歐元驟然走強疊加貿易摩擦對歐洲增長的拖累,可能進一步壓低歐洲通膨。這讓歐洲央行進退維谷:如按常理應對通膨不及目標,應考慮重新降息刺激,但該行政策利率已降至2%(處於中性區間中部),再降則可能重回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刺激模式」。ECB執委施納貝爾就警告,不宜貿然過度寬鬆,否則將來不得不逆轉政策方向。基於此,市場判斷歐洲央行在觀察一段時間後可能延後跟進降息,而不是立刻追隨聯準會步伐。這種歐美貨幣政策的錯位也意味著歐元可能進一步走強,對歐洲出口與增長形成壓力。
(4)日本
日美利差收斂與政策正常化預期提升,日元套利盤迴補引發匯率彈性上升;需警惕匯率快速波動對出口與企業盈利的雙向衝擊。
在亞洲,日本同樣面臨微妙局面。聯準會降息削弱美元,使得日元長期被低估的局面出現扭轉契機。今年以來,日元相對於美元已顯著走高,一度觸及近幾年高點。部分原因在於日本央行開始討論結束超寬鬆政策,而聯準會進入降息周期。這種利差收斂和政策差異正推動日元套利交易(yen carry trade)逐步平倉:投資者紛紛回補日元空頭部位,令日元匯率水漲船高。有「東方匯理」(Amundi)首席策略師指出,隨著大量日元套利盤解除,日元有望擴大漲勢。不過日元快速升值對日本經濟和企業盈利也帶來挑戰,日本政府近期已多次口頭警告匯市波動,暗示將干預以穩定日元。這意味著在聯準會寬鬆背景下,各國央行政策取向可能出現新的分化:有的不得不按兵不動甚至重新收緊,以捍衛本幣和物價穩定。
總體而言,聯準會降息為新興市場和全球流動性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地緣政治和各國基本面的差異將決定這劑「強心針」帶來的連鎖反應有多大。東方匯理投資研究院主管莫尼卡·迪芬得(Monica Defend)點評道,聯準會的關注點正從通膨轉向就業與經濟疲軟,同時所面臨的政治壓力上升 — — 這將成為「超級央行周」過後新的常態。未來一段時間,主要經濟體的政策步調錯位可能導致全球資本流向發生階段性調整。例如,Fed寬鬆將提振風險資產,但若歐洲等不及同步放鬆,可能出現資金從發達市場重新流入新興市場的局面。不過,各國央行最終都會以自身宏觀條件為依據行動,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全球「政策溫差」引發的市場波動。
六、策略啟示(跨資產 + Crypto)
1)資產配置框架(12個月滾動視角)
2)關鍵監測指標
宏觀:核心PCE、非農/失業率、JOLTS、工資增速、ISM 新訂單。
金融條件:10Y/2Y 利差、金融條件指數、M2 與逆庫藏股餘額。
美元與實質利率:DXY、5y5y BEI、10Y TIPS。
Crypto 專項:現貨/永續基差、全市場 OI、資金費率、Stablecoin 總量與凈增速、鏈上活躍地址與費用。
監管脈衝:穩定幣立法進度、CEX 執法事件、ETF 資金流。
結語:謹慎寬鬆下的「軟着陸」賭注與再平衡
這一次 25bp 的降息,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風險再平衡:
在就業走弱與通膨未凈之間,聯準會選擇小步、可逆、數據驅動;
在資產回撤與盈利韌性之間,市場將選擇逢低配置 + 風險分散;
在美元緩落與資本重配之間,跨市場機會將更多地出現在估值窪地與現金流可證的資產上。
對專業投資者而言,把節奏當成邊際優勢:
在政策未給出「明確加速」前,堅持結構性做多 + 紀律性對沖;
在 Crypto 領域,等待「凈流動性 + 實質利率 + 監管預期」的三重共振,利用回撤與事件構建中期倉位;
以情景樹管理組合,而不是押注單一路徑。 在一個不承諾未來、只承諾條件的時代,**「守正出奇」**才是長期勝率的來源。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新手學買幣,完課再抽比特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